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Image

姜福祯:我们需要识別统战叙事——以八九天安门事件中的统战叙事为例

作者: 姜福祯

一、导语

有一种叙事无处不在,却被我们常常忽略,这就是以民間立场包装的中共统战叙事。

自 1989 年天安门事件以来,中国官方长期采取压制、封锁与歪曲的方式控制关于此事件的公共叙述。然而,除了显性的“官方叙事”与“民间叙事”之外,近年来,一种更隐蔽、策略性更强的“第三叙事路径”——统战叙事,逐渐浮现。这类叙事通过混淆历史责任、转移注意力、弱化道义批判,意图在全球华语社区及国际政治舆论中重新塑造关于六四的理解与记忆。

本文旨在系统呈现这一统战叙事的结构、传播机制与实际案例,以协助研究者、媒体工作者、公共知识分子及民间记忆维护者识别并抵御其影响。

二、统战叙事定义与特征

1. 定义

“统战叙事”是指中共统战系统及其外围力量,通过间接或直接介入舆论、学术、媒体、人物网络等方式,对天安门事件相关记忆与道义叙述加以改造的策略性话语结构。

2. 核心特征

话语模糊化:淡化事件的政治性质与国家暴力特征;

责任转移:将镇压原因归咎于“学生过激”“策略失误”;

叙述抽象化:以“文明演进”“文化困境”等宏大叙事取代具体责任追问;

情绪降温:压制愤怒与正义诉求,鼓吹“理性反思”、“淡忘历史”;

符号反转:利用前民运人物的立场变化制造认知混乱。

三、典型话语策略识别框架

话语技艺/操作方式/作用机制

受害者责任论:强调学生的激进或不理性将镇压责任从政权转移至学生。

历史转向论:强调“改革本已开始”,学生行动中断了进程。

一)、统战叙事的“识别框架”

这是理解“哪些说法、行为或立场可能属于统战叙事”的分析工具。我们可以用“五维辨识法”来归纳。

1. 话语策略。

是否模糊责任、去政治化、引入中性词汇替代道义判断。

如“学生不撤就无法收场”;“这是文明的演进代价”

2. 情绪基调。

是否强调“冷静、理性、务实”,弱化愤怒、正义与抗争?

如“我们不该再执着于仇恨”;“原谅是前进的必要一步”。

3. 政治功能。

是否将叙事最终导向使得“政权责任变得可以理解”?是否通过叙事削弱抗争合法性?

如:“改革已在路上,学生激进导致倒退”

4. 对象结构。

是否围绕具有象征性的民运人物进行“驯化”与“反向利用”?

S 先生,Z 先生等言论被广泛转发于统战背景媒体。

5. 传播结构。

是否经由亲中智库、海外侨媒、香港出版圈、门户网站流通? 《亚洲周刊》连载、《凤凰网》评论、CGTN 访谈。

识别统战叙事的重点,不在于言论本身“表面是否合理”,而是看它是否起到了瓦解抗争叙述的实际作用,是否在公共记忆中稀释了“镇压即屠杀”的核心事实。

二)、统战叙事的“传播路径”与媒介机制

中共在海外的话语干预并非靠单点发力,而是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网络化的传播结构。以下是该传播结构的简化图谱:

┌──────────────┐

            │ 中央统战部   │

            └────┬─────────┘

                 │

        ┌────────┼──────────┐

        ▼        ▼          ▼

 海外华文媒体  海外智库学者  侨团、宗教组织

        │        │          │

        ▼        ▼          ▼

  亲中言论制造   战术性模糊  民运圈关系重构

        │        │          │

        ▼        ▼          ▼

   《六四真相》出版  公共平台(Twitter/X)  论坛争议制造

        │        │          │

        ▼        ▼          ▼

   淡化历史记忆    稀释责任认知     分化异议群体。

典型传播工具和平台包括:

香港出版界:出版立场温和或模糊的“研究类”或“回忆类”作品如《六四真相》、张良编辑的系列作品。凤凰卫视/亚洲周刊系借“中间路线”身份,刊发“改革未竟”“学生过激”类评论,对反对派内部的“可合作力量”特别青睐

海外侨界媒体:北美、东南亚华文报刊与网站,刊发前民运人士“转向”文章 尤其在传统侨团中影响深远。

海外社交平台(如 X/Twitter):发起“理性探讨”、转发“改良主义”观点,引发话题混战,利用平台分化效果,削弱一致叙述。

智库与讲座渠道:邀请“温和派”人物发表演讲,强调中共“学习能力”与“未来可能性”。如卡内基基金会、亚洲协会等有时会成为宣传节点

三)、统战叙事的核心目的与效果模型

目的并非“改变结论”,而是“破坏记忆的结构”:

瓦解原有叙事结构,以统战叙事手法 破坏历史现场和真相效果。

在民主诉求 → 镇压 → 屠杀 → 追责的正面路径中引入战术失败论、过激论、中断改革论等。用以削弱“不可接受的暴力”印象。

在烈士象征 → 公民反抗 → 国际声援的历史呈现中,强调误判、个体选择失误 弱化英雄叙事与动员力。

解构海外流亡群体的团结与道义优势。 借立场变化引发内部怀疑,制造“自己人不可靠”的错觉。用“向前看”、“理性反思”遮蔽伤痕。剥夺代际记忆的情感动能

最终形成一种表面看似多元、实则被精心设计为低冲突、低道义密度、可被政权接纳的模糊历史语境。

四) 延伸:统战叙事无处不在

統战叙事是海外大外宣公开叙事之外的一种常见叙事;是以貌似公平、理性,抑或亲历、求真、反思为叙述特征的一种温和叙事。统战叙事以瓦解海外民运组织、民主理念、道义资源为长期目标;以窝里横的方式,制造事端,化友为敌或制造假想敌,模糊反共共同目标,从整上削弱海外反共凝聚力。

统治叙事虽由一些特定的个人和媒体执行,但也常让一些民运人士陷入叙事怪圈,不自觉地迎合延展这种叙事。这种叙事可称之为统战风格的叙事。

面对中共以国力推行的外宣策略,防止统战叙事几乎不可能,但识别统战叙事显得十分重要。

1. 系统性文本分析:可以构建一个语料库,对近几十年来“统战叙事”或疑似统战叙事以及统战风格的叙事,进行关键词关键节点的转向分析、量化分析和共时性分析。(如词频、共现网络等)。

2. 人物话语轨迹梳理:为特定前民运人物建立“言论地图”,追踪其从激进到温和的路径及其节点。

3. 反统战策略研究:探讨如何重建叙述阵线,如提升对受害者家属如天安门母亲群体其他政治、维权和宗教受迫害群体话语的共识性承载能力。

4. 传播策略重建:思考如何用新媒体策略(如短视频、记忆视觉化等)抢占话语空间,打破统战式“理性冷淡”。

笔者以“统战叙事”说事,旨在提醒我们识别身边的大外宜,以防我们的叙事陷入大外宣叙事迷阵,成为中共大外宣的传声筒。

2025 年 6 月 16 日于荷兰白庐宅

2025 年 7 月 1 日上传

本文由《中國之春》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姜福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