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Image

盛雪评时事:今年诺贝尔奖日本学者两位获奖、十一长假中国民众出国旅游首选日本、人民日报「钟才文」向民众信心喊话

作者: Yan Zhang 校对

《两岸人谈新闻》:回顾当周台湾及两岸新闻要点,以严谨而轻松的方式,让两岸听众知悉重要新闻的来龙去脉。台湾中央广播电台温大同先生采访住在加拿大的民运领袖、资深媒体人、作家盛雪。

主持人:各位听众好,这里是中央广播电台,您现在收听的节目是两岸新闻导报。我是节目主持人温大同,今天节目第一个单元是两岸人谈新闻,访问的是盛雪女士。盛雪女士,您好!

盛雪:温先生好,听众朋友好!

诺贝尔化学奖 8 日揭晓、医学奖 6 日公布,都有日本学者获奖

主持人: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新闻。2025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将在 8 号揭晓,本届得主是日本化学家北川进、澳大利亚学者查理·罗布森以及美籍化学家欧玛雅集,以表彰他们在金属有机骨架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诺贝尔奖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奖项包括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6 号颁发的是医学奖,同样有日本学者共同获奖,他是日本免疫学家板口志文。今年日本学者已有两位获得诺贝尔奖。关于科学方面的奖项,日本当然是非常高兴的。也有人整理出日本历年来得奖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在科学研究方面,在整个亚洲是名列前茅的。

我看到一个统计,维基百科显示,日本目前为止共获得 32 个诺贝尔奖;中华民国籍获得者 4 人;而中国在科学方面,我们知道只有一个。盛雪女士,您怎么看这样的一个明显落差?

盛雪:我今天也注意到了诺贝尔化学奖的得奖名单,也在推特上看到了您刚才说的统计。有人说,到今天为止,日本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已经达到了 31 个,甚至可能是 32 个。肯定会产生心理上的对比。中国一直号称“科技强国”等等,但拿诺贝尔奖来看,是一个很容易的比较。实际上你看中国十几亿人口,在世界科学领域一直只有寥寥几个人。您刚才讲到唯一的得奖者是屠呦呦,而且屠呦呦在中国得奖,当时完全让所有人跌破眼镜,因为根本没人知道她。她在中国这样的暴政体制下长期被压制,几乎被埋没,她是一直坚持研究,才被外界了解,有机会得奖。

当然,美国、英国、德国这些国家相比,中国的差距更大。而日本是中共极其痛恨的国家。中共几十年来最容易调动中国人情绪、激起民族仇恨的就是日本。所以我们就用日本来做比较。不管是 31 个也好,还是 32 个,都可以作为对照。可是中国的人口比日本多太多了。

而且,日本这个国家有很多先天不足:土地狭小、资源贫乏,许多条件都不富足。反而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们形成了文明大国、科技强国。今天我看到这个消息时,脑子里就在想,这就相当于日本的科技高峰和中国的文明深井。中国的问题不仅仅是科技的问题,而是整体文明的问题。现在的中国,完全处在一个“井底”的状态。

为什么诺贝尔科学奖这么引人瞩目?因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发展恰恰是科学,它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而科学以怀疑、求真、探索为最重要的特性,可以说这是它的灵魂。而这些在中共暴政下根本不可能存在。从幼儿园开始,中共就给孩子灌输党的文化——要听党的话、要服从、要顺从。任何想表达的东西,都必须与党保持一致:要么听党话,要么歌颂党。但在自由社会里,科学家可以质疑权威、修正错误、自由探索。如果你去了解一些科学家的个人故事,就会发现,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的环境。

可是在中共统治之下,你首先要想想看,你的科研项目必须政治过关,这是毫无疑问的。在中国,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都必须服从国家战略。这样的体制化科学,从本质上就已经与真正的科学精神背道而驰。

中共提出很多“科技强国”的口号和项目,但那都是政治工程。虽然它在许多领域确实投入了巨额科研经费,但这些资源被官僚和权贵掌控。科研人员往往需要揣摩领导的意图,而不是追求科学研究的终极真理。立项目时要看政治忠诚,成果评审要看人脉关系。科学家在这样的体系中,客观上也就成为了暴政的工具。

创新不仅需要能力,更需要环境和基本条件。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在这样的中国环境中要么跌跌撞撞出事,要么被边缘化,总之非常困难。

再看日本的情况,日本不能和美国直接比较,因为差异太大。日本毕竟是二战的战败国,长期在国际社会中受到很大的压力、挤迫甚至排斥。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发展、文明和科学成果,实在太不容易。当然,日本本身也具备这种土壤。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确立了“科学立国”的理念。

日本的学界能够长期保持学术自制与思想自由。无论身处什么时期、什么环境,他们都能在学术领域独善其身。科研人员可以辩论、公开发表言论、质疑权威,不必担心违逆上级意志,也不用担心被扣上“反党”或“反社会主义”的帽子。

正因为没有政治上的这些条条框框,日本社会才能保持这样的健康状态。再加上日本的教育体系完备、基础扎实、发展稳定,有长期的文化积淀,也在民间形成了尊重真理、探索科学的社会氛围。

刚才您特别提到屠呦呦,其实她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因为你看,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中共几乎没有宣传她。为什么?因为她的获奖并不是中共想推的人选。她实际上是被体制长期压制的一个幸存者。她不是党员,没有博士头衔,也没有什么高位的职务。她是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靠自己努力钻研、锲而不舍,完成了青蒿素的研究。

她的成果对中共来说是比较难堪的,所以中共也不怎么宣传她。虽然在她得奖的时候,中共硬是把她拉去包装成“社会主义科研典范”之类的,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让人嗤之以鼻。

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个“大”首先体现在人口体量上。但当我们谈到“中国到底有几个人获得诺贝尔奖”时,答案却非常尴尬。科学奖得主只有屠呦呦一人;文学奖有两位,一位是高行健,他获奖时已经离开中国,在法国得奖;另一位是莫言,确确实实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可是莫言获奖的原因,恰恰在于他揭露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正是以这些作品赢得了国际荣誉。因此中共对他也不太宣传,因为从他们的角度看,这是一件“丢面子”的事。

还有一位是刘晓波,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刘晓波却死在中共的直接控制之下,甚至没能亲自领奖。当年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典礼上,放着一把空椅子,那成为永远的象征。

从日本和中国在诺贝尔奖数量上的巨大差距来看,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差异,而是文明的分野。它代表着人类对于自由、理性与真理的探索与进步。日本之所以能够屡获殊荣,是因为他们在制度、教育、文化、社会环境和文明层面上,尊重个体、尊重知识。

而中国即便有十四亿人口、庞大的科研机构和经费,却缺乏对真理和科学探索的灵魂。正因为如此,这一切都让人非常感慨。

主持人:我看到诺贝尔奖得主的维基百科统计,这个排序其实蛮有意思的。美国是 423 个,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英国是 143 个,大概是美国的四分之一;接下来是德国 115 个,然后是法国 77 个。这三四个国家,特别是美国,在科学研究方面确实超过了很多国家。

我认识一个从美国来台湾留学的学生,现在在念哲学。有一次我和他同台讨论,他说他在美国受的教育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考就是不盲从既有结论,而是要不断质疑、探索。我觉得这是科学发展的非常重要精神。

美国当然是一个自由泛滥、甚至有点混乱的国家,但它结出的果实,确实让人看到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国家。

再讲讲我对日本的印象。我去日本旅游时,发现日本人对科学的喜好和痴迷真是令人刮目相看。他们有许多博物馆,比如我参观过他们的玻璃博物馆,里面从玻璃的起源、在日本的历代发展,到工艺展示,都极其细致。还有自动音乐盒博物馆,也体现出他们对科学与工艺的热爱。日本对科学的那种喜好与投入,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

我觉得日本最特殊的地方之一,是他们的识字率几乎 100%,而且他们对专业和专家的尊敬与重视,是与中国完全相反的。我们知道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被下放、被劳改,甚至被贴上“臭老九”的标签。多少科学家怀着爱国情操回到中国,结果被打成右派,死于非命,这样的数字太大了。

我几年前去中国时,听复旦大学的教授说,习近平上台之后,最多的钱都投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其他领域,尤其是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经费,都变得非常有限。

盛雪:现在各个大学都在大力推动的,一个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所,另一个是习近平思想研究所。

主持人:这样的国家,把知识分子的精力都耗费在拍当权者的马屁上,研究那些早已腐朽不堪的意识形态,那还能有什么希望?在诺贝尔奖颁发的时候,确实是中国人该好好反省的时刻。这样的体制、这样的意识形态、这样的制度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盛雪:尤其是那些对日本充满仇恨的人,更应当谦虚下来,认真思考。

中国“十一”长假 8 日结束,抗日题材电影接连上映,但中国民众出国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日本排名第一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条新闻。中国的十一黄金周和中秋节假期在 8 号结束了,不少人选择出国旅游,也有人选择在国内看电影。根据中国央视新闻客户端在 7 号的报道,中国网络平台数据显示,截至 7 号,中国假期期间的电影总票房达到 16 亿人民币,主要影片包括《731》《志愿军:浴血和平》和《南京照相馆》等,仍在持续热映。尽管抗日题材的电影连续上映,但中国民众在十一长假期间前往日本旅游的热度并没有受到影响。综合日本媒体与中国旅游平台的数据,大阪和东京成为中国民众在十一长假期间出国旅游的最热门目的地。这样的反差,盛雪女士,您怎么看?

盛雪:这个反差马上让我想到,其实现在存在两个中国。这个假期让我再次看到这两个中国的对比。我在好多年前为香港杂志《开放》写专栏时,就写过一篇《共产制度之下的两个中国》,当时我是从“贫与富”的角度来分析的。如今在 2025 年的中共所谓“国庆”十一长假里,我们看到的画面依然如此。

我这两天也看了一些相关视频。一方面,到处人满为患,所有的景区几乎都是人山人海。车流堵塞严重,有的人在高速公路上堵了五六个小时还没出城,也有人在路上堵十几个小时,前面到不了目的地,回去也不能回家。很多年轻人开始“穷游”,也就是不住酒店、不消费,自己带吃的、带食品、搭帐篷过夜。

我就在想,很多人如果待在家里又觉得太压抑。日常生活中,一睁眼看到的全是压力,满眼都是让自己喘不过气来的事,所以趁着这个假期,就想出去透透气、放松一下。可是出门后看到的却是到处拥挤的景象。看着这些,我真的觉得中国人现在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当然,在旅游景点上,大家表面上还是表现得非常高兴、非常快乐。但您刚才提到的情况,确实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画面。一边是电影院里人潮汹涌,看的是《志愿军:浴血和平》《731》《南京照相馆》这些影片,几乎都是反日题材。这些电影在家里看,也不可能让人放松,全都充满悲愤情绪,激起仇恨。

这些电影毕竟是一种艺术化的表现方式。我在加拿大有个朋友,他非常反共,但看完《南京照相馆》之后,居然说:“日本确实可恶,他们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战争血债,必须得还!”他说这话的时候情绪很激动。

我当时就感受到,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对人浅层情绪的刺激是非常强烈的。你看,一边是很多人在家中接受着抗日、爱国题材电影的“洗礼”;另一边,却是大批中国游客涌入日本,去大阪、东京、京都等地,成为日本出境游最热门的人群。

这种反差说明了什么?它反映出中国人深层的分裂。无论是意识形态、世界观,还是爱与恨的情绪,都是割裂的。从这件事情本身,就能看到这种矛盾。

一方面,中共极力灌输反日情绪,许多中国人沉浸在这种情感中,形成了他们的世界观。不管走到哪里,都可能带着这种仇视心理。另一方面,那些有条件、有钱、有闲、有眼界的人,用脚投票,选择到日本,去感受日本的富裕、文明与秩序,去体验自由的生活。

这种对比真的让人感到窒息。你想想看,真正坐在电影院里、或在家中电脑和电视前看抗日大片的,都是社会最底层的民众。他们在假期中离不开自己的家,没有钱,没有机会,没有眼界,也没有自由选择的能力。正因为如此,他们就成了中共洗脑宣传最主要的对象。

而这些被洗脑的人群,往往也是拥护中共最激烈的一批人。他们的人生从里到外,从生活方式到教育内容,几乎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毫不意外地,他们就成了共产党统治最坚实的根基。

在这样的环境下,高喊“爱国”的是底层民众,而那些掌权的中共权贵,他们的家属、子女、二代三代四代,却早已生活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澳洲,过着奢华的生活。他们在西方的名校求学,住着豪宅,开着豪车,财富早已存在海外的银行。

中国社会因此变得极端分裂。所谓的“爱国主义”和“厉害了我的国”,这些口号都是由那些从未体验过自由、从未感受过有尊严生活的人喊出来的。

9 月 30 日起,人民日报连续 7 天刊登中央财经委员会文章,针对经济形势向民众信心喊话

主持人:中国的十一长假期间还有一个新闻,就是从 9 月 30 号开始,在整个假期期间,《人民日报》连续 7 天刊登了所谓“中央财经委员会”的文章,主要针对中国的经济形势,向民众喊话提振信心。其中一篇还提到,一些转型慢的传统行业日子可能会难过一些,但不能因为部分经营主体感受不好,就否定整体经济形势。这句话在中国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调侃。盛雪女士,您怎么看?

盛雪:这个就是中共在当前形势下,对经济进行维稳的一种“强心针”。中国现在的经济衰退已经无法掩盖。我们在网络上随便搜索,就能看到各种相关信息。这已经完全成为一种可感可见、可体会的现实,而且这种下滑速度还在加快。

民间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必然也随着这种形势不断下滑。甚至很多人已经出现了恐慌的状态,特别是那些没有积蓄、没有稳定生活来源的群体。完全依靠打工、一份工作来养家糊口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已经陷入难以改变的困境。

中共明知道经济在“失血”,却还要“统一思想”。这正是中共从建政以来一贯在做的事。习近平几乎没有什么新发明,他所做的就是跳过胡锦涛、跳过江泽民,回到了毛泽东的时代。而且他是一门心思地要让自己的作为比毛泽东更极端、更强硬。

现在,中共的网信办在 9 月 22 号还宣布,要整顿传播“消极悲观情绪”的言论,将其列入打击范围,包括“努力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这正说明他们切实感受到了整个社会的低迷。

从人的情绪、意志、行为来看,这种低迷已经持续多年。比如“躺平”现象,从中共疫情后期就开始出现。特别是在年轻一代和中青年群体中,那些还有一点积蓄的人选择了“躺平”;而那些完全没有积蓄、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技能、没有能力的人,只能去打最底层、最廉价的工。

更讽刺的是,现在很多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反而去抢这些底层岗位。共产党还不断宣传“硕士生、博士生摆地摊”“博士生送外卖”等等。这种经济形态,实际上已经呈现出一种慢性自杀的状态。

现在因为即将召开四中全会,中共必须通过这种“强心针式”的宣传,给自己制造一种“热度”,让自己感觉还有希望。但我不认为这会产生实际效果。习近平的思维中,早已完全排除了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从 2009 年起,在他上台之前,他就已经公开表达了这种排斥态度。所以他现在的做法,其实并不令人意外。不过,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正面结果——我一直强调的,就是习近平可能会更快地把中共这个极端残酷、极端暴虐的政权,推向它的尽头。这或许正是他正在起到的作用。

主持人:他把事情做绝了。我们听到一些在中国大陆的朋友说,他们的孩子大学毕业后长期找不到工作,还有的孩子干脆就给父母打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共所谓的“清朗行动”,还不允许这些人发出哀嚎,不让他们讲出自己的心声,反而逼迫他们表现出一副很幸福的样子。而当他们走进电影院时,又被迫去看那些“被牺牲”的爱国宣传片,用来“提升爱国情操”。

我还想起一个有关日本的有趣经历。去年夏天我到京都旅游时,碰到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两个小孩。他们知道我们是从台湾来的,就非常亲切地和我们打招呼。那位妈妈说:“我这个大的孩子以前还有机会去台湾旅游,看看台湾是什么样子;我这个小女儿就很可惜,还没有机会去台湾了。”可见他们非常喜欢台湾,也非常喜欢日本和京都。

那位妈妈来自北京,从她的言谈中,我能感受到她对日本、对台湾的善意。这种善意,是一种非常自然的人性流露。她喜欢文明,喜欢自由,喜欢人与人之间能够以善意相待的社会,也希望她的孩子能体会到这种文明、有温度的互动方式。

当然,这些人属于比较富裕的家庭,能够带孩子出来旅游。

主持人:也有一点自由的空间。他们能出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体会真正的文明与自由。想到这里,我常常觉得,在中国社会里,那些一辈子没有走出自己生活圈子的人,真的是中共所犯下的最大罪恶的受害者。他们的一生,从来没有真正地活过。这真的非常令人惋惜。

主持人:这真的非常令人惋惜。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和盛雪女士谈新闻就到这里。谢谢盛雪女士!

盛雪:谢谢您,谢谢听众朋友!

2025 年 10 月 17 日上传

本文整理自台湾中央广播电台节目
作者: Yan Zhang 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