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福祯:王炳章《易经宪法周期表》解析
一、前言:卦象作为法源
王炳章博士提出“以《易经》为宪,以周期为律”的理论,标志着一次根本性的法观革新。他构建的《易经宪法周期表》,不以国家为中心,也不以契约为基点,而是企图以宇宙运行的节律——节气、物候、星象——来建立“自然法源”与“人间规范”的桥梁。
本文将尝试对该周期表作出系统性的结构解构、象义分析与理论评述。
二、结构总览:以太极为核、以五运为轴、以卦序为经纬
整张周期表以“戊己中宫”为中心,象征中央之土、中正之道。
放射状圆轮结构依次向外展开五层:
1. 中心层(戊己) —— 宪道之源,太极未判。
2. 第一圈 —— 四象定位(乾坤震巽)+ 五行方位(木火土金水)。
3. 第二圈 —— 十二地支/节气对位,初步构建“岁时结构”。
4. 第三圈 —— 六十四卦象依次排列,按时序分布。
5. 外圈 —— 配以历史朝代、民族、生态、天象,形成“人类史与天地律”的统一轴。
三、时序建构:节气、物候与卦象的嵌套关系
王图核心逻辑是“以节气统卦象、以物候载义理”,具体呈现如下:
每一个节气(如立春、秋分)皆有一个主卦与辅助卦;
每卦对应具体物候,如:“蒙”卦对“萌芽”、“大壮”卦对“雷动”;
此构成一种“节律卦历”——一年六十四卦运行一周,构成人类行为的象征秩序表。
对比传统历法:
农历注重朔望(月相),
公历注重公转(日年),
而《易经宪法周期表》意在重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节律法度。
四、卦象为宪:从象征到规范
在王炳章设计中,每一卦不仅是自然变化的写照,也是社会规范的象征:
卦象 宪法意涵 行为规范
乾 ☰ 刚健有为、天行不息 奋进、秩序、首倡之权
坤 ☷ 柔顺受化、厚德载物 包容、执行、归顺之责
否 ☰☷ 阴阳阻隔、上下不交 阻断专制、权力停滞
泰 ☷☰ 通泰之象、君臣和谐 中兴、顺时、民本政策
如此,每一卦象皆为一个“时点法令”与“象征型宪条”。王图中可见对应朝代、变革节点,便是以此类推而展开的“象义史观”。
五、天人合律:人类史与宇宙周期的统一编年
周期表外层列出中国历代王朝、世界古国、科技革命与重大变局,与卦象、节气相配:
如:复卦对应“汉代中兴”,大壮卦映照“法国启蒙”,未济卦象征“世界未定格局”。
图中还标注行星周期(如木星 12 年一轮)与日食周期,显示作者试图将“人间历史”纳入“宇宙节律”框架中统摄。
这便是其核心主张:“以天道为法统,建宪法之经纬”。
六、哲学基础:象数思维与周期法源
王炳章构思的周期宪法体系,扎根于中国传统“象数哲学”:
象:万物之像,卦为象征,体现事物状态;
数:节律之理,十二、六十四、五运六气等构成时序编码;
理:自然法则内嵌于卦象节律之中,法不是制定的,而是揭示的。
这正与现代“程序正义”、“形式法律”相反:它不是强制命令,而是顺应时势、鼓励合道之行。
七、当代理论意义
1. 宪法去国家化:跳出民族国家框架,将宇宙秩序作为最高法源;
2. 法的节律性:不再依赖僵化法典,而是以流动、周期性结构建立柔性秩序;
3. 图象法本位:法不由字句而由图式表述,“读象如读律”;
4. 共时性与预警功能:可将卦象变化与地缘政治、文明趋势作同步监测与预测。
八、结语:以卦统世,以象为宪
王炳章的《易经宪法周期表》,不是对《易经》的机械政治化,而是一种“宇宙法观重塑”的尝试。
这张周期表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宪章”——它既可用于观察国家命运、又可引导个人修身齐家,其根基不在权威手中,而在于每个人是否“识象而知变,循道而立身”。
在 21 世纪法律与技术日益纠缠的时代,这种古老而新颖的“图式法观”或许正是超越文本困境的一线曙光。
本文企图解析王炳章周期表的结构、卦序逻辑、节气配位,也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它是一种“象图本位”的动态宪章模型,是一种从宇宙秩序衍生而来的法之哲学思路。
2025 年 8 月 1 日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