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Image

高瑜:十三大邓小平要一个人给党当婆婆 (下)——十三大的召开与八九学潮邓小平拿掉赵紫阳

作者: 高瑜

新文章

【编辑部按语:今年是胡耀邦先生去世 35 周年,是八九民运和六四大屠杀 35 周年,也是邓小平打倒中共十三大选举出的总书记赵紫阳 35 周年。高瑜女士抓住十三大到六四屠城这短短三年的历史,写出中共高层惊心动魄的斗争,这场斗争不存在个人恩怨,而是存在于党和人民关系的定位上的根本分歧。这短短三年的历史,35 年后继续影响着中国人的现实命运。】

十三大邓小平要一个人给党当婆婆(下)——十三大的召开与八九学潮邓小平拿掉赵紫阳

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鉴于很多议题无法充分讨论,叶剑英在常委会上提议召开务虚会,专门讨论真理标准,以求统一思想、维护团结。华国锋就宣布按照叶帅提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专门召开理论务虚会。中国舆论界空前活跃,从党媒《人民日报》至西单民主墙,均有不同呼吁民主的议案。

理论工作务虚会于 1979 年 1 月 18 日召开,主要任务是在“两个凡是”这个问题上分清是非。但是会议发言已经不回避公开指名道姓地评论毛泽东。直指“建国快要 30 年了,现在还有两亿人吃不饱饭。”;直指“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直指“贫穷能更快进入共产主义。”直指“大跃进”;甚至批判到邓小平任组长的中央反修小组撰写的九篇论战文章:“九评在思想上乃至国际背景上毫无疑问是’文化大革命’促成因素之一。““可以看到我们是如何从支持赫鲁雪夫批判史达林搞个人迷信而又转到提倡个人迷信的,林彪、康生、’四人帮’利用这一点大售其奸。而’两个凡是’实际上就是去鼓励继续搞个人迷信。”

这些都触及到邓小平的政治底线——中共的一党专政。理论务虚会议第一阶段于 1979 年 2 月中旬结束,邓小平就让胡乔木为他起草 3 月中旬开始的会议第二阶段的讲话。3 月 30 日邓小平做大会讲话,题目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提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就是他的政治路线,本质是强化毛泽东体制。

这个讲话也是六四之后十四大邓小平提出的“两手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起点。

《十三大政治报告》是“跪着造反”的精品

胡耀邦的下台,赵紫阳接手主持十三大筹备的全部工作。

胡耀邦在辞职以前就组织了政治报告的起草班子。赵紫阳就把他们召集起来,只加了一个人,鲍彤。让鲍彤参加进去作为牵头人。

早在 1986 年 9 月 13 日,邓小平听取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汇报后,就让赵紫阳主持政治体制改革先议“党政分开”。赵紫阳立即成立了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和研讨小组办公室(简称中央政改办,鲍彤任主任)。鲍彤担任了《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起草的领导任务。鲍彤总结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对政治体制改革总的概括,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建设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对应,获得赵紫阳的赞同,同时写入十三大政治报告。

当年政改办成员,原任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组副组长的黄海说了一句话:“我们总是说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小平同志的话就是中国最大的实际。”成为赵紫阳这个起草班底的不做无用功的准则,就是让邓小平满意。

赵紫阳是实干家,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实际设计者和推进者,从 1978 年在四川给农民和企业扩大“自主权”,“松绑、放权、让利、搞活”,成为中国改革之路的起点;1981 年 11 月,赵紫阳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经济效益”;1984 年,用“商品经济”的概念作为“市场经济”的代名词“,“邓小平对赵紫阳的工作是满意的,不是一般的满意,而是很满意。 ”(鲍彤语)。单讲经济改革,改革就是改变毛泽东沿袭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了让党内两派邓小平和陈云都接受自己的主张,赵紫阳采取了在具体问题上一步步做文章。同样,用鲍彤的说法,叫做“跪着造反”。

起草十三大政治报告,就是顶着邓小平“四项基本原则”的紧箍咒,阐述中国必须实行改革开放。这就是中共改革派领军人物赵紫阳及下属“跪着造反”的新课题。

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赵紫阳 5 月 21 日就如何草拟政治报告的设想给邓小平写了封信,赵设想十三大报告不仅要进一步提出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和措施,而且要为在中国之所以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找出理论根据,并且加以阐述。他提出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整个报告的理论根据,系统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任务。因为各项改革开放政策都可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中得到解答。这个报告很快得到邓的批示,说这个设计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开始,中共的不少决议中都提及过,但是作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加以论述始于十三大政治报告。这归功于赵紫阳的思考。

1987 年 1 月,在全国省长会议上,赵紫阳说,三中全会的基本点有两个,一个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个是改革、开放、搞活。二者是统一的,缺一不可。四项原则必须坚持,但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同年 4 月中央政改办的一次会议上,陈小鲁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要有一条基本路线。鲍彤接受了这个意见,对“两个基本点”的说法进行了完善,加上了“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表述,成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完整概括。

这种口语化的概括,邓小平看了非常赞赏,多次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讲得好。

二,赵紫阳与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存在巨大分野

邓自 1986 年重提要搞政治体制改革之后,他将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十三大两个主要内容之一。但是他此时讲的政治改革的内容,比 1980 年讲的“五条弊端”范围更窄了,他首提的“党政分开”,是解决党如何领导和善于领导的问题,关键是为了提高效率,其余三条目的也在此。

即便是 1980 年的“818 讲话”,他的目的是为了拿掉华国锋。此年 12 月他所做的“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中,指出阶级斗争虽然不再是社会上的主要矛盾,但是仍然存在,不可小看。他特别指出,国家机关要通过适当法律法令,规定罢工、罢课事先要经过调处;游行示威要事先经过允许;指定时间、地点,禁止不同单位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串连,禁止非法组织的活动和非法刊物的印行;在闹事严重的地区,必要时要实行戒严。来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正是 1989 年“4.26 社论”出发点。1985 年,他提出“稳定压倒一切”。

赵紫阳说:“邓对西方国家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议会制,是特别反对和坚决拒绝的。差不多每次讲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他都要说上一段绝不可采取西方那样的政治制度。他所反对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首先就是指这个。”

在起草十三大报告的时候,邓小平几次向赵紫阳打招呼,说无论如何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受西方议会政治的影响,连一点这方面的痕迹也不能有,起草小组理解为在这个问题上,连一点点小口子也不让开。

而他选定来设计和操作这场改革的中共总书记赵紫阳,却并没有使这场改革局限于邓所主张的行政改革范围,他认为政治改革必须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与人对立的问题,必须解决执政党与民众对立问题,必须解决人民在这个制度下没有自由的问题。他赞成鲍彤和中央政改办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涵义,是“实现从革命体制向建设体制转变,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

邓小平的“政改”原则就是高度集权、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不能碰,专政不允许动。共产党的执政方式要改变,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绝不能改变,十三大报告起草团队就是在这一思路下设计者了以下 内容。

1.要增加党和国家决策的透明度。戈巴契夫叫公开性,赵紫阳改为透明度。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和决策,应该向社会公开,让人民知道,改变长期以来的所谓“黑箱作业”,让人民有知情权。

2.要开辟各种对话管道。要同社会各个方面,各种力量,各个利益集团对话。重大问题一定要和各个社会集团协商对话,不是只在共产党内作出决定,或者只是同各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协商一下。

这首先要有社会集团。没有社会集团怎么对话?要改变过去各种社会团体完全同党一个声音,工会、青年、妇女、工商界、青年团、社会各团体,不能是党的御用工具。它应该能够代表它所代表的群众,有独立活动的空间。在这样的条件下,共产党同各个社会集团对话协商,要使各个社会集团能够参与。

3.要改变选举制度,扩大民主选举的范围,扩大差额选举的范围。至少共产党向人大推荐提名应当多提几位,包括主要的职务譬如委员长、政府总理,可以多提几个人,让大家去选。

4.充实和改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问题,要使民主党派能真正起到参政党和共同协商、互相监督的作用”我也曾设想过,在人大开会期间,民主党派可以有自己的党派活动,可以建立自己的党组。

5.要切实保障公民的权利,我们宪法上都有规定,但实现不了。所以必须要有具体保障其实现的法律。譬如说,结社、集会、游行、请愿、罢工都应该有具体的法律。

6.要有领导、有限度地开放舆论。党和国家所控制的媒体不愿发表的东西,总还有别的媒体可以发表,虽然不能说开放报禁,但舆论要适当放开。

软禁中的赵紫阳回忆十三大政治报告的起草,说了实实在在的情况:“实在说十三大政治报告讲到政治体制改革有些新鲜的东西,与邓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而且他竭力限制和反对在政治报告中有议会政治、权力制约制衡的痕迹。几次把报告草稿送给他看,他都交代这样的话。事实上我们的报告中已经没有这些内容了,他还是要告诫。如果没有邓的干预,本来十三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可能会写得更好些。”

邓小平一手控制的十三大人事安排

在筹备十二大时,胡耀邦直接抓,成立的人事小组由余秋里牵头,有事首先向书记处请示汇报,然后再到老人那里去征求意见。十三大不同,胡耀邦下台之前就成立由薄一波牵头,杨尚昆、王震、姚依林、宋任穷、伍修权、高扬参加的十三大 7 人人事小组,受邓小平直接领导。胡耀邦下台之后,邓小平又成立代替行使常委职责的 5 人小组,组长赵紫阳,成员有薄一波、杨尚昆、万里、胡启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到十三大。这两个小组就权力发生过争执,邓小平拍板,7 人组在 5 人组的领导之下。

“一退三半退“方案;万里、田纪云被挤出常委

对十三大的人事安排,邓小平有一个很坚决的念头,如果陈云的中纪委书记、李先念的国家主席、彭真的人大委员长这种格局十三大不变,就是倒退,就是国外所说的“保守派胜利”。

1987 年 3 月他找赵紫阳谈话说:要陈、李、彭三人退出政治核心,为此他也不好留在常委里了。他对赵提出一个“1 退 3 半退”的方案:彭真全退,邓、陈、李半退(退出政治局)。即 邓小平仍任军委主席,陈任中顾委书记、李任政协主席。3 人权力格局是“1 实 2 虚“。这成为人事安排中工作量最大的,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具体工作邓小平交给横跨两组的薄一波去做。

陈云、李先念、彭真 3 月份都没有表示接受这一方案。薄一波就在几位老人中间不停地往来穿梭,难度之大可以想像。几经周折,直到 7 月 3 日,陈云同薄一波谈话时才表了态,说他的工作服从组织安排。陈云一表态,其他两人也就好说了。这样,这个方案才被勉强地接受下来。

三老接受方案之后,邓小平还单独同薄一波、杨尚昆讨论了三老退出常委以后,还管不管事?重大问题的决策,他们还参加不参加?如何研究的,就连赵紫阳都不清楚,5 人小组的其他成员只知道今后常委只能有一个婆婆,不能有几个婆婆。今后只有邓可以起常委的婆婆的作用。

1987 年的 7 月 7 日邓小平在家召集中央五人小组开会,定下三老的去留。对新的政治局常委、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人大委员长的人选也正式定下来,都由邓小平拍板。

政治局常委,在此次五人小组会之前一直定的是七人。七人小组酝酿名单时,姚依林说了这么一段话:“万里这个人,如果一旦有什么事,他是起哄的人。”也就是说万里是不稳定因素。姚依林还突然提出有人反映田纪云有问题,田安插了一个亲戚,这个亲戚有问题。于是薄一波向五人小组的汇报:“七人小组不同意万里进常委,另外也提出田纪云有问题。”在这次五人小组会上,邓听了后就说:“万里、田纪云不进常委了。”常委名单就由七人变为五人。

在这次会上,确定由杨尚昆任国家主席,邓小提出要万里任人大委员长。还确定了 17 名政治局委员。

十三大总理人选也是难题,陈云、李先念都非常支持李鹏。更多的人担心李鹏挑不起这个担子,认为他对经济工作、经济改革不熟悉。是鲍彤一天下午去找赵紫阳(胡耀邦下台之后,他已经不担任赵紫阳大秘书),等了一个下午,赵紫阳开完会回来,他向赵推荐姚依林进常委,当副总理,赵紫阳转身就去邓小平家。鲍彤继续等到很晚,赵紫阳才回来,告诉他,邓同意了。没想到姚如此工于心计,一个人就干掉两个常委。赵紫阳给自己也埋下祸根,如果万里、田纪云进入十三大常委,89 年政治斗争中,赵紫阳的主张在常委会会占多数。

十三大一次会议单为邓小平做出决议

就是邓小平在家里召集的这次 5 人小组会议上,薄一波提出今后重大问题仍要向邓小平同志请教,由小平同志排版。并建议赵紫阳在十三届一中全会宣布。邓小平随后说:“国际上只要明确了我仍是决策者就放心了,因为国内外都把我退还是不退,看作是国家能否稳定的条件。“

1987 年 11 月 1 日,中共十三届代表大会闭幕。2 日,一中全会召开。当天上午,赵紫阳把鲍彤找去,说:“我下午有一个重要讲话,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字斟句酌的讲出来。就是讲:小平不是政治局,不是常委成员了,但小平在党内的决策地位不变。我要在一中全会上宣布,这是小平要我讲的。“

鲍彤就用一页纸写了五六行:“这次干部年轻化了,小平不参与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常委了,但是小平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是我们党的宝贵财产。以后我们仍然要向小平请示,要向小平报告,重大问题仍然要请小平同志帮我们决策。”紫阳看后说:“可以。“

十三届一中全会 2 日上午选举出中共新的领导班子,下午会议上,赵紫阳就拿出这段话来念,念完以后全体鼓掌,他就说:“大家都鼓掌,大家都赞成,这就是我们 13 大一中全会的第一个决议。”这个决议内容还包括要把决议向兄弟党通报。

“4.26 社论和戈尔巴乔夫访华

1989 年 4 月 15 日胡耀邦去世,引发中共建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潮。邓小平发表讲话把学生定性为“反党反社会主义”敌我性质的动乱,由李鹏搞出”4.26 社论“。赵主张在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腐败问题和民主问题。

4 月 23 日赵紫阳率团访问朝鲜。赵紫阳 4 月 30 日访朝归来,要求觐见邓小平,直到 5 月 13 日才被允许上门请示与戈氏的会见。邓明确对赵紫阳说:“我和戈会晤后,两党的关系就恢复了。“

1989 年 5 月 16 日上午邓小平会见如期来访的戈氏,天安门广场已经被绝食的学生占领,但是邓小平兴致很高、谈锋甚健。会见结束,邓握住戈的手说:“我建议利用这个机会宣布中苏关系从此实现正常化。”邓又指着正在忙碌的记者说:“趁他们还没有离开,我们也宣布两党的关系实现正常化。”

下午赵紫阳会见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他的发言稿是外交部起草的,鲍彤审稿时,是按照十三大一中全会的决议,加进“最重要的问题上,仍要小平同志掌舵,最后的决策人是小平同志。”十三届一中全会之后,赵紫阳不停向兄弟党和来往元首公示一中全会的第一个决议,包括 1988 年 10 月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总统齐奥塞斯库率团最后一次访华。的

赵紫阳宴请戈氏一结束,赵立即召开常委紧急会议。会议开到凌晨 2 点。艰难地、几经拉锯地定下“赵代表常委 5 人,对广场学生发表《停止绝食书面谈话》”。常委会上没有人对赵戈会面提到“小平是最后决策人”提出质疑。

但是赵紫阳接到邓小平二女邓楠的电话,第一句话:“赵紫阳,你混蛋!”一连骂了一个多小时。

5 月 17 日邓小平在常委会确定戒严。17 日凌晨,赵求见邓:希望单独见。邓办通知他下午再说。上午李先念去了邓家,邓谈话中,已有让赵下台之意,但还没有下最后决心。下午,邓在家召开常委会,杨尚昆、薄一波参加。姚依林在会上率先提出,赵会见戈“把小平同志推出来……无异是要把这次事件的全部责任推到小平头上,把学潮的矛头对准小平同志。”邓给这次常委会作了结论:当局不能再退。调用军队,在北京实施戒严,坚决制止动乱。赵紫阳不同意戒严。

党的婆婆、军委主席邓小平立刻判决总书记赵紫阳犯了“分裂党”和“支持动乱”的罪行;元老们决定由江泽民取代赵。并且从国内的书报、新闻乃至历史中刮掉了赵紫阳的名字。中共建制史上,罕见的军事政变进行了。

19 日凌晨 5 时,赵紫阳在中办主任温家宝陪同下到天安门广场看望了绝食学生,发表即席讲话,也是最后公开讲话。随后,中共把赵作为国家公敌软禁终身,。

28 日鲍彤被送进秦城。

6 月 3 日晚十点木樨地开始屠杀,一直杀到天安门广场,凌晨 4 时广场学生被允许退出,遭坦克碾轧。屠城继续。

邓小平用坦克机枪、用人民的流血终止了 80 年代的改革历程。92 年又用党的唯一婆婆的权力进行南巡,发表讲话,开始了“权贵资本主义”的时代,重新分配财富,大肆腐败,全民被噤声,只须,礼拜权力,聆听谎言。

邓小平说的一个字也不能改动的十三大政治报告,尽付阙如。

注:本文采用的事实,来自赵紫阳《改革历程》、鲍彤系列文章、杜导正《赵紫阳还说了什么》、吴伟《80 年代政治体制改革的台前幕后》。

【光传媒首发,转载请标明出处:www.ipkmedia.com 】

【作者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本文由《中國之春》转發自《光传媒》,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