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Image

梁枫:为何在2025年的今天,纪念六四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作者: 梁枫

1989 年 6 月 4 日清晨,天安门广场的枪声划破了一个民族对改革与自由的集体梦想。三十六年过去,那个夏夜的阴影并未散去,反而在沉默与封锁中,逐渐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最深的断裂带。在中国政府试图以时间冲淡记忆、以发展掩盖创伤的同时,六四已从一场“政治风波”转化为一种不可言说、却又无处不在的道义试炼。

每年的今天,仍有人点起蜡烛、默念死者、坚持发声——哪怕只是微弱的低语,也要与刻意制造的遗忘抗衡。在中国大陆,这种纪念可能意味着失去自由,意味着监控、打压与“维稳”;而在墙外,它意味着捍卫历史的真实性、抵抗文明的麻木,意味着守住人类良知中那一块不可让渡的基石。

2025 年的世界,早已不是 1989 年的世界。冷战结束,资本无国界,专制也早已学会披上技术与秩序的外衣。而正是在这样一个价值被消解、底线被模糊、暴力变得无声的时代,纪念六四不再只是为了一个远去的广场,不再只是中国人的私人哀悼,它已成为全球语境中一道必要的道德分水岭。

因为我们必须记得:一个不肯直面自身伤口的国家,无法真正强大;一个放弃历史记忆的社会,也注定无法拥有尊严的未来。纪念六四,不是怀旧,而是为真相争取一席之地;不是沉湎于过去,而是为了让后人不再生活在被删除与篡改的历史之中。

正因此,在 2025 年的今天,六四仍必须被纪念、被讲述、被写入公共记忆。哪怕只是低声说出它的名字,也是一种拒绝合谋的姿态,一种对历史责任与人类良知的最低坚守。

真相未明,责任未追

自 1989 年 6 月 4 日清晨解放军以武力清场天安门广场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对这一事件采取系统性封锁与否认的态度。在官方叙述中,“六四”被极力模糊为“政治风波”或“反革命暴乱”,试图将其降格为一场偶发性混乱,而非关乎国家体制、人权正义与公民尊严的重大历史转折点。三十六年过去,事件的核心问题却始终未被解决:遇难者的真实人数讳莫如深,国家暴力的指挥链从未公开,相关责任人未受任何追究,而合法表达诉求的群体则长期被压制与边缘化。

至今,中国政府从未发布任何形式的独立调查报告,也未承认在事件中动用致命武力存在错误或过当之处。根据外部资料估算,死亡人数可能从几百至数千不等——红十字会曾一度报告,仅在清场当夜即有至少 2600 人死亡,而《纽约时报》与美联社等西方媒体通过医院与外交渠道亦得出类似结论。然而在中国大陆,公众无法合法查阅任何相关档案,新闻报道、学术论文乃至搜索引擎条目均遭严密审查,连“六四”“天安门母亲”等关键词都能触发封号与内容删除。在系统性信息封锁下,一个民族的记忆被“格式化”,历史原本应由人民共同书写,却沦为官方单向操控的权力工程。

更令人震惊的是对受害者家属与幸存者的长期压制。自 1990 年代起,由遇难者亲属组成的“天安门母亲”群体持续提出“三项诉求”——公开真相、依法赔偿、追究责任——却始终遭到维稳系统的严密监控、传唤与限制出行,甚至在敏感时节被迫“旅游”失联。哪怕只是私下悼念,也可能被以“寻衅滋事”之名行政处罚甚至刑事拘留。在这场跨越数十年的压制中,普通公民的表达自由与道德尊严亦一并被牺牲。

这种对历史的系统性否认,不仅是对具体事件的压制,更是一种对真相本身的攻击。在现代政治伦理中,国家承认错误并对公民进行公开问责,是其合法性的基本前提。但在中国,六四成了一种“负空间”——既不被承认却又必须维持控制的存在。这种否认与回避,反而构筑出国家暴力的隐性常态,使六四不仅停留在 1989 年的夜晚,更渗透进此后三十余年的政治秩序与制度逻辑。

简言之,六四从未真正结束。它既是一个历史事件,也是一个现实存在,更是一项未竟之问:一个国家是否有能力面对自己的过去,一个政权是否愿意承认自身的伤痕,一个民族是否敢于坚持对真相的信仰。这些问题在三十六年后依旧悬而未决,也正是我们今日纪念六四的深层理由之一。

中国当代社会的六四阴影

如果说 1989 年的“六四”是一场关乎中国政治转型可能性的历史分水岭,那么 2025 年的中国,则清晰展现了这种转型被扼杀之后的深层后果。在今日这个被自称为“强国”的中国,“稳定压倒一切”的治理哲学早已不再是一时权宜,而成为制度本身的核心逻辑。六四事件所揭示的国家意志与人民诉求之间的根本张力,至今未曾缓解;相反,伴随技术进步与国家能力的极大增强,这种来自国家机器的压制力量愈加系统化、精密化,深植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首先,六四之后的中国并未开启制度改革,反而走上了“选择性现代化、排斥性政治化”的路径。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强硬姿态,党国一体的统治结构持续巩固,对外高举“国家利益优先”,对内则奉行“零容忍”治理。异议人士、维权律师、调查记者、地方访民乃至普通网民,只要表达出不被允许的意见,就可能遭到讯问、软禁、拘押甚至定罪。言论空间不断萎缩,新闻机构失去独立性,学术界自我审查泛滥,体制内外弥漫着压抑与恐惧。在这种环境下,六四不仅是一个被禁止讨论的词汇,更是一个象征禁忌的黑洞,警示世人:“有些事,永远不能说。”

其次,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冷漠与公共空间的持续崩塌,也是“六四逻辑”长期发酵的结果。六四之后,中共政权以“发展换合法性”的方式,将公民的政治热情引导至消费与个人升迁。政治冷感成为普遍现象,公民权利教育在教育体系中被有意削弱,青年一代对 1989 年几乎一无所知。在互联网上,即便偶有批评声音,也迅速被删帖、封号、禁言。社交平台讨论不断被引导至民族主义、消费主义或娱乐热点。这种以“数字控制”取代“肉体恐吓”的审查机制,比传统压制更隐蔽、更高效,也更深入人心。

再者,当年广场上的口号呼吁“反对腐败”“推动政治改革”,而三十六年后的中国,却在制度性腐败的温床上积蓄新的不稳定因子。尽管中共通过反腐运动塑造自身合法性,实质却是权力的集中与政治版图的重组。民营企业在高压政策与不确定环境中信心崩溃,金融与房地产体系频现危机,青年群体在就业困境与阶层固化面前感到前景渺茫。而这些深层问题,其根源正是 1989 年抗议者所揭示的制度缺陷——权力不受监督、社会分配不公、政治透明度缺失。不同之处仅在于:今天的中国社会,在经济增长放缓之后,开始显露出三十余年来被压抑和积累的所有结构性病灶。

因此,六四绝非一场被时间封存的历史事件,而是一种持续存在的国家治理阴影——它决定了中国如何处理异议、如何建构合法性、如何回应民众诉求,更渗透进每一个“普通人不能谈政治”的生活语境中。当历史真相被抹去、公共空间被压缩、年轻人被剥夺了认知过去的权利,这个社会所展现的并非真正的稳定,而是一种沉默、麻木与结构性不公并存的伪稳定。六四的伤口并未愈合,而是在另一种更隐秘、更深刻的方式中持续出血。

在 2025 年的今天,这样的现实更应促使我们重新追问 1989 年的意义。我们必须意识到:“不谈政治”的代价,从不是远离风险,而是让风险变得无名、无形、无解。当一个国家丧失了自省的能力,一个民族放弃了对历史的记忆,它终将失去通往未来的方向感。

Image
Image

国际格局中的“六四”

三十六年过去,天安门广场上的枪声虽已远去,其回响却在今日世界格局的震荡中愈加清晰。置于 2025 年的国际语境中,“六四”不仅是中国内部的一段历史,更是一面映照全球政治价值选择的镜子。正是在民主退潮、威权抬头、地缘对抗不断升级的当下,纪念六四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自由、人权、法治”等普世价值的再度承诺——尤其是在这些价值正遭受系统性侵蚀的时刻。

首先,对民主世界而言,六四事件早已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而是关乎民主自身免疫力的关键节点。1989 年,当无数中国青年高举“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的横幅,面对坦克宁死不退时,世界一度以为“历史终结”即将到来,民主浪潮不可逆转。然而事实证明,威权政体不仅未被淘汰,反而在新技术、新资本与新舆论机制的加持下愈发强韧而狡黠。当今日的民主国家自身深陷极化、虚假信息、民粹主义等困境时,六四的记忆提醒我们:**民主从非天然胜利者,它必须被持续守护,不断更新。**对中国的沉默,最终将反噬民主自身的信仰与标准;对六四的遗忘,则意味着默认权力可以用屠杀换取稳定。

其次,六四事件的历史意义,是认清中共政权性质所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当代国际交往中,面对中国日益强势的经济扩张与外交攻势,不少国家陷入策略性失明,刻意忽视中国体制的极权本质,以换取贸易红利或短期妥协。然而若不正视六四,就无法理解中共为何在关键时刻选择以暴力而非对话回应危机,也无法理解今日对香港的镇压、新疆的集中营、异议人士的全球追捕背后那一贯而连贯的治理逻辑。天安门的枪声,正是这一政权政治哲学的宣言书:稳定高于生命,统治压倒正义。任何对这一基本面貌的掩饰与淡化,都会误导国际社会作出错误判断。

再者,六四亦是全球人权体系合法性的检验点。在冷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中,联合国人权宪章、国际人道法、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文件构成了普世价值的法理支柱。然而中国不仅未因六四受到问责,反而在此后数十年间成功进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主导发展中国家议题、输出“发展优先、权利从属”的话语体系。这对全球人权机制构成根本挑战:当一场震惊世界的屠杀得不到追责,当一个压制真相的政权可以主导国际叙事,人权是否还存在真正的全球共识?六四之所以必须被记住,不只是为了中国人民的自由权利,也是为了维系全球公义体系不至彻底崩塌。

此外,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持续上升,六四的遗产也在重塑全球华人社群的政治认同结构。许多海外华人青年成长于一个对天安门事件毫无认知的教育环境,或受“稳定压倒一切”“外国势力操控”等中国官方叙事影响,对自由民主产生误解、敌意甚至厌倦。在这种认知被反向塑造的过程中,纪念六四是一种认知抵抗,是对“可以有另一种中国”的想象保留,是对“华人文化圈不等于威权主义”的界限划定。六四并非“西方的议题”,它是全体讲中文的人的历史,是每一个仍愿意坚持言说真相者的共同负担。

最后,在全球科技极权化趋势日益显著的现实中,六四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枪林弹雨或广场集会,它也关乎信息与记忆的权利。中共通过算法审查、社交媒体操控、跨境言论打压等手段,构建出一种“技术遗忘体制”,使得即便无需再部署坦克,也能让一个民族遗忘自己曾经拥有的反抗与希望。在这一背景下,海外的记忆行动、纪录片、档案馆与数字纪念墙,便成为守护文明记忆的最后防线。六四的纪念,不再只是政治宣言,更是一项对抗虚无、延续尊严的人类文化工程。

简言之,六四不仅是中国的历史节点,更是全球政治秩序的道德坐标。它提醒我们:没有任何政权会天然善良,民主与人权从非时代赠品,而是每一代人必须争取并传承的责任。在一个多数政府日益“现实主义”、价值选择愈趋犬儒的时代,六四是我们是否还有勇气坚守底线的最后试金石。

道义与未来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时刻之所以成为转折点,不是因为它们彻底改变了世界,而是因为它们揭示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共同体最深的裂痕。1989 年 6 月 4 日的天安门,正是这样的时刻。它不仅标志着一次未遂民主尝试的终结,更划出了一道道义的断裂线。三十六年后,我们纪念它,不是为了缅怀失败,不是为了沉湎悲情,而是为了提醒自己——如果不记得,不仅历史无法疗愈,未来也将重蹈覆辙。

“遗忘”从来不是中性的,它往往是权力运作的产物。当国家机器刻意抹去一段历史,删除档案、屏蔽关键词、禁锢讲述者,这不仅是审查,更是一种有组织的道义背叛。在中国,六四早已成为一个“集体失语”的禁区——学校不教,媒体不报,街头无痕。在许多年轻人心中,这段历史仿佛从未发生,甚至被误解为“西方敌对势力的编造”。这种由上而下制造的历史真空,是对死者的最大侮辱,也是对活人的最深误导。

正如奥威尔所警示:“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对六四的遗忘,不仅意味着放弃追问真相,更是在无声中默认一种逻辑:国家权力可以无须约束地动用暴力,可以无需解释地碾压公民意志,事后再以增长、民族主义或技术监控将一切掩盖。一旦这种逻辑成为共识,不只是 1989 年会重演,任何社会危机、任何合理诉求、任何权利争取都可能被视为“威胁秩序”的借口,成为下一个镇压的对象。

从道义角度而言,纪念六四不仅是对历史的负责,更是对人的尊严的坚守。那些在那个夜晚倒下的人,没有墓碑、没有照片、没有悼词,只有封锁的档案与沉默的家庭。也正因如此,每一次公开的纪念,都是一次为他们发声的庄严行动,是对“你未被遗忘”的郑重宣告。一个社会是否拥有道德基础,不在于它是否强大,而在于它是否敢于承认错误、悼念无辜、尊重真相。一个不为死者发声的社会,也终将无法为生者提供保障。

更深层地说,六四的纪念不仅关乎中国,更是人类文明如何对抗黑暗的象征。在这个虚无主义泛滥的时代,许多国家的年轻人正逐渐模糊自由与专制、权利与强权的界限;在权力与资本的裹挟下,公共伦理与历史责任感正被一点点侵蚀。在这种语境下,六四的记忆成为一座珍贵的道德坐标——它提醒我们:有些抗争即使失败也值得铭记,有些牺牲即使被否认也必须传承,有些声音即使被压制也必须继续说下去。哪怕只是低语,哪怕只是守夜者的独白,也是在守护人性的底线。

诚然,在中国大陆,公开纪念六四的空间已被压缩至近乎窒息。但在墙外,在每一个尚可自由发声的角落,六四仍是无数人内心的一盏灯。这盏灯不是复仇的炬火,而是提醒我们:人类不该遗忘,历史不能被删除,正义不应被放弃。当我们在每年的这个时刻点燃烛光,默念那些未能留下姓名的牺牲者,我们其实是在捍卫一个文明社会最基本的信念——记忆,是对抗暴政的第一道防线;讲述,是通向未来的唯一可能。

因此,纪念六四,不只是追问过去,更是保留未来的可能性。是为了有朝一日,中国的年轻人在历史课堂上不必再疑惑“六四是什么”;是为了有一天,母亲可以自由悼念儿子,而不必再被监视;是为了有一个中国,不再靠封锁真相维系稳定,不再以沉默与恐惧作为日常秩序。

未来尚未到来,但正因如此,今天的纪念才尤为重要。我们不是为过去而纪念六四,而是为了一个仍可能到来的更好中国,为一个有人性与尊严的人类共同体,守住这最后的一道光亮。

三十六年过去,天安门广场早已恢复平静。城市的喧嚣、权力的高墙、经济的繁华似乎都将那个血色黎明彻底掩埋。然而真正的历史,从不接受被封锁与抹除的安排。六四不是一个已经结束的故事,而是一道尚未愈合的时间伤口,它必须被记住、被质问、被回应。

我们之所以纪念,不是出于情绪惯性,也不是出于道德姿态,而是因为历史从未真正过去——它始终以某种方式活在我们之中:活在中国当今社会对异议的压制之中,活在体制对公共记忆的操控之中,活在每一次对自由的缄默与妥协之中。如果我们选择不谈、不问、不说,我们便是在替权力完成它最需要的工程——遗忘。

然而,记忆是人的最后尊严。当权力试图建构一个“没有历史的未来”,当文明社会对暴行的回忆日渐稀薄,每一次纪念六四,便是一场对抗遗忘的行动艺术,是一次向世界的宣告:有些真相,不因时间而模糊;有些牺牲,不因沉默而无效;有些希望,不因失败而终结。

2025 年 5 月 23 日上传

本文由《中國之春》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梁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