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Image

艾伦:乌克兰战争期间中国对俄罗斯的军事援助:原材料篇(上)

作者: 艾伦

俄乌战争,这场二战后欧洲最大规模的地面冲突,不仅是军事力量的直接对抗,更是一场围绕经济、技术与工业生产能力的全面较量。在西方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旨在切断供应其战争机器的“燃料”与“血液”之时,一个关键的地缘政治与经济现实逐渐浮出水面:在官方宣称的“中立”立场之下,中国已然成为俄罗斯维系其军事工业运转、抵御制裁压力的最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生命线。这种支持并非以成品武器的直接交付为主要形式,而是以一种更为基础、隐蔽但同样致命的方式展开——通过大规模、系统性地供应关键原材料、特种化学品和军民两用工业产品,中国正在为俄罗斯的战争努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这种支持如同一条无声但强劲的动脉,将“世界工厂”的巨大产能与俄罗斯的军工复合体紧密连接,深刻地影响了战争的进程、持久性与战略平衡。本文将基于大量已披露的海关数据、企业记录、战场分析及政府报告,全面、深入地剖析自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在原材料与化学品领域对俄罗斯军事工业支持的全貌,揭示其支持的具体内容、运作网络、规避手段及其对战局产生的深远战略影响。

一、

现代战争的进行,本质上是工业能力的持续对抗,而工业能力的根基则在于稳定、充足的原材料供应。当西方制裁旨在系统性地剥离俄罗斯获取关键物资的渠道时,中国的工业体系迅速填补了由此产生的巨大真空,其供应范围之广、数量之大、针对性之强,远超常规贸易的范畴,精准地对接了俄罗斯军事工业从基础到尖端的各项需求。中国的供应不仅包括用于生产武器的直接原料,更延伸至维持整个战争机器运转的工业消耗品,就类型而言可以被划分为几个关键领域:从支撑装甲与航空的基础金属,到驱动尖端武器的——稀有金属,再到直接转化为炮弹与火箭燃料的高能化学品,以及构建下一代武器的先进材料和维持现有装备运转的工业必需品。

首先,在战略与基础金属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氧化铝的供应。氧化铝是生产金属铝的直接前体,而铝及其合金是制造军用飞机机身、导弹箭体、装甲车辆和弹药外壳的关键材料。2022 年 3 月,澳大利亚作为俄罗斯传统的主要氧化铝供应国,宣布对俄禁售。这一举措本应沉重打击俄罗斯最大的铝业巨头——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Rusal),甚至可能导致其冶炼厂大规模停产。然而,海关数据显示,中国迅速且大规模地填补了这一缺口。2022 年 5 月,中国对俄出口的氧化铝飙升至 15.3 万公吨,而前一年同期仅为 227 公吨,增幅高达数百倍。整个 2022 年,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氧化铝总量达到惊人的 84.3 万吨,而 2021 年全年仅为 1747 吨,增幅近五百倍。正是依靠来自中国的稳定供应,俄铝公司得以维持其庞大的产能,避免了因原料断供而陷入瘫痪的命运。有趣的是,这一供应链呈现出双向流动的特征:在俄铝维持生产的同时,由于西方市场对其关闭,其生产的成品铝大量涌入中国市场。2025 年前五个月,俄罗斯对华铝出口量同比增长了 56%,预计全年将达到 150 万吨。这种“中国提供原料,俄罗斯生产,中国再购买成品”的循环模式,不仅为俄罗斯提供了维持军工生产所需的关键金属,还为其创造了宝贵的外汇收入,形成了一种深刻的经济与战略共生关系。类似的模式也出现在铜和镍等基础金属的贸易中,俄罗斯的主要生产商如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在被西方市场排挤后,迅速将中国作为其主要的出口目的地,从而稳定了其财政状况。

金属钛,因其高强度、低密度和耐腐蚀的特性,被誉为“太空金属”,对现代军事装备至关重要。俄罗斯的苏 -35 战斗机约 50% 的结构部件、苏 -27、图 -95 等战机的发动机,以及“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口径”巡航导弹等一系列先进武器的生产都离不开钛合金。战后,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钛生产国,成为了俄罗斯关键的钛供应方。数据显示,从 2024 年 1 月到 7 月,中国占俄罗斯钛进口总额的 51.95%,价值超过 6500 万美元。据信,这些供应使得俄罗斯能够建立起约 900 枚“伊斯坎德尔”导弹的库存,足以支持其进行长时间的打击行动。此外,一些更为稀有但战略意义重大的金属,如镁和铍,也出现在了供应清单中。镁是制造轻质航空航天合金的关键元素,而铍则是一种高度敏感的战略材料,被美国国防部列为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物资,其最关键的用途之一是作为核武器引爆装置中的中子反射体。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铍生产国,在俄罗斯传统供应渠道受阻的情况下,其作为替代供应方的战略价值不言而喻,其潜在供应能力直接关系到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维护。

其次,在稀有金属和稀土元素领域,中国的支持几乎是垄断性的,直接关系到俄罗斯高技术武器的“大脑”与“眼睛”能否正常工作。镓、锗、锑等关键矿物,是制造微芯片、无人机飞控系统、导弹激光制导系统、夜视仪和红外传感器等光电设备不可或缺的材料。自由欧洲电台的一项深入调查发现,战争爆发后,约有二十多家中国公司持续向俄罗斯供应这些关键矿物。到 2023 年,中国已成为俄罗斯镓和锗的唯一外国供应来源,并保持其最大锑供应国的地位。这些材料通过俄罗斯的 Germanium JSC 等公司,最终流入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Rostec)等军工巨头的生产线,被用于制造“海鹰 -30”无人机的激光制导系统等军事硬件。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支持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材料供应,延伸到了对生产技术的控制。2025 年 1 月,中国商务部将用于从矿石中提取和分离金属镓的关键技术也纳入了出口管制目录。这一举措意义深远,它标志着中国正从一个简单的材料供应商,转变为整个高科技价值链的战略“守门人”,不仅向其伙伴(如俄罗斯)提供物质支持,还通过控制核心技术来塑造长期的技术依赖,同时拒绝让西方获取这些关键能力。

第三,在高能材料与特种化学品领域,中国的供应直接转化为俄罗斯在前线的炮火。其中,硝化纤维(俗称火药棉)的出口激增是最为确凿和惊人的证据之一。硝化纤维是制造无烟火药和固体火箭推进剂的核心成分,是炮弹、子弹和火箭弹发射药的基础。在 2015 年至 2021 年间,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硝化纤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战争爆发后,这一贸易流发生了爆炸性增长。2022 年,出口量跃升至 700 多吨;到 2023 年,数字再次翻倍,超过 1300 吨。据军事分析人士估算,仅 2023 年一年的出口量,就足以生产超过 20 万枚 152 毫米重型炮弹。更有报告引用美国官方数据称,仅保利公司一家,就向俄罗斯运送了足以制造 8000 万发弹药的硝化纤维。这一出口激增的时间点与俄罗斯在战场上出现“炮弹荒”以及西方收紧相关化学品制裁的时间点高度吻合,清晰地表明中国正在有意识、有目的地填补俄罗斯弹药生产链条上的致命缺口。除了硝化纤维,其他炸药前体如六亚甲基四胺(用于生产 RDX 和 HMX 等烈性炸药)和战场消耗品如四氯化钛(用于制造烟幕弹)也源源不断地从中国运往俄罗斯。一个更为复杂和隐蔽的支持模式体现在高氯酸铵(AP)的供应网络中。高氯酸铵是固体弹道导弹燃料中关键的氧化剂,其供应直接关系到导弹的生产能力。有外交消息来源披露,中国和俄罗斯与伊朗进行了高级别的秘密会谈,旨在由中国向伊朗提供大量高氯酸铵。此举的战略逻辑在于,通过补充伊朗的导弹推进剂库存,伊朗将更有能力向俄罗斯提供其急需的成品弹道导弹,用于乌克兰战场。这构成了一个精密的三方间接供应链:中国提供化学原料给第三方国家(伊朗),该国再将成品武器系统提供给俄罗斯。这种模式不仅帮助莫斯科克服了自身的生产瓶颈,还为所有参与方提供了多层级的“合理可否认性”,极大地增加了外界追踪和干预的难度。

第四,中国的支持也已经从生产新武器的直接原料,扩展到了维持现有庞大战争机器持续运转的工业消耗品和精密部件领域。一个极具说明性的案例是专用润滑剂的供应。在美英等主要润滑油公司于 2022 年撤出俄罗斯市场后,俄军庞大的坦克、卡车和装甲车部队面临着严重的“润滑油荒”,这直接威胁到其后勤保障和作战能力。此时,中国化工企业新乡市瑞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迅速填补了这一缺口,成为俄罗斯润滑油添加剂的关键供应商。俄罗斯海关数据显示,该公司向俄罗斯出口了大量“含矿物油的润滑油添加剂”,俄罗斯市场甚至占到了其出口总额的 96.59%。这种支持的战略意义在于,它并非用于制造新坦克,而是用于维持现有数千辆作战装备的正常运行,是对俄罗斯后勤支柱及其进行高强度消耗战能力的直接、系统性支撑。同样,在精密部件方面,滚珠和滚柱轴承虽小,却是坦克、车辆及各类机械运转不可或缺的零件。在西方高端轴承断供后,中国对俄罗斯的滚珠轴承出口在 2023 年激增至每月 500 万至 700 万美元。调查甚至发现,一家捷克轴承制造商 ZKL,通过中国中间商天津西山福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故意向俄罗斯市场供应其产品,这些轴承被承认用于俄罗斯军事后勤主力卡玛兹(KAMAZ)卡车的生产和维修。

最后,在代表未来军事技术方向的先进材料领域,中国的支持同样至关重要。高强度、轻质量的碳纤维是制造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无人机机体的理想材料,可以显著减轻重量、提高射程和机动性。乌克兰方面的情报显示,中国的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与了俄罗斯“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的生产,并因此遭到乌克兰的制裁。除了基础的碳纤维,中国的研究机构(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国有企业(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还在研发和生产更尖端的复合材料,例如用于隐形飞机发动机部件的陶瓷基复合材料(CMC)和用于高温结构的树脂基复合材料,这些都是俄罗斯为实现其空军现代化和开发下一代武器系统所必需的技术。此外,一个看似微小但极具说明性的细节是,2023 年,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用于制造现代防弹衣插板的陶瓷材料增长了 69%,总额超过 2.25 亿美元;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向乌克兰出口的同类材料则暴跌了 61%,仅为 500 万美元。这种在贸易数据上呈现出的巨大反差,清晰地揭示了中国支持的明确倾向性。

Image
Image

二、

中国对俄罗斯战争机器的物质支持,并非由少数孤立的企业自发行为构成,而是一个结构复杂、分工明确、深度整合的供应网络。这个网络巧妙地融合了代表国家意志的大型国有企业,以及灵活多变、难以追踪的私营公司,形成了一个极具韧性和适应性的生态系统。它既能执行大规模、战略性的物资转移,又能进行精细化、高频率的零部件交易,甚至提供工业软件和技术支持,从而在不同层面上满足俄罗斯军工复合体的多样化需求,并有效应对西方的制裁压力。

在这个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并扮演着“主力军”角色的是中国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特别是那些本身就具有深厚军工背景的巨头,凭借其庞大的规模、雄厚的资本以及与国家机器的紧密联系,承担了最大宗、最敏感的军民两用物资出口任务。其中,保利集团及其子公司保利科技有限公司是最为突出的例证。根据非营利研究机构 C4ADS 的调查,保利科技在战争爆发前后,持续向已受制裁的俄罗斯国防企业输送关键军事装备部件。例如,在战争爆发前夕的 2022 年 1 月,该公司向俄罗斯防空系统制造商金刚石 - 安泰公司运送了用于 S-400 防空系统的雷达天线部件。而在入侵开始后,从 2022 年 6 月到 11 月,保利科技又向受制裁的俄罗斯军用直升机制造商乌兰乌德航空厂发送了至少 13 批直升机部件,用于米 -171 和米 -8AMTSh 攻击直升机的生产和维护。此外,如前所述,保利科技还被指控向俄罗斯运送了巨量的硝化纤维。这些交易的接收方都是俄罗斯国防工业的核心企业,其军事用途昭然若揭。另一家国有巨头中航工业,则在先进复合材料领域与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Rostec)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关系。双方早在 2014 年就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涵盖飞机材料的联合制造项目,为战时技术与材料的转移铺平了道路。

除了这些军工巨头,国家资本的渗透还体现在对看似普通的民营企业的投资上。例如,前文提到的向俄罗斯供应关键润滑油添加剂的新乡市瑞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虽然是一家上市公司,但其第二大股东是中国石化旗下的投资机构——中石化资本有限责任公司。而被欧盟制裁的、向俄罗斯供应红外探测器等光学元件的武汉高芯科技有限公司,其股权结构背后则牵涉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俗称“大基金”)以及湖北省和武汉市两级的国资委。这种模式表明,这些关键供应商的活动并不仅仅是孤立的商业行为,而是与中国的国家产业战略相符,并可能得到了国家资本的支持和引导。这种支持使得这些企业有能力和动机去填补俄罗斯在受制裁后出现的关键供应链缺口。

总体而言,这个供应网络呈现出一种高效的混合模式。它将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型支持与私营公司的灵活性、零部件供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国有企业在国家关系的掩护下,负责处理那些规模巨大、政治敏感度高的交易,为俄罗斯的国防工业提供基础性的支撑。而私营公司则在商用产品和军民两用技术的灰色地带游走,提供种类繁多的关键部件,并以其商业行为的“正常性”为整个网络提供了一层“合理可否认性”的保护。这种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结构,使得整个支持体系对西方的反制措施具有极强的抗压能力。更深层次的整合迹象也表明,中俄之间的合作正从单纯的贸易关系向更紧密的产业协同发展。中国专家代表团访问俄罗斯的彼尔姆火药厂,讨论如何提高火药产量;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与中航工业就飞机复合材料进行联合研发;甚至有报道称,部分俄罗斯企业已将生产线转移至中国境内以规避制裁和利用中国的制造能力。此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领域是工业软件的供应。有证据表明,中国的 CNC 机床等硬件供应商,会将其产品与盗版的、未经许可的西方工业设计与制造软件(如西门子的软件)捆绑销售给俄罗斯客户,这直接为俄罗斯的武器研发和生产提供了必要的设计工具。这种“软硬兼施”的一体化支持,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在俄罗斯军工体系中的作用。

2025 年 8 月 13 日上传

本文由《中國之春》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艾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