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仍:信仰无罪:从“10·9锡安教案”看中共对宗教自由的持续围剿
一、又一场对信仰的围剿
2025 年 10 月 9 日起,中国大陆再度上演了一场针对家庭教会的大规模镇压行动。 这次行动以“锡安教会”为核心,在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广东、广西、海南等多个省市同步展开,涉及至少三十余位牧者与信徒被带走、拘押或失联,教会场所被查封、财物被没收,部分家属亦遭威胁与监控。
据多方信徒确认,北京锡安教会主任牧师金明日于 10 月 10 日晚在广西北海被带走,随后教会多名同工陆续失联。这一事件迅速被信仰界称为“10·9 锡安教案”——继 2018 年锡安教会被取缔后,又一次以“非法宗教活动”名义发动的全国协同镇压。
在当局的指控中,这些牧者被冠以“通过互联网非法传播宗教内容”“涉嫌诈骗”等模糊罪名。然而,众所周知,锡安教会与众多家庭教会一样,从未涉足政治领域,他们的“罪名”只有一个:敬拜上帝、传讲真理。
二、来自信仰内部的三份见证
在当局封锁消息的同时,三份来自教会体系内部的文字公开发表,成为这场事件中最具象征性的见证:它们分别是《锡安教会紧急声明》、《家庭教会牧者联祷会代祷信》与《曹源牧师声明》。
1、《锡安教会紧急声明》:呼吁停止镇压
锡安教会牧区团、长老团、堂务会于 10 月 12 日联合发布声明,指责此次大规模抓捕“严重违反《宪法》第 36 条宗教信仰自由条款”,并违反《世界人权宣言》第 18 条和《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所确立的信仰自由原则。声明呼吁中国政府立即无条件释放所有被拘押信徒,并要求国际社会向中国政府发出谴责与问责。
该声明的语气平和而庄严,既没有激烈的政治指控,也没有情绪性的反抗——只有信仰者对公义的坚守与对自由的呼喊。正如文中所写:“信仰无罪,敬拜无罪,祷告无罪。教会属于上帝,不属于任何政权。”

2、《家庭教会牧者联祷会代祷信》:以祷告回应逼迫
同日,“家庭教会牧者联祷会”发表代祷信,呼吁全国众教会为锡安教会代祷。 信中强调:“他们因信仰被捆绑,我们当恒切祷告。”并列出五项代祷重点:为被拘押的牧者得坚固、为家人得安慰、为教会得合一、为执法者得怜悯、为律师团队得智慧。 代祷信引用《彼得前书》5 章 10 节:“暂受苦难之后,神必亲自成全你们,坚固你们,赐力量给你们。”在高压之下,这封代祷信传达出中国家庭教会特有的属灵姿态——以祷告代替抗议,以合一对抗分化,以忍耐见证信仰。

3、《曹源牧师声明》:以良心发声
同一天,来自广州羔羊归家教会的曹源牧师发表题为《关于“10·9 锡安教案”的声明》的文字,以一名良心牧者的身份,公开批评政府的滥权与迫害。 他写道:“集中抓捕是政治对法制的僭越,以‘信仰有罪’的逻辑压制‘信仰自由’的宪法权利。” 、“若他们被定罪,我也愿意与他们同罪。”这句话成为事件中最有力量的信仰宣言。它不是煽动,而是信仰者以生命共担的宣告。曹牧师呼吁政府守法、释放牧者,并重建社会与信仰群体的信任。在中国语境中,这样的声明本身就是一种信仰的勇气。

三、逼迫的根源:体制性的“信仰有罪”逻辑
自 2018 年《宗教事务条例》修订以来,中国政府的宗教政策正系统性地向“全面管控”方向转变。从强制登记、实名备案到线上布道封禁,家庭教会被视为“体制外信仰”的存在。 这场“10·9 锡安教案”,正是这一政策逻辑的延伸:当政权以政治安全高于信仰自由的原则治国,“信仰”就被视为潜在威胁。
这并非单一事件,而是一种体制性的“信仰有罪”机制。在中共的话语体系中,信仰独立意味着政治异己,而在信徒的信仰体系中,顺服神高于顺服政权。两种权威的冲突,构成了今日中国教会逼迫的根源。
四、信仰者的回应:从恐惧到见证
面对逼迫,中国家庭教会的回应并非反叛,而是更深的信仰见证。他们不以仇恨回应暴力,而以祷告回应恐惧。他们相信,教会的本质不是建筑,而是信徒的心。政权可以封锁堂址,却无法封锁信仰。
正如曹源牧师所言:“信仰者不是社会的敌人,而是真理与良心的守望者。”这种信仰的温度,正是今日中国最稀缺的力量。
五、历史的回声
从“早雨教案”到“锡安教案”,从秋雨之福的王怡牧师,到锡安的金明日牧师,中国教会正在以不同形式重演《使徒行传》的故事。而这些文字——声明、代祷、告白——正是当代中国信仰史最真实的篇章。
它们让世界看到:在极权的阴影下,仍有一群人选择不沉默。他们不以暴力抗衡暴力,而以真理对抗谎言;他们不求政治解放,而求灵魂自由;他们在牢笼中仍敬拜,在黑暗中仍祷告,在痛苦中仍唱诗。
六、结语:十字架的荣光
“10·9 锡安教案”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十字架的起点。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逼迫,都是信仰更新的契机。上帝的教会不会因迫害而灭亡,只会因顺服而得胜。
愿公义如江河滚滚,愿真理如洪水滔滔。
愿这片土地上的信徒,继续在锁链之下高唱自由的诗篇。
2025 年 10 月 17 日上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