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Image

Raven:普京时代俄罗斯海外反对派的国际游说与制裁倡议活动(上)

作者: Raven

在当代国际政治舞台上,流亡的政治反对派利用东道国的政治与法律体系对母国政权施加压力,已成为一种愈发普遍且影响深远的跨国政治现象。纵观普京治下的俄罗斯,这一现象呈现出尤为复杂、动态且多层次的图景。随着克里姆林宫在国内逐步收紧公民社会空间、压制异见、消除政治竞争,大批俄罗斯反对派人士、活动家、记者和学者被迫流亡海外。对他们而言,传统的国内政治抗争路径几乎被完全堵死,国际舞台因此从一个次要的舆论阵地,转变为其政治活动的核心战场。

在此背景下,国际游说与制裁倡议作为一种非暴力、高度策略化的政治斗争形式,逐渐演变为俄罗斯海外反对派延续其政治生命、挑战普京政权合法性,并影响全球对俄政策的关键手段。这一系列活动不再是零散的个人呼吁,而是发展成为一个组织化、专业化、行动者多元、议程复杂的生态系统。其议程从最初聚焦于为个别政治犯奔走呐喊,到推动以人权为基础的全球性制裁法案;从揭露高层腐败以期引发国内变革,到将调查材料转化为递交给西方国家财政部与外交部的精确制裁建议;再到 2022 年全面入侵乌克兰后,将推动对俄全面经济技术封锁和支持乌克兰胜利作为核心议程,甚至涌现出挑战俄罗斯国家统一性的“去殖民化”倡议。

一、

俄罗斯海外反对派的制裁倡议并非始于今日,其现代形态的真正奠基,源于一桩震惊国际的个人悲剧——谢尔盖·马格尼茨基(Sergei Magnitsky)之死。这一事件不仅催生了全球人权问责领域最具革命性的法律工具,也为后来的反对派活动家们开辟了一条将克里姆林宫的内部罪行转化为国际法律和政治后果的有效路径。

马格尼茨基原是美国投资家比尔·布劳德(Bill Browder)在俄的税务律师。在调查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由俄罗斯内务部、税务、司法及安全部门官员联手策划,涉案金额高达 2.3 亿美元的巨额税务欺诈计划。然而,当他将证据提交给俄罗斯当局后,本人反被涉案官员诬告并逮捕。在长达近一年的审前羁押中,马格尼茨基遭受了非人道的虐待和酷刑,并被拒绝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最终于 2009 年 11 月在莫斯科的监狱中死亡。这一事件成为无可辩驳的证据,揭示了普京治下俄罗斯司法系统的腐败、滥权和对人权的彻底漠视。

他的死,促使原本主要关注商业投资的布劳德彻底转型为一名全职人权活动家。布劳德清醒地认识到,在俄罗斯国内寻求正义已是痴人说梦,唯一的途径是将战线转移到国际社会,利用西方国家的金融和法律体系,让那些对马格尼茨基之死负有责任的俄罗斯官员为其行为付出代价。他提出的核心理念是:如果这些腐败官员可以在俄罗斯国内为所欲为,同时却能自由地在西方国家享受其不义之财,购买豪宅、送子女留学、开设银行账户,那么西方的民主法治体系就无形中沦为他们犯罪行为的“避风港”和“洗钱机”。因此,必须切断他们与西方世界的联系,让他们为自己的人权劣迹付出个人化的、精准的代价。

这场由布劳德发起的游说运动,目标是推动美国国会通过一项专门法案,对参与马格尼茨基案的俄罗斯官员实施签证禁令和资产冻结。这场运动在当时堪称前所未有,其艰巨之处在于,需要将一个发生在俄罗斯监狱里的具体人权案件,提升为足以影响美俄双边关系的外交政策议题。布劳德为此投入巨大资源,组建了专业的游说团队,接触美国国会议员、参议员及其助手,向他们反复讲述马格尼茨基的故事。

在此过程中,俄罗斯本土的反对派人士和人权活动家,特别是弗拉基米尔·卡拉 - 穆尔扎(Vladimir Kara-Murza),扮演了至关重要的桥梁角色。卡拉 - 穆尔扎以其流利的英语、对西方政治体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在俄罗斯民主运动中的深厚资历,成为这场游说运动在华盛顿最有效的俄罗斯面孔。他与布劳德并肩作战,在美国国会的听证会上作证,与决策者会面,有力地阐述了通过这样一项法案不仅是为马格尼茨基伸张正义,更是向克里姆林宫内部所有潜在的人权侵犯者发出一个明确信号:他们的行为会产生个人化的国际后果。

他们的努力最终取得了历史性成功。2012 年 12 月,美国国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谢尔盖·马格尼茨基法治问责法》,并由奥巴马总统签署生效。该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对参与马格尼茨基案以及其他在俄罗斯进行“法外杀戮、酷刑或其他严重侵犯国际公认人权”的俄罗斯官员实施制裁。这是第一次,一个国家的立法机构以另一个国家一名普通公民的名字命名一项制裁法案,开创了以具体人权案例推动精准制裁的先河。

《马格尼茨基法》的通过,其意义远远超出了美俄关系的范畴。它创造了一个强大的“示范效应”和法律模板,证明了通过跨国游说,可以将威权国家内部的司法不公和人权侵犯,转化为国际社会可以采取具体行动的议题。布劳德和卡拉 - 穆尔扎并未就此止步,他们乘胜追击,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动“马格尼茨基式”的立法。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促使美国将这一针对俄罗斯的法案,扩展为一个适用于全球所有国家人权侵犯者和腐败分子的通用工具。

经过又一轮艰苦的游说,2016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球马格尼茨基人权问责法》,授权美国总统对全球范围内任何犯下严重人权侵犯或重大腐败行为的个人和实体实施制裁。这一“全球版”法案的诞生,标志着制裁工具的重大演进——从过去主要针对国家(如伊朗、朝鲜)的全面制裁,转向了更加灵活、更具道义说服力、对普通民众附带伤害更小的个人化、精准化制裁。在布劳德等人的持续推动下,加拿大、英国、欧盟、澳大利亚以及波罗的海三国等也相继通过了各自版本的“马格尼茨基式”法律。一个以人权问责为核心的全球性制裁网络初步形成。

这一系列立法为全世界的人权捍卫者,当然也包括后来的俄罗斯海外反对派,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制度化渠道。他们不再需要每一次都从零开始去说服各国政府为何要关注某个人权案件,而是可以直接援引这些现成的法律,提交证据和制裁建议,要求政府对具体责任人采取行动。马格尼茨基案的遗产,不仅在于为一位殉道者伸张了部分正义,更在于它成功地将一种全新的政治斗争哲学——即通过跨国法律和金融手段追究威权国家官员的个人责任——嵌入了西方主要民主国家的法律和外交政策框架之中,为普京时代俄罗斯海外反对派的国际倡议活动铺设了最坚实的第一块基石。

二、

在马格尼茨基法案开辟出跨国倡议的新战场之后,另一股重要力量开始汇入俄罗斯海外反对派的洪流,他们是曾经的体制内或体制边缘的精英人物。这些人物的流亡,为海外反对运动带来了传统街头活动家所不具备的资源、人脉和对俄罗斯权力体系内部运作的深刻洞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前俄罗斯首富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和前世界国际象棋冠军、政治活动家加里·卡斯帕罗夫。他们在海外建立的组织化平台,成为了凝聚不同派别、开展国际游说与制裁倡议活动的重要载体。

霍多尔科夫斯基的经历是普京时代俄罗斯政治与商业关系的缩影。作为尤科斯石油公司的创始人和 CEO,他曾是俄罗斯商界最具权势的人物之一。然而,他资助反对派政党、公开批评政府腐败的行为,最终触怒了普京。2003 年,他被以欺诈和逃税的罪名逮捕,其庞大的商业帝国被逐步肢解,本人则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牢狱生涯。2013 年,在国际社会的广泛呼吁和德国的斡旋下,霍多尔科夫斯基意外获得普京特赦并流亡海外。重获自由后,他迅速转型为普京政权最坚定的批评者之一,并利用其依然可观的个人财富,在欧洲创立了“开放俄罗斯”组织。

该组织的核心目标是推动俄罗斯的民主转型和法治建设。“开放俄罗斯”的国际游说活动具有鲜明的精英色彩和专业化特征。它不再仅仅是基于道义的呼吁,而是建立在深入研究和情报分析基础上的政策倡议。该组织的一个核心项目是发布详尽的“普京名单”或“克里姆林宫报告”,梳理和揭露普京核心圈成员、关键宣传家、安全部门高官以及帮助政权运作的寡头的个人信息、资产状况及其在西方国家的利益。这些报告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直接递交给美国、英国和欧盟的政府部门、议会和情报机构,作为制定和扩大对俄制裁名单的直接参考依据。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团队还积极资助独立媒体项目和人权组织,为他们的调查报道和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支持,从而形成一个从信息搜集、分析到政策倡导的完整链条。

Image
Image

与霍多尔科夫斯基相似,加里·卡斯帕罗夫也代表了另一类流亡的精英反对派。作为家喻户晓的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早已拥有巨大的国际声誉。早在 2000 年代中期,他便积极投身俄罗斯国内的反对派运动,但随着政治空间的日益萎缩,他于 2013 年选择离开俄罗斯,定居美国。在海外,他与其他人共同创立了“自由俄罗斯论坛”。该论坛定位为一个开放平台,旨在团结所有身在海外、观点各异的俄罗斯反对派人士、公民活动家、记者和专家,共同讨论俄罗斯的未来并协调行动策略。

自由俄罗斯论坛每年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定期举行大规模会议,吸引数百名流亡的俄罗斯人参加。这些会议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宣示和游说活动,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俄罗斯社会中存在着一股渴望民主与自由的强大力量。论坛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其持续更新和维护的庞大制裁建议名单,即“普京名单”。该名单分门别类地列出了数千名应被制裁的个人,包括联邦和地方官员、议员、法官、宣传工作者、情报人员乃至普京的家人和亲信。每一个名字后面都附有详细的个人信息和应被制裁的理由。这份名单被认为是海外反对派制裁倡议工作中最为全面和系统化的成果之一,并被定期提交给西方各国的决策机构。卡斯帕罗夫本人则利用其国际知名度,频繁地在美国国会、欧洲议会等场合发表演讲和作证,以其雄辩的口才和对普京政权本质的深刻洞察,不知疲倦地呼吁西方世界采取更强硬的对俄政策,并将普京政权比作一个必须被遏制和击败的“黑手党国家”。

除了霍多尔科夫斯基和卡斯帕罗夫这样重量级的人物,弗拉基米尔·卡拉 - 穆尔扎在被捕入狱前,也是连接俄罗斯国内公民社会与国际舞台的关键人物。他曾是“开放俄罗斯”的协调员,并在“自由俄罗斯论坛”的活动中扮演核心角色。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作为核心人物,推动了马格尼茨基法案从诞生走向全球化。他深刻理解,要让西方政客真正采取行动,不仅需要提供详实的证据,更需要建立持久的个人关系和信任。他常年穿梭于莫斯科和华盛顿、布鲁塞尔、伦敦之间,与各国议员、政府官员和人权活动家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他两次遭遇几乎致命的神秘中毒事件,被广泛认为是克里姆林宫对其国际游说活动的报复,但这并未让他停下脚步。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最有力的证词,向世界揭示了普京政权的残暴本质。

这些由前体制精英领导的组织化平台,如“开放俄罗斯”和“自由俄罗斯论坛”,极大地提升了海外反对派的专业性和影响力。他们将零散的个人呼吁整合为系统的政策建议,将朴素的道德义愤转化为基于详实证据的制裁提案。他们利用创始人的个人资源和国际声誉,成功地在西方政治中心获得了传统人权组织难以企及的关注度和话语权。尽管这些组织内部也时常因领导风格、政治路线和策略选择而产生分歧,但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制度化框架,使得针对克里姆林宫的国际游说和制裁倡议得以长期、持续地进行下去,为后来更大规模的反对派流亡浪潮奠定了组织基础。

三、

在俄罗斯海外反对派的图景中,阿列克谢·纳瓦利内及其领导的反腐败基金会(FBK,后更名为 ACF)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和辨识度的力量。与其他前辈不同,纳瓦利内团队的国际游说与制裁倡议之路,有着一条清晰且独特的演进逻辑:它并非源于创始人的流亡,而是根植于其在国内开展的、以数字技术为驱动、以揭露高层腐败为核心的政治斗争。正是这种独特的基因,使其国际倡议活动具有无与伦比的精确性、完整的证据链和强大的公众动员能力。

在 2020 年之前,纳瓦利内和 FBK 的主要战场始终在俄罗斯国内。他们通过 YouTube、博客和社交媒体,发布了一系列轰动性的调查报告,如《他不是你的迪蒙》(揭露时任总理梅德韦杰夫的秘密财富帝国)和《普京的宫殿》(揭露黑海沿岸一座为普京建造的奢华宫殿)。这些调查以其详实的证据、生动的叙事和病毒式的传播力,成功地将“腐败”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名字、一串串银行账户、一张张豪宅照片,深刻地侵蚀了普京政权在国内的合法性基础。当时,他们的目标主要是激发国内民众的抗议,而非寻求外部干预。

然而,2020 年 8 月,纳瓦利内遭“诺维乔克”神经毒剂投毒,生命垂危。这一事件成为决定性的转折点,它以最残酷的方式证明,克里姆林宫已将纳瓦利内视为头号生死大敌,并愿意为此采取法外暗杀的极端手段。

在德国接受治疗并康复后,纳瓦利内做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决定:于 2021 年 1 月返回俄罗斯,尽管他明知回国即意味着被捕。在他登机前,他的团队发布了一份包含 35 个名字的制裁建议名单,即著名的“纳瓦利内名单”。这份名单直指普京核心圈的关键人物,包括高级官员、安全部门首脑、寡头和宣传家,并明确呼吁西方国家对他们实施个人制裁。这一举动标志着纳瓦利内团队的策略重心开始发生重大转移,国际制裁倡议从此成为其政治斗争的核心组成部分。

纳瓦利内被捕入狱后,其核心团队成员,如列昂尼德·沃尔科夫、玛丽亚·佩夫奇赫和伊万·日丹诺夫等人被迫流亡海外,并在立陶宛维尔纽斯重建了他们的组织。从此,ACF 的国际部门(International ACF)正式成为其运作的中枢。他们的工作模式实现了从反腐调查到制裁倡议的无缝衔接。过去那些用于动员国内抗议的调查视频和报告,现在被重新包装,转化为递交给美国国务院、财政部、英国外交部和欧盟对外行动署的专业政策简报和证据档案。

ACF 的制裁倡议具有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是其高度的目标导向和证据驱动。他们提出的每一个制裁对象,背后都有其团队历时数月甚至数年调查所积累的详尽证据支持,包括公司文件、财产记录、航班信息和内部人士爆料。这种专业性使得他们的建议在西方决策者眼中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例如,他们会详细论证某个寡头是如何通过离岸公司网络为普京的家人提供资金,或者某个银行家是如何帮助国有的俄罗斯外贸银行(VTB)规避现有制裁的。

其次,ACF 善于利用媒体和公共外交来放大其游说效果。佩夫奇赫、沃尔科夫等人频繁接受国际主流媒体采访,在美国国会、英国议会和欧洲议会的听证会上发表演讲,将复杂的金融犯罪和腐败网络,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呈现给西方公众和政治家。他们清楚地知道,仅仅依靠闭门会议是不够的,必须创造出强大的公共舆论压力,迫使西方政府采取行动。他们的 YouTube 频道也从一个主要面向俄罗斯观众的平台,转变为一个拥有大量国际订阅者、发布多语言内容的国际影响力中心。他们制作的英文纪录片,如揭露外长拉夫罗夫秘密家庭和财富的视频,其目的就是直接影响西方国家对这位俄罗斯首席外交官的看法。

此外,ACF 的制裁倡议不仅针对个人,也越来越多地关注那些帮助克里姆林宫维持其统治和发动战争的“系统性要素”。他们呼吁对俄罗斯的国有企业、关键银行、能源部门以及那些为战争机器提供技术和零部件的供应链实施更严厉的行业性制裁。他们还特别关注那些帮助普京精英在西方隐藏财富的“促成者”(enablers),包括西方的律师、会计师和公关公司,呼吁将制裁的范围扩大到这些“帮凶”。

在 2022 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ACF 的制裁倡议工作进入了“紧急状态”。他们迅速发布了一份包含 6000 多名应被制裁者的庞大名单,并将其开发成一个可公开搜索的数据库。这份名单不仅包括了最高层的决策者,还向下延伸至所有投票支持战争的议员、执行镇压命令的法官和安全官员、散播战争谎言的宣传工作者,旨在最大限度地提升政权协作者的个人成本。

纳瓦利内团队的实践,成功地将反腐败调查这一看似“技术性”的工作,转化为一种强大的政治武器,并将其应用到了国际舞台。他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信息战、公众动员和专业的政策游说相结合,不仅对普京政权构成了持续的压力,也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国家对俄制裁政策的议程设置和具体执行。

2025 年 9 月 23 日上传

本文由《中國之春》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Ra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