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雪:臺灣大罷免:民主制度的進程,也需要對中共滲透有更多警醒!
臺灣這次大罷免行動,雖然最終以選票未達門檻、罷免失敗告終,但它所激發的政治熱度、社會參與和制度運作,是臺灣民主深化的重要一環。這個過程本身,遠比結果更具價值。民主不是勝負的簡單對決,而是制度中每一個公民參與的足跡。
罷免失敗的結果令人失落。許多投入者、志工、公民團體感到受傷、憤怒,甚至產生制度懷疑。這種情緒是真實的,也反映出當前制度設計、政治現實與民眾期待之間仍有不小的落差。

臺灣憲政制度賦予人民罷免權,卻設下較高門檻。這本意是保障政治安定與治理連續性,但在日益對抗的政治格局下,也使民意難以精準轉化為制度回饋。這是民主制度成熟過程中必須面對的矛盾與挑戰。
然而,我們仍必須肯定:這次大規模罷免行動不僅彰顯了憲政制度的運作能力,更再次驗證臺灣民主的制度韌性。在法治之下進行政治表達,在程序之中進行政治競爭,是臺灣民主得以持續生長的根基。
臺灣是當今世界政治環境最複雜的地方之一。中共長期施加軍事威嚇、經濟脅迫與統戰滲透,不僅造成島內社會分裂,也帶動國際政治中的壓力與邊緣化,使臺灣在國際體系中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狀態。臺灣的自由民主,是在這種多重夾擊之下艱難孕育並持續發展的,其面臨的阻力與挑戰,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民主國家所難以想像、無法類比的。這正是臺灣民主之所以珍貴,也必須特別被守護的原因。
在這樣複雜而危險的結構中,從蔡英文總統到賴清德總統,都表現得非常出色。賴清德總統上任以來,展現出理性穩定、尊重程序並堅守民主價值的領導風格,特別是對中共的清醒認識和有力抵制,為臺灣在極端壓力下保持政策延續性與社會穩定提供了核心支撐。這種領導能力,在面對中共攻勢與內部政治流動雙重考驗時,顯得尤為重要。
與此同時,我們更應清醒地認識到:中共對臺灣的滲透正不斷加深,尤其在地方社會的統戰佈局與心理操控方面,日益細膩、隱蔽而有效。中共不僅依賴軍事威脅與外交打壓,更以「溫情收買」、「強國關懷」為手段,透過宗親網路、宮廟系統、地方議員、協會組織、旅遊團、獎學金與經濟利益等多元管道,悄悄向臺灣基層民眾輸送另一套國家敘事與社會依附邏輯。
這是一場長期的認知戰、心理戰與超限戰,更是民主與極權之間的無聲對決。中共通過滲透與同化,意圖削弱臺灣人民對主權與自由的自覺,分化內部認同,瓦解社會信任。尤其當臺灣內部陷入藍綠惡鬥、民眾對主要政黨普遍失望之際,中共所營造的「替代方案」就可能趁虛而入,動搖民主體制根基。
令人憂心的是,臺灣社會目前對中共滲透的認識,仍遠遠不夠。中共不再以敵人面目出現,而是以熟人、朋友、贊助者、投資者、觀光者等身份滲入臺灣的日常生活。這種看似無害、實則危害極深的「軟入侵」,比明面上的軍事威脅更難防禦。這是臺灣民主必須面對的新挑戰,也是全民教育與安全防衛的盲點所在。
此次大罷免雖未成功,卻也透露出臺灣政治板塊的新流動。中國國民黨的式微並不自動轉化為民主進步黨的鞏固,白營與第三勢力的崛起,反映出選民對舊政治結構的廣泛厭倦。賴清德政府應超越蔡英文時代的政黨運作與危機動員模式,用更大的努力凝聚社會共識,穩固執政基礎,並推進制度性改革。
臺灣是一個事實獨立的國家,無論名為中華民國或臺灣國,其核心宗旨必須是保障人民的尊嚴與福祉。如果持續圍繞對岸的動態進行內政動員,可能陷入中共設下的話語陷阱。國家治理必須優先回應人民對經濟改善、社會正義、生活安全的真實需求。民生與國家安全、自由與治理,必須在制度上巧妙結合、平衡前行。
這次大罷免,儘管以失敗收場,依然是一場深具意義的政治練習,也是一道對中共滲透的集體防線。這不是終點,而是一道提醒:臺灣不能停留在選舉民主,必須邁向更深層次的制度改革、社會團結與國家自信。
能否從罷免挫敗中重新出發,構建一個超越藍綠、真正回應民意的第三選項?能否在中共外壓與內部焦慮的雙重夾擊下,穩步推動民主深化?賴清德政府面對執政的嚴峻考驗與複雜國際環境,如何應對,不只是他個人的政治命運,更是臺灣民主能否成為全球典範的關鍵階段。
2025 年 7 月 26 日 臺北
2025 年 7 月 26 日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