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Image

晴岚: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危机在目前条件下是几乎无法解决的(下)

作者: 晴岚

尽管债务规模可能比以往更加严重,但问题并不新鲜。自 1994 年中国财政改革以来——该改革允许地方政府保留部分税收收入,但减少了来自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一直面临长期的财务压力。它们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努力履行促进地方 GDP 增长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双重职责。通过在中央层面集中过渡权力,并将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支出转嫁给地区和市政部门,北京的政策将地方政府推向债务深渊。更重要的是,通过强调快速增长的表现,北京推动地方官员优先考虑在国家优先领域中快速执行的资本项目。作为进一步的激励措施,北京有时为优先领域的项目提供有限的财政支持,并帮助地方政府获得融资的审批。最终,地方政府承担了财务风险,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地方党组织书记的肩上,这导致了扭曲的结果。

中国依赖地方政府执行工业政策的更大问题在于,它导致全国各城市和地区在相同领域内竞争,而不是互补或发挥各自的优势。因此,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各省——从西部的新疆到东部的上海,从北部的黑龙江到南部的海南——几乎没有任何协调地在同一国家优先行业内设立工厂,由地方官员努力超越同行。不可避免地,这种国内竞争导致了产能过剩和高水平的债务,即使是在中国已经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也是如此。

以太阳能电池板为例。2010 年,中国国务院宣布,包括太阳能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到 2020 年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5%。在两年内,中国 34 个省份中的 31 个将光伏产业列为优先事项,半数以上的中国城市在太阳能光伏产业上进行了投资,超过 100 个中国城市建立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区。几乎立刻,中国的光伏产量超过了国内需求,过剩的供应被出口到欧洲和世界其他对太阳能电池板所有权进行补贴的地区。到 2013 年,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光伏制造商实施了反倾销关税。到 2022 年,经过积极的可再生能源建设,中国的光伏装机容量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但中国的电网无法支持更多的太阳能容量。随着国内市场的完全饱和,太阳能制造商们重新开始尽可能多地将产品抛售到外国市场。2023 年 8 月,美国商务部发现,中国光伏生产商将产品运往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进行小型加工,以避开美国的反倾销关税。中国的光伏生产能力已经是全球需求的两倍,预计到 2025 年将再增长 50%。这种极端的过剩供应导致 2024 年初中国光伏成品行业的利用率骤降至仅 23%。尽管如此,这些工厂仍在继续运营,因为它们需要筹集资金来偿还债务并支付固定成本。

另一个例子是工业机器人。北京于 2015 年开始将其作为“中国制造 2025”战略的一部分进行优先考虑。当时,建立更强大的国内机器人行业是有明确理由的: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买家,占全球销售量的约 20%。此外,这一计划似乎取得了显著成效。到 2017 年,全国 20 多个省份已有 800 多家机器人公司和 40 个机器人工业园区在运作。然而,这种全力以赴的努力对提升中国的机器人技术帮助甚微,即使它创造了庞大的工业基础。为了实现北京雄心勃勃的生产目标,地方官员倾向于投资成熟技术,这些技术可以迅速扩展。今天,中国在低端机器人领域有大量过剩的产能,但仍然缺乏足够的高端自主机器人生产能力,这些机器人需要自主知识产权。

低端生产过剩也困扰着中国的其他科技产业。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人工智能,在中国过去两个五年计划中,这一领域被列为优先产业。2019 年 8 月,政府号召建立大约 20 个人工智能“试点区”——这些研究园区的任务是利用地方政府数据进行市场测试。其目的是利用中国在该领域的现有优势,进一步推进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然而,这些园区更多地是为了增加地方党组织书记的声誉,而不是为了推动技术创新。正如玛丽·加拉格尔指出的那样,这些计划的实际结果是大量建设了用于人工智能工作的服务器场所。与此同时,教育软件、零售工具和各种具有简单算法的家用电子产品供应过剩,削弱了对原创人工智能工作的兴趣,这反过来又削弱了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中的整体竞争力。

Image
Image

如果中国产能过剩仅限于发展中经济体,它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可能会较小。但是,当这种产能过剩扩展到发达经济体中竞争激烈的高价值行业时,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北京希望将这种供需不匹配的压力转移给中国的外国竞争对手。由于这些竞争对手没有有效的替代手段,这可能会产生深远的后果。例如,假设拜登政府的《通胀削减法案》取得成功。即使中国光伏生产商被美国进口关税排除在外,中国工厂仍然可以通过以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成本大规模倾销光伏产品来破坏计划。

然而,即使中国成功将国内产能过剩的影响转移到全球市场,北京仍将面临艰难的选择。产能过剩造成的损害包括地方政府难以承担高额债务,居民不愿消费,外国政府因国内经济增长停滞而对中国工厂实施贸易制裁,以及科技工厂未能开发出下一代创新产品。如果这些趋势继续下去,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可能会长期受到威胁。最坏的情况是,中国不仅会失去全球竞争力,还会损害其在新兴技术领域的战略优势,这些领域可能最终会成为整个现代经济的支柱。

在一个又一个行业中,中国的长期产能过剩问题正在为美国和西方国家带来复杂的困境。近年来,西方官员加大了对北京经济政策的批评力度。2024 年 5 月,拜登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拉埃尔·布雷纳德在一次演讲中警告称,中国的“政策驱动的工业产能过剩”——即一种反市场行为的委婉说法——正在损害全球经济。她指出,中国通过执行“压低资本、劳动力和能源成本”的政策,使得中国企业能够“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导致中国在电动汽车、电池、半导体等多个行业中占据了全球产能的巨大份额。因此,北京正在阻碍全球市场的创新和竞争,威胁到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就业机会,并限制了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建立供应链韧性的能力。

在 2024 年 4 月于意大利卡普里召开的七国集团会议上,成员国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警告称,“中国的非市场政策和做法”导致了“有害的产能过剩。”大量廉价的中国制造产品的涌入已经加剧了贸易紧张局势。自 2023 年以来,包括越南和巴西在内的多国政府已对中国展开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而巴西、墨西哥、土耳其、美国和欧盟则对来自中国的各种进口产品(包括但不限于电动汽车)征收了关税。

北京的产业政策已将中国的城市和地区推向债务深渊。面对日益加大的国际压力,习近平、党的主要刊物以及中国官方媒体始终否认中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他们坚持认为,这些批评是由于美国的“无端焦虑”而产生的,认为中国的成本优势并非源自补贴,而是源于“企业的努力”和“充分的市场竞争”。确实,中国外交官认为,在许多新兴技术行业,全球经济面临的是显著的产能不足,而不是过剩。2024 年 5 月,《人民日报》指责美国利用夸大的产能过剩说法作为引入有害贸易壁垒的借口,目的是遏制中国并抑制中国战略产业的发展。

尽管如此,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分析人士长期以来一直承认这一问题。早在 2005 年 12 月,时任发改委主任的马凯就警告称,包括钢铁和汽车在内的七个工业行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他将这一问题归因于“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在随后的近二十年里,北京发布了十多项行政指引,以应对各行业中的问题,但收效甚微。2024 年 3 月,北京大学的陆峰分析指出,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电池和传统微芯片领域存在过剩问题。据彭博新能源财经估计,仅在 2023 年,中国的电池产量就已与全球总需求相当。随着西方增加生产能力以及中国电池制造商继续扩大投资和生产,全球过剩供应问题在未来几年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陆峰警告称,中国对这些行业的过度开发将迫使中国企业向国际市场倾销产品,加剧中国与西方国家本已紧张的贸易关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了一些中国政府已经尝试过的措施——如刺激国内消费(投资和家庭消费)——以及许多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建议但北京尚未采取的措施,包括将政府与企业分离和改革再分配机制以惠及家庭。然而,这些提议的解决方案并未触及困扰中国经济的根本协调问题:地方政府在国家指定的优先行业中的重复投资。

迄今为止,美国对中国过剩产能的挑战做出的回应是,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如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和电池)征收高额关税。与此同时,拜登政府通过 2022 年的《通胀削减法案》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用于在美国国内建设许多相同领域的生产能力。但美国应该警惕仅通过建立贸易壁垒和加强自身工业基础来孤立中国的做法。

通过向在美国关键领域投资的公司提供大量激励措施,华盛顿可能会复制中国经济中一些相同的问题:依赖债务驱动的投资、不合理的资源分配,以及可能在科技公司股票中形成的投机泡沫,如果泡沫突然破裂,可能会导致市场不稳定。如果目标是超越北京,华盛顿应该专注于美国体系已经更擅长的领域:创新、市场颠覆以及私募资本的密集使用,让投资者选择最有前途的领域进行支持,并承担风险与回报。通过执着于限制中国经济优势的战略,美国可能会忽视自身的优势。

美国政策制定者还需要认识到,中国的过剩产能问题因北京追求自给自足的努力而加剧。近年来,这一努力得到了重大强调,反映了习近平的安全感缺失以及他在中美和西方经济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减少中国战略脆弱性的愿望。事实上,习近平试图动员全国人民和资源,在中国周围建立一座技术和金融的高墙,这本身也带来了重大后果。

本文由《中國之春》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晴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