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Image

阿尔卑斯之鹰:中苏冲突简史(4)

作者: 阿尔卑斯之鹰

2 月 7 日,中苏双方在边境首次爆发了开枪冲突,事态严重到中共中央军委立刻开会商议对策。一周后,当时担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肖全夫被召到北京提交了一份作战计划,该计划要求以巡逻队作为诱饵将苏联人引入预设的伏击点,地点就是珍宝岛。在总参谋部,肖全夫会见了副总参谋长温玉成,温通知肖全夫,他提交的作战计划已经获得批准。多年后,中央军委成员吴法宪在一次采访中回忆说正是毛泽东批准了该计划,国防部长林彪和总理周恩来表示支持,中央军委建议由于紧张局势的加剧,乌苏里江地区的所有巡逻队都需要加强人手,甚至还要求每支巡逻队的规模不应少于加强排;同时将向鹤岗军分区增派一支精锐侦察连作为快速反应部队。在中央军委的支持下饶河前线指挥小组研究了作战计划,并于 2 月 21 日将详细的作战计划提交给沈阳军区核定最终批准,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行动地面部队积极参与了一系列的部署前训练,比如,将半自动步枪全部换成了自动步枪,所有人都必须复习反坦克武器的训练,包括炊事员,他们也要熟练掌握 56 式火箭筒(RPG-2 的仿制品)。

中苏双方第一次交战时间是 1969 年 3 月 2 日,苏联官方喉舌报刊塔斯社报纸报道到 1969 年 3 月 2 日的战斗:

莫斯科时间 3 月 2 日 4 时 10 分,中国当局在乌苏里江上的尼知恩 - 米哈伊洛夫卡边防站(即珍宝岛)地区组织了一次武装挑衅。一批中国军队越过中苏边境“入侵”了珍宝岛。据当地苏联边防军称,中国人突然向他们开火造成死伤,边防军果断采取行动将“侵略者”赶出了“苏联领土”。

在 3 月 2 日当天晚上苏联政府便向中国政府发出照会并坚决抗议中方在边境的“挑衅”行为,苏方要求中方严惩的肇事者的同时,强调会对中方进行反击和制裁。

当然,这些都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而是上述照会没能提到的细节:珍宝岛上的中国军队人数;中方组织的伏击和战斗过程。当然,无论是苏联官方照会还是塔斯社报纸都没有对 3 月 2 日的珍宝岛冲突事件作出明确说明。即使是克里姆林宫的大老爷们也不知道珍宝岛 3 月 2 日战斗的具体细节,他们仅是得到了一份含糊其辞的报告。

通过整理苏方资料和亲历人员口述后我们得到的事件发展大致如下:

3 月 1 日至 2 日晚,约有 300 名中国解放军官兵进驻珍宝岛并在西岸的灌木丛和树木中就地休息,令苏联人极其吃惊的是这些“泥腿子”居然没有搭建营地生火取暖,也没有挖战壕,而是直接在白茫茫的雪地上铺上条毯子直接睡大觉。

因为战斗结束后苏方还是没搞清楚他们到底在和多少人打仗,于是他们干脆直接通过数散兵坑来确定有多少中国人。苏方数出了 306 个坑,于是认为有 306 名中国军人参加了 3 月 2 日的战斗,其中包括:

第 133 师的一个特务连(共两个排);

第 133 师 397 团的一个特务排;

第 73 师 217 团 1 连 1 排

此外苏方确信,中国军队没有任何重武器除了标配的 AK-47 突击步枪和 SKS-45 自动步枪外还有一些 RPD 轻机枪和轻型反坦克火箭筒(RPG-2),但从后续的战斗中可以看到解放军还配备了一些无后坐力炮、重机枪和迫击炮。

苏方还提到:中国人穿着的雪地迷彩服其实就是披着一件白斗篷,他们靠一条延伸至“中国领土”的电话线维持通讯,其口粮配给不过是 100 克白酒(苏方此处称为“大米酿伏特加”)和“令人难以下咽”的压缩饼干,由于那天晚上的气温降到了零下 27 摄氏度还在这批解放军中造成了冻伤。

而实际上在珍宝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表如下:

总指挥: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肖全夫

黑龙江军区副司令员安怀 合江军分区司令员李清正 合江军分区副司令员王世广 合江军分区副政委陈升 合江军分区副参谋长曹建华

一线指挥官 总指挥合江军分区参谋长王子良 边防主任王锦华 饶河边防哨所政委张才贵

133 师侦察参谋马宪则 合江军分区公司边防哨所(代理)和副政委孙玉国 合江军分区副司令员王世广

作战序列:

217 团第 1 营 1、3 连带重机枪排、反坦克排(装备 75 毫米无后座力炮),两个 60 毫米迫击炮班及支援连,217 团 1 营营长,冷鹏飞

67 师 201 团及炮兵营,团长尚衍发,团政委张英

23 军高射机枪连(作为步兵使用)

64 军 190 师侦察连

64 军 191 师侦察连

39 军侦察连

39 军 115 师侦察连

39 军 117 师侦察连

46 军 133 师侦察排,排长韦运水

46 军 133 师 397 团侦察排,排长于洪东

46 军 133 师 398 团侦察排排长武永高

46 军 133 师 399 团侦察排排长李正道

67 师 200 团的一个 75 毫米无后座力炮连、一个 120 毫米重迫击炮连,

20 师师属炮兵团第 2 营

413 炮兵团第 5 连 4、6 排,装备 85 毫米野战炮

620 高炮团第 2 营

冷鹏飞,这位在珍宝岛指挥主力部队的营长,回忆起他是如何接到前往珍宝岛的命令的:

“1968 年 1 月 2 日,当时我驻扎在黑龙江省鸡西地区,做支援农业生产的任务,突然接到紧急命令,前往边境增援防御,特别是应对苏联的干涉。我和政委冯学文立即下令全营集合领取额外弹药,为可能的作战任务做好准备。战士们听说有可能执行实际作战任务,都兴奋不已。我们还指示大家准备好遗书以防出现伤亡。”

217 团是一支有着较长历史的部队,曾参与朝鲜战争,但自那以后该团再没有执行过任何作战任务,几乎所有人都是从未经历过战斗的新兵。冷鹏飞于 1933 年出生在湖北省,1956 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就被派往朝鲜执行驻军任务,1959 年进入北京化学战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 217 团担任化学防御排排长,1963 年被提拔为团侦察连参谋,1964 年成为为连长,1966 年 5 月正式升任 217 团 1 营营长。

1968 年 1 月 6 日,冷鹏飞带领营(欠两个连)乘火车前往佳木斯,整个旅程历时 17 个小时左右。他继续回忆道:

午夜时分到达饶河镇,下车后与二二四医院第三科的医务人员会合,他们带来了大量用于军用医务的箱子以加强饶河诊所的医疗力量。我心想这看起来很严重。由于没有可用的营房,我们被安排与镇上的居民同住。镇上的居民在接到这么短的通知后,依然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大批“不速之客”。

冷鹏飞知道,当前的任务是为战斗做好准备。尽管战士们都已适应了寒冷的天气,但为了在装备优于自己的苏联军队面前取得胜利,冷鹏飞知道,只能通过加强冬季作战训练和伏击的手段来提高胜算:

“第二天,我召集了全营所有的军官和士官来开会。大家都穿着应对极寒天气的衣服,戴着皮帽子,穿着皮大衣和手套,随后讨论并尝试了一些在极寒环境下作战的最佳方法,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在白天进行两个小时的练习,逐渐延长时间最后在夜间进行训练,那时温度会下降到零下 30 多度。大约一周后,我下令进行一次测试。部队将在 18:00 前进入伏击区域,并在早上 05:00 之前不得撤出。总共是在极寒条件下待了 11 个小时。参与测试的 300 名士兵中,有 3 名出现了轻微的冻伤,2 名士兵对命令反应迟缓。”

对于准备充分的中国军队,3 月 1-2 日晚的苏联边防观察哨(“卡非拉”山)却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因为整夜的大雪使得可见度极差,苏联人压根没料到已经有中国军人进驻了珍宝岛,苏方认为中国人之所以选择 3 月 2 日来偷袭还有两个原因。首先,相当多的边防军正在参与远东军区演习因此无法立即参加战斗;其次这个时候俄罗斯人还在庆祝自己的告冬节,因此中方早有预谋攻击苏方得以得手。

3 月 2 日上午,苏联边防军士兵阿列克桑德。谢夫佐夫和弗拉基米尔.科亚霍夫于当地时间 10 点 40 分左右发现三十多名武装人员从中国的湖泽边防站向珍宝岛前进。

只是打了个电话就在珍宝岛之战后被苏联官方作为“预警英雄”宣传的阿列克桑德·谢夫佐夫
只是打了个电话就在珍宝岛之战后被苏联官方作为“预警英雄”宣传的阿列克桑德·谢夫佐夫

苏方记载道:起初中国人举行了一个小型战前集会,指挥员挥舞着毛泽东语录向部下训话一段时间后随即向珍宝岛出发。谢夫佐夫连忙打电话报告了珍宝岛东南六公里处的尼知恩 - 米哈伊洛夫卡边防站,站长伊万。斯特林尼科夫中尉紧急命手下 "拿起武器",三十多名苏联边防军乘三辆车出发:分别是一辆 GAZ-69(斯特林尼科夫和其他七人),一辆 BTR-60PB 装甲运兵车(约 13 人,拉波维奇中士指挥)和一辆 GAZ-63(约 12 人,巴班斯基中士领导)。最后这辆 GAZ-63 是一辆老旧的维修车,在前往珍宝岛上的路上它不出意外的熄火了,这令它迟了 15 分钟才跟上大部队,但正是这意外的延误救了巴班斯基和其他十多名苏联士兵的命,如果他们跟着上了珍宝岛,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在边防军赶往珍宝岛的同时,解放军开始分头行动,谢夫佐夫看到的那队“中国武装人员”留下了 12 人从乌苏里江冰面上前进到距珍宝岛约 300 米处时便停止前进,作为“疑兵”迷惑苏方;剩下 18 人则悄悄绕过了珍宝岛南端与茫茫白雪融为一体,再也未出现在苏联人的视野内。

没一会边防军的 GAZ 和装甲车在珍宝岛南端停下,分成两组向中国人的方向移动:斯特林尼科夫亲带一组(7 人)在冰面上向那十二名解放军靠近,拉波维奇小组则绕过岛屿平行前进,防止意外。

这里要注意两个点,其一,苏方提到他们没有直接把装甲车开到解放军面前,不知道是否是因为这辆装甲车事后被击毁了干脆直接扯谎;其二,这两批人的行动都是在没有对珍宝岛地区做任何侦察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一疏忽将直接导致两组边防军几乎被歼灭,苏方对此的解释是:这不能怪边防站站长斯特林尼科夫,因为他一直“善意”对待中国人,所以压根没料到中国人会对他开枪!

另一位在现场的边防军二等兵尼古拉。彼得罗夫是一名业余摄影师,他生前拍摄的两张照片大致还原了战斗的过程。其中一张拍到十多名解放军和三名边防军(分别是斯特林尼科夫,克格勃特派员布涅伊维奇(此人也是中尉)和下士 A. Denisenko)在对峙。

根据苏方资料记载,在 11 点 15 分左右,中苏两方开始对峙,斯特林尼科夫未加思索和侦查便“径直”走到了中国人面前,解放军总参谋部的文件则认为这一事件发生于北京时间 9 时 17 分。大家可以自行判断下面这段简短的对话:斯特林尼科夫对中方“侵犯”边界的行为提出抗议,要求中国军人离开苏联领土;中方指挥官,黑龙江合江军分区边防站站长孙玉国则大声回应“这里是中国的领土!该走的是你们吧!”(一些文献认为当时回应斯特林尼科夫的是另一位军官吴永高)。随后,中苏两国官兵听到了两声手枪的枪响,战斗打响。

彼得洛夫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
彼得洛夫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

苏联官方以彼得罗夫的最后一张照片为论据认定是中方先开的火,“明眼人都知道照片中的这个中国兵(最右边这位)正在抬右手手示意第二排友军向苏联红军开(偷)火(袭)!”

至于中方则指出,这张照片和苏联一直热爱捣鼓的那堆图文不符的照片一样有很大的问题“首先在照片中的解放军官兵很明显在四处徘徊,而他们身后没有第二排人;此外,照片中所有的人都把武器放在背后,没有要开火的意思,其次,这位解放军举起右手可能是在挡太阳,或者只是因为他不想被面前这个恶心的苏联修正主义分子拍到罢了。”

不过这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中苏两方的交火就此开始。

本文由《中國之春》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阿尔卑斯之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