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Image

龚敏:中国重构世界秩序?——释读杜如松《长期博弈:中国取代美国秩序的大战略》(一)

作者: 龚敏

本书作者杜如松(Rush Doshi)在哈佛大学政府系取得博士学位后,加入布鲁金斯学会和耶鲁大学蔡中曾中国中心担任研究员,并在拜登上台后进入政府,供职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现为国安委中国事务主任,其直属上司便是被称为“印太沙皇”的印太事务协调官库尔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本书便是作者博士论文修改而成,2021 年 6 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里顺便说一个有点有意思的事,关于这个蔡中曾中国中心。蔡中曾就是蔡崇信的父亲,蔡崇信现在是阿里的董事局副主席和 NBA 篮网的老板,这个人基本上算是高级匪谍,2022 年四月份的时候有一个报道说他是典型的脚踏两条船,例如弗洛伊德身亡之后,他和他老婆“投入 5000 万美元创立社会正义基金会…倡导种族平权与经济复苏。”然后去年时候还“与友人筹募了 2.5 亿美元,回应疫情期间美国发生的多起仇恨亚裔事件。”但是呢,在另一方面,他是公开的支持镇压香港抗争运动,支持国安法,支持中国的一党专政体制等等,我就不细讲了,不过这都是题外话了,只是我查蔡中曾的时候注意到的。

本书的重要性,不仅有“过去式”的维度,同时也有“未来式”的维度。首先,由于这本书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处理 1989 年以来中国在对外交往、军事建设、政治走向等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哪怕读者不接受或者是在某种程度上质疑作者的判断,也可以将这本书视为一种中国当代史的回顾。至于“未来式”,核心的问题自然就是本文标题的问题:中国重构世界秩序?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一根从原点出发,不断向某个方向发展的轴线。这个方向,就是中国谋求改变世界秩序的程度的高低。换句话说,如果有人相信中国(the Chinese state)除了自身的安全,除了自身的执政地位之外不谋求任何其他的东西,那么这一类人,这一类看法,基本上处在轴线原点的位置,即否认中国有改变或者改造东亚乃至世界秩序的意图、能力或者计划。对内独裁专政归对内独裁专政,对外是另一回事。

那么我们目视所及的,这一根轴线的很远处的那个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中国近十几年来在某些“知识分子”当中很流行的“天下主义”或者“天朝主义”。简单来说,所谓“天下/天朝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中国不是现代(西方)意义的民族国家或帝国;

2.  当代中国党国体制是所谓“传统中国政治遗产”的继承者;

3.  大清帝国是传统中国天朝式政治视野的极致表现,也是今后中国政治想象的模版。

天下主义是一个有意思的东西,并且很复杂,老实说如果真想弄懂的话,还真得学贯中西不可,从春秋公羊传到董仲舒,再到清朝今文经学的庄存与、刘逢禄和晚清的康有为,然后就是什么赵汀阳、姚中秋、蒋庆、甚至还包括张维为。由于篇幅原因,我在这里不能详细展开分析“天下/天朝主义”的源流与机理,在这一点上,有兴趣的读者应参考葛兆光《对“天下”的想像:一个乌托邦想像背后的政治、思想与学术》、梁治平《想像“天下”: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建构》、陈冠中《中国天朝主义与香港》、桑河《中国特色国家主义——“天朝主义”文献评述与脉络分析》等文章。

陳宜中編:大國的想望:天下主義、強國主義及其他  
陳宜中編:大國的想望:天下主義、強國主義及其他  

本书大概是处于这一根轴线偏中间一点的位置,即作者当然承认中国谋求对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重构,但是并无“改造”或“重组”的意味。所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如果真的“到了我家”,那我并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意愿,我还是要当这个皇帝。因此,本书作者在标题中使用的词是“replace”,即“取代”或“换位”。中国谋求取代美国的大战略,在作者看来,假设真的能够做到,也并不代表着中国似乎真的到时要恢复朝贡体系或其他“天下/天朝主义”的拥趸所期待的东西,而是当前世界秩序的某种“黑暗”版本,或者干脆用秦晖的话总结,“用十八世纪的血汗资本主义来改造二十一世纪的人道资本主义,用权贵资本主义来演变民主资本主义,用奴工市场经济来打败社会市场经济。”也正因为如此,本书的内容才显得更具有现实意义。

毛泽东 1975 年发动“评《水浒》运动”,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Rush Doshi 的这本“The Long Game”,虽然讨论的都是些宏大的问题,但它好就好在结构工整,四四方方的,拿起来就看。本书共分为四部分,其中序章与第一、第二章为一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定义了何为“大战略”与“国际秩序”,然后探讨了一下在理想情况当中,一个崛起中的大国该如何取代既有的霸权秩序。第二章讨论了中国共产党这个组织,实际上,对于熟悉中共与中共党史的读者来说,这一章有些部分的论证与材料是相对有些薄弱的,有若干个问题没有说透。当然,这也和书的结构、篇幅有关,本来就不必要在这里展开太多。总而言之,第二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列宁式政党,它内在地、结构性地、历史性地拥有确定、制定并执行一个大战略的能力,它能够充分协调并动员多个方向的资源与利益,且能够朝着一个更为宏大的目标不断地前进。此外,这一章还讨论了方法论的问题。

本书之后的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3 至第 6 章)处理 1989-2008 这二十年,即“韬光养晦”时期。作者指出在这一阶段,中国寻求一种他称之为“钝化”(Blunting)的战略,试图削弱美国在东亚的力量和行事的能力。具体而言,第三章指出,在六四、海湾战争和苏联解体这三个事件之后,美国从中国的准盟友变成了所谓“主要对手”。中国在邓小平“韬光养晦”的指导方针之下,启动了所谓的“钝化”战略,试图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削弱美国在亚洲的力量,而以下三章则分别讨论这三个主题。

第四章讨论军事。这一章指出,在 1989-1991 年的“三件大事”之后,中国的军事战略转向了所谓发展海上拒止(Sea Denial)能力。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赶,有所不赶”,“敌人害怕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主动推迟建造航空母舰这一类庞大、复杂、昂贵的武器,而选择投资于水雷、反舰导弹、潜艇等等。

第五章讨论了政治层面。同样在这“三件大事”之后,中国担心像 APEC(亚太经合组织)和东南亚国家联盟这样的多边组织有成为亚洲版北约或者被美国完全主导的风险,因此中国选择主动加入,在内部做动作,例如阻止这些组织的制度化进程并利用各种制度规则来限制美国的行动。同时,加入这些组织还提供了借机影响邻国,尤其是东南亚各国的机会。

第六章则是关于经济层面的。作者以三项 1990 年代中国取得的“成果”为核心并展开分析。这三项许多人都非常的熟悉:第一项便是在六四之后西方对中国的制裁,很快就没了踪影;而第二和第三项则是争取永久贸易最惠国待遇和加入 WTO。

接下来本书便进入了第二部分,即第 7 至第 10 章。这一部分处理的时段是 2008 或 2009 年到 2016 年,即作者所谓的中国大战略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大战略的重点是建立区域秩序,对邓小平的“韬光养晦”作了一定的修正,后面加了一句“积极有所作为”。第七章通过对共产党党内文本的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即中共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逐渐开始认为美国正在削弱,因此中国可以——和上一部分所分析到的方式类似——通过军事、政治和经济等多种国家手段的协同合作,来为中国主导的区域秩序建设一些东西。作者提醒读者注意,从这一部分开始,中国的行动不仅仅是为了让美国人不能在东亚横着走,或者说中国的行动不再仅仅是为了自保,而是要“走出去”,要逐步开始建立起自己的东西了。第八章讨论军事层面的建设,简单地总结就是要发展原来被视为不值当的大型水面舰队,例如航空母舰等大型舰艇,同时还加大了对两栖作战能力等等的投资。随后的第九章和第十章分别讨论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建设。这一部分的内容,许多人也非常地熟悉,用两个国家级项目概括的话就是亚投行和一带一路。

本书最后一部分,即第 10 章到第 13 章,处理 2016 年到现在。因为此,也因为仅仅是六年左右的时间,所以这一部分讨论到的很多东西实际上还是进行时,还不能成型。首先,第十一章指出,正如 1990 年前后的“三件大事”一样,2016 年和 2016 年之后也有那么“三件大事”,即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和 COVID-19 疫情。在这一个时期,作者认为中共内部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美国霸权在全球范围内正在退缩,但是又同时对中国的挑战有所觉醒,有所回应。第十二章则是把上面两部分需要花三章处理的三方面主题浓缩到了一起讲,即分析 2016 年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扩张行动。作者指出在这一时期,政治上中国寻求在全球治理和各种国际机构、国际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在经济上则是“中国制造 2025”、半导体行业、“抢占第四次工业革命制高点”等等;军事层面上,解放军在寻求技术升级的同时,还将寻求全球行动的能力,其中一部分便是在世界各处建立军事或准军事设施。最后一章,也就是第 13 章,则是讨论与分析美国对中国大战略的回应,应当去做哪些事,不应当去做哪些事等等。

本文由《中國之春》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