Title Image

桂民海散文两篇

作者: 桂民海

埋骨灰于紫砂花盆的趣味

在北京读大学时,一位女同学,送了我一本印得极精致的书,是周瘦鹃先生所写的《花木丛中》,由金陵书画社 1981 年出版,里面的文章,写的都是花木盆景之趣;文章不长,但极流畅,文字清新动人,也旁征博引来许多咏唱花木的诗文。一直很喜爱,总是随身带着。对周瘦鹃这个人,也一直有很大的好感。看到新编的高中语文课本中,也从这本书中选了一篇,《杜鹃枝上杜鹃啼》,解说鸟与花木同名的杜鹃,写得也有趣,文笔堪称典范。

周瘦鹃是极端聪明的人,一生之中,做的事情都很出名。名气最大的,是作为鸳鸯蝴蝶派领袖的小说家,其次是盆景艺术家,古往今来,首屈一指。再次之,就是散文作家和翻译家。象这样一身数家的人,应该可以称为文艺复兴式的巨人了。但是周瘦鹃身上有个印记,就是鸳鸯蝴蝶派,或者是花花草草,总之是一种小情小调。所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没有地位,即便提到他的时候,地位也很低,低到让人愤怒的程度。

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我自己觉得不堪卒读,所以没有研究。但是当年上海滩最流行的一句广告语是:“宁可不讨小老婆,不可不读《礼拜六》”,这《礼拜六》就是周瘦鹃主编的鸳鸯蝴蝶杂志。当年周瘦鹃们在报纸上连载长篇小说,市民们排队等候,也是事实。这种情况,只是后来金庸先生连载武侠小说时才有。和金庸先生相比,周瘦鹃有很多可以同日而语的东西:都通俗而受大众热烈欢迎,都有文化底蕴,都写荡气迴肠的爱情,都属于胡编乱造。所不同的,一个写的是花前月下的鸳鸯蝴蝶,一个写的是豪气干云的侠客奇女。

小说本出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刘向语),不满足于道听途说的时候,也加点胡编乱造。所以小说从来不被占统治地位的圣人所重视。自梁启超以来,小说竟慢慢的被很多人当成了承载大道的东西,好象写几篇小说,就能缩短革命进程一样。这是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过载的”(Overload)使命感。其实鲁迅先生反倒清醒,直接用杂文参战,比小说痛快得多。使命感强烈的人,看不惯的东西也多,所以周瘦鹃,和他的鸳鸯蝴蝶同仁们,经常被骂得狗血淋头。这一骂,就是一辈子。其实中国的小说传统,如果划一条线下来,周瘦鹃和金庸,倒是在线的正中。

后来有使命感的作家们,有做了部长的,最不济的也混了个作协理事当当。周瘦鹃也就不写小说,专门玩盆景。周瘦鹃先生这一手,几乎和沈从文先生专门写中国服装史,有异曲同工之妙。周瘦鹃玩盆景,玩出了大名堂,所做的盆景,不仅在展览会上得金奖,而且被拍成电影纪录片,到处放映。总理元帅级人物,也经常专程从北京赶到苏州,去看他的盆景。他的盆景好坏,从他所用的紫砂盆即可见一斑:明代的铁砂盆,至少也是清代的名家作品。后世讲盆景艺术,首推周瘦鹃。如此看来,上苍的确公平,他既然被挤出了文学史,那就让他在盆景艺术史上坐头把交椅吧。

既然是文人搞盆景,免不了要写点花花草草,于是就有了《花木丛中》那么隽永的书。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写的一篇《杨彭年所制的花盆》。杨彭年是清代的一位紫砂圣手,制作过一只竹根形紫砂花盆,落在周瘦鹃手里,爱不释手。喜爱之余,竟想到死后骨灰埋在这个盆里,成为葬身之所。他接着说:“安放了骨灰之后,还得加以装饰,在盆面上插几枝云朵形的灵芝。再把一块灵壁石作为陪衬,就供在人马图案的大汉砖上,日常有鲜花作供,好鸟作伴,断然不会寂寞。”周瘦鹃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个终身不改,痴心蝴蝶和花木的人。套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是将鸳鸯蝴蝶进行到底。

就是这么一个纯粹的人,忽然被证明,没有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理由了。他悄悄地到了上海,请几位老朋友下馆子,大概吃了一些老派文人爱吃的菜,也喝了不少酒。不知道这顿饭滋味如何,反正他显得格外地平静。酒喝完,回家以后就跳了井,时间是 1968 年。周瘦鹃先生是一生都有趣味的人,最后跳井,比之上吊和跳河,也显得有趣味一点。但是他欲埋骨灰于紫砂花盆的趣味,竟然也被剥夺,代之以跳井的趣味,是让人发指和落泪的事实。我本俗人,周瘦鹃先生的情调一些也无,但是如果死后最终享有一个紫砂花盆,也不需要是名家的,只要放得下两斤骨灰,然后乱七八糟地插上一些野草,身后和周瘦鹃先生相比,也算是满足的了。

Image
Image

段祺瑞的文章

好淘故纸堆,特别是奇闻逸趣。忽然淘到一篇称为《因雪记》的文章,短小可爱,遂援笔记录下来。短小可爱的文章很多,惟独这一篇很有趣。有趣的原因,是因为文章的作者,其向来所闻的行状,和文章相去实在太远。段祺瑞是北洋军阀,一向臭名昭著,而历史所记,他读的也都是军校;所以想象之中,段祺瑞是个不做文章的粗人。忽然读到这么一篇短小美文,非常惊诧,似乎看到张飞绣花,林黛玉拼刺刀一样。《因雪记》全文如下:

“丙寅正月五日卯正,披短衣,著下裳,净面漱口后,念净古真言。整冠,取念珠,放下蒲团,跏跌西向坐,瞑目宁神。虔诵佛号,廿转数珠,合掌读愿文。顶礼已,启目,垂手,收念珠入袋中。起身,去蒲团。五年余如一日也。持烟及盒,排闼穿房,入外客厅。刘玉堂、周尧阶、汪唐枫拥坐弈案,俱起逆余。唐枫让一座。尧阶久不弈,欲先试之,让三子。两局俱北;唐枫继之,所负之数与尧阶两枰等。适点心至,馒首两碟,食其一,又尽麦粥两盂。刘谓雪似嫌小,举目视之,屋垣皆白。遂出念珠,默诵而行。出后门,过上房,赴后园,沿荷池,循引路,搴衣登山。安仁亭近在右侧,但不能穷千里之目。转而左向,更上,至正道亭。旋视远迩,一白无边,苍松翠柏,点缀摇曳,清气袭人,爽朗过望。因思厉气久钟,不雨雪已数月。既雪矣,乖戾之意大杀,人民灾劫或可豁除;然环顾豫鄂鲁直临榆张北,阴云惨谈,兵气沉霾,自顾职之所在,不免忧从心来。纲纪荡然已久,太阿倒持有年,人事计穷,欲速不达,心力交瘁,徒劳无补。惟有曲致虔诚,默祷上苍,由无量之慈悲,启一线之生机已耳。越涵慧亭,俯首降阶,遵曲径,穿小桥,傍石洞,绕山阳,过宅神祠,归坐内客厅。如意轮王咒百十一遍,往生咒倍之。大明王真言往生真言等,接续诵毕;完一日之课程。遂援笔志之,以启发儿曹之文思。”

文章起因,是为了启发孩子们做作文;最后一句这么一点,显得文章起因平实,不象圣人做文章,要么是标榜自己,要么是教训别人,很是做作。起因既平实,所以文章前后平铺直叙,讲的都是他早上诵经礼佛,下围棋的琐事。琐事的着墨较多,但是从容,也写得细致。诵经礼佛,五年如一日,写得尤其朴素,丝毫也没有吹嘘的成分;没有韬光养晦功夫的,想来是写不出这么朴素从容的文字的。

忽然写到了下雪,并且看到屋顶被雪染白,于是写提起衣服,拾级上假山,登高去观雪。一观之下,开始写景。白雪无边之中,有苍松翠柏点缀,自然景色美好。美好景色的清爽之气中,想到数月没有雨雪,这场雪一下,对老百姓很有好处。这文章的意境,自此高远起来。高远之中,又带来深深的忧思,想到自己的责任,想到周围数省之中,军阀们各自拥兵自重,杀气冲霄,想到外有欺侮,内有学生造反;忧患和悲愤油然而生。这样不顺利的情况下,只有虔诚祷告上苍,为人民开启一线生存之机。

段祺瑞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民国十五年(1926 年),正是他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的最后阶段。当时的局势,的确是一塌糊涂。中国有皇帝的历史,有两千年,共和的历史,不过才十几年,谁都没有经验,所以一塌糊涂也属于正常。段祺瑞这样一个军人,做官做到中国第一,做的时候,不忘念经礼佛,不忘下围棋,不忘观雪,不忘人民困境,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忧国,不忘祈祷上苍,不忘写文章,不忘教育子女作文,道德文章,想来并不是太坏。后来自觉自愿在天津和上海当寓公,也不失自我批评精神。所以他的这篇文章,倒是描绘出了他的这个人。

Image
Image
作者: 桂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