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Image

沐英:毛泽东的军事神话(二)

作者: 沐英

上一期,我们还原了初出茅庐的毛泽东如何策划了异想天开的“秋收起义”,手握五六千兵马被几营省军打得流亡井冈山的历史,先前一切说明,没上过军校的伟大领袖并非是既不是一个打娘胎里出来就用打仗的军事天才,连能不能当个称职领导都成问题。

刚上井冈山时,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还剩六七百人,与早就在此地落草的土匪袁文才、王佐手下的喽啰大致相当,地势崎岖易守难攻的井冈山虽然资源匮乏,人口稀少,但自古便是理想的落草之地,毛书记到此以后的作为也与《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差不了多少,采用了“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用大白话说就是以井冈山为安身立命之处,若山下风头缓了,便分兵下山抢钱粮(美其名曰“打土豪”)扩张地盘;山下风头紧了省军来剿,便收缩回山中据险抵抗。如此一张一缩叫做“波浪式”。在毛书记的“亲力亲为”下,井冈山好汉们仅能割据宁冈一部,发动组织湘赣群众搞革命更是无稽之谈。

在井冈山折腾了半年的毛泽东已与土匪无异,若非 1928 年 4 月,朱德带着湘南暴动的又一个“工农革命军第一师”逃亡于此,历史上恐怕就没有伟大领袖毛泽东了,当后人到井冈山旅游时,可能会在一个不起眼的山洞里发现一个叫毛泽东的土匪留下的狂草。

很多家住大陆的朋友到乡里村里都会看到还有不少老一辈家里把毛泽东与朱德的照片放在一块,两人一政一军,铁板一块,在井冈山会师后便形成了伟大的革命友谊,然而实际上,都靠军事暴动起家朱毛二人间的关系从一开始便是水火不容,到后来也谈不上融洽,两人在井冈山期间既有战术战略上的冲突,更有权力斗争,陈毅以旁观者的角度在给中共中央的信件中写道:

“在 1928 年 4 月,四军各部会合于江西宁冈成立了四军,并有军委,但党内不统一,军队各自为政。袁王为保存自己的老巢很不愿朱部及湘南农军这样多人在宁冈,使他目标大惹下大祸,主张四军到赣南去。毛部颇有自了之心,看见朱部及农军那样混乱,不愿意(合)伙,主张他们自己到平浏(回北游击),朱部及农军(向南游击)到赣南。”

简而言之,朱德认为井冈山毫无发展前景,打出去尚有一线生机,而毛却只想蹲在井冈山一带做山大王,并在而毛泽东唯我独尊的独裁癖和权利嗜好更使二人关系极度恶化,中共党宣口中的朱毛“伟大会师”并没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好起来,反而导致了红军将来的失败,加速了根据地的灭亡。

朱德与毛的队伍重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下辖三个师九个团,但由于井冈山环境实在无法供应如此多的人马,到 1928 年 5 月底就只剩下了四个团六千余人,其中由正规军组成的 28 团是朱德嫡系,陈毅带出湘南农民军组成了 29 团,剩下的 31,32 团是毛泽东的嫡系,其中 31 团是秋收暴动的残部,32 团则是毛上山后收编的土匪武装。

正如上述,到 28 年 6 月,井冈山毫无发展前景的弊端很快显现,这块所谓的模范“红色根据地”在其鼎盛期也仅仅是跨六县一山,仅有 50 余万人口,7200 平方公里,稳定控制的区域则仅有 2000 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更加稀少。耕地少,经济落后,粮食、药品、食盐及军需物资短缺,军事斗争的资源支撑严重困难。时任 29 团政委的龚楚回忆“朱德同意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的意见,井冈山周边地区已民穷财尽,就是白军不来也无法坚持下去,不但军费无法筹措,就连军服都无法解决,必须占领较大地域,才能解决目前的困难”

Image
Image

为此,朱德提出率兵出井冈山到湘南征掠给养,因毛及其嫡系作战能力拉胯,因此一直以来的外出作战都是由朱负责。7 月 4 日,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的 28,29 团在外征粮掠养的同时,湘赣两省决定对这支盘踞在两省交界之地的红军进行打击,7 月 24 日,刚刚攻占郴州的朱部遭到省军第 46 师一部进攻,红军第 29 团仓促出城迎战被打的落花流水,就地解体,28 团也伤亡过半,毛泽东对此则是躲在井冈山袖手旁观,直到 8 月中旬才派 31 团 3 营到桂东“接应”险些全军覆没的 28 团,若不是湘军与赣军为了争夺樟树一带的控制权内讧,朱部早已全军覆没。

对于这著名的“八月危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保持一贯“败仗都是省委的,胜仗都是毛的”原则,以“随军行动的省委代表杜修经,不察当时敌情,利用第 29 团官兵的乡土观念鼓动官兵回湘南打土豪分田地。”为此败绩遮羞的同时暗讽朱德和杜是因为不按毛的安排行事,才遭此败绩。毛泽东本人也知道,“八月危机”是打击朱德,巩固自己权威的大好时机,他在给中央的报告(可在毛选第一卷《井冈山的斗争》翻阅)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火力全开攻击杜修经“冒进”的同时贬朱。

与此同时,毛泽东开始将自己嫡系的 31 团军官调到伤亡惨重的 28 团任职,且执意提拔当时年纪尚轻的 28 团一营长林彪当 28 团团长,要朱德放弃兼职,朱德表态拒绝后毛就故意把消息泄露给林彪,心眼向来不大的 101 认定这是老团长故意打压自己,就此成了毛的死党,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

苏联在抗战时期派驻延安的情报员对朱毛冲突有以下记载:

“1930 年 1 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接到报告,题为《论朱德和毛泽东的红军问题》:朱德(由于在湖南南部打了败仗)受到严厉批评。毛泽东知道,这次败仗大大地损害了朱德的威信,便力图利用这件事对朱德的权威给予决定性的打击。毛泽东想把一切权力都集中到自己手中,但是,他一心只想抓权,当然对付不了局势。而从朱德来说,他完全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不想去干预毛的事情。朱德宣称,毛泽东要负一切责任。很难说谁是谁非,但是应当指出,无论如何,群众对毛泽东是不满意的。”

就连 1933 年才到苏区的李德对此也有耳闻:“1929 年会合以后(此处李德应当是记错了),毛一步一步削弱朱德作为军队领导人的威信,把朱的政委陈毅和当时还只是营长的林彪拉到自己一边,彭德怀和刘伯承不久也被毛争取过去了。朱德屈服了,尽管形式上他还是总司令,但从此以后就不再起什么独立的、决定性的作用了。

尽管得意一时,但外部的压力马上就让毛泽东明白,真要干革命,自己终究还是得依靠职业军人朱德。从 8 月到 11 月下旬,红四军都在湘赣军阀的交战缝隙间苟延残喘,尽管在 12 月 10 日平江暴动失败的彭德怀率红五军抵达井冈与朱毛会师为这支人马添加了少许生机,然随着张学良易帜,宣布服从蒋介石号令,南京国民政府短期内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1929 年 1 月,湘赣两省以朱培德的第 12 师为主,何健的六个湘军保安团为辅,对井冈山的朱毛红军正式展开围剿。

Image
Image

朱德眼见无法守住井冈山便主张转移,而毛却不愿就此结束他的山大王生涯,打算凭险死守,但在两省省军的压力下,毛泽东纠结了一个月最后还是同意了朱的意见,一反常态地将看家的任务交给了彭德怀的红五军及 32 团,自己跟着朱德带 28,31 团下山,希望通过迂回攻击赣军的后方吸引敌人回援。

结果,朱毛二人的部队 1 月初刚下山便在赣南大庾(今大余)被击败,28 团政委何挺颖在乱战中重伤不治,也顾不上还留在井冈山的彭德怀是死是活,朱毛先后在平顶坳、崇仙圩、圳下、瑞金等地逃亡,由于毛泽东向来搞割据一方的山大王主义,压根没开展共产党要求的“人民运动”,因此缺乏群众基础的红军一路饱受饥寒之苦,萧克当时便在红四军行伍中,他回忆道:

“部队在冰冻寒天中行走,很多人衣着单薄,大部分人穿草鞋。群众没有受红军的影响,有的逃跑,即不跑,对我们也是怀疑的。这一段行军很危险,也很艰苦。有一天走了 20 多里,天快黑了,我们就在一个村子住下。离住地四五里的村庄,有个党支部。快半夜时几个党员来报告,说敌人天黑后到了他们村里,情况十分紧急,我们立即起床,悄悄出发了。若不是这些同志来报告,第二天拂晓我们就有可能受敌袭击。”

此等危局之下,朱德建议毛泽东分兵而行,以团为单位自谋生路,这样行动快,目标小,怕离了朱德就会惨遭歼灭的毛直到 2 月间才迫于现实和朱德分兵,结果搞成了“朱在前面走,毛跟着来依依不舍,所(以)终没有分开”的迫真分兵。

逃到瑞金与宁都交界的大柏地时,朱德再次以实力证明了他才是名副其实的中共红军之父,2 月 10 日晚,朱以小股兵力将赣军第 15 旅 29,30 团诱入大柏地谷地两侧后,在夜间发起突袭,翌日将其击溃,在缴获大批给养的同时赢得了充足的时间转进到东固与李文林等人领导的当地红军汇合,朱毛方才得知在大柏地之战同一天,井冈山被赣军攻陷,彭德怀带着 30,32 团残部杀出重围方才捡回一条命。

正当丢了根据地无处可去的朱毛一筹莫展之际,蒋桂战争爆发,湘赣闽三省省军都各自忙着站队火并,再也顾不上“剿匪”了。朱毛二人难得意见一致决定到闽粤交界处找新的落脚点,于 3 月 12 日抵达闽西长汀南部的四都,14 日,朱德亲率 28 团以迅雷之势击溃了闽军第 2 混成旅的两个团并击毙旅长郭凤鸣,攻占汀州,就此开创了闽赣根据地,为日后的中央苏区奠定了基础。

从 1928 年 4 月朱德带兵逃亡井冈到 1929 年中央苏区建立这一年的时间里,毛泽东除了为朱德的军团提供了个暂时的落脚点外,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军事上来看都毫无贡献,从 28 年朱德冒险外出劫掠和 29 年 1 月红四军下山后的种种遭遇可以看出当地红军毫无群众基础,其经营下的井冈山和“红色根据地”更是八竿子打不着,只是一个打着红旗的土匪窝,至于井冈山后来为什么成了“中共革命的摇篮”和“根据地模范”,我们不得而知。

朱德在毛泽东的个人成长轨迹中注定意义非凡,这没什么好多说的,要是朱德没有带兵逃窜到井冈山,伟大领袖只能在土匪窝里做一辈子山大王,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在赣军某年的剿匪中被抓,或是被当场击毙。

此外,中央苏区也基本在朱德及其嫡系 28 团为代表的职业军人的枪杆子上建立的,红军之父这四个字,朱德受之无愧。不过对于红军之父,到闽西的毛泽东并未打算让他的风头就此盖过自己,毕竟,伟大领袖只能有一个。

本文由《中國之春》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