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尔卑斯之鹰:同床异梦中苏朝,评“Uncertain Partners: Stalin, Mao, and the Korean War”(下)
如果说韩战的仓促爆发,已将毛泽东置于被动追随的窘境,那么 1950 年秋季战局的戏剧性逆转,则更是将这位新中国的掌舵人,直接推向了他革命生涯中最为险峻、也最为痛苦的一个十字路口。《不确定的盟友》一书,以其特有的、兼具宏大叙事与细腻心理刻画的笔触,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从仁川登陆到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作者们透过对中、苏、朝三方在此期间频繁往来的电报、高层会议记录以及亲历者回忆的精湛整合,不仅仅是还原了中国出兵决策的曲折过程,更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决策背后,毛泽东个人意志、中共高层内部的激烈争议、以及与斯大林之间复杂而充满算计的互动,是如何交织在一起,最终导向了一场谁也未曾预料的中美直接对抗。
本书的叙事,在 1950 年 9 月 15 日美军成功实施仁川登陆后,陡然转向了北京。作者们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事件对整个战局乃至地缘政治格局所带来的颠覆性冲击。此前一路高歌猛进、看似已将胜利收入囊中的朝鲜人民军,几乎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其主力部队被拦腰斩断,陷入被包围歼灭的绝境。平壤政权的迅速崩溃,已是指日可待。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瞬间将一个严峻无比的战略难题,摆在了中共最高决策层的面前。书中引用了当时中共高层的分析,指出一旦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全取朝鲜半岛,那么一个统一的、完全倒向西方的、并且有美军长期驻扎的政权,将直接出现在中国的核心工业基地——东北的边境线上。作者们强调,东北对于当时的新中国而言,其战略价值无论如何高估都不为过。这里不仅集中了中国绝大部分的重工业基础(如鞍山钢铁、抚顺煤矿),更是苏联援助中国进行「一五」建设的核心地带。边境线上任何的军事压力,都将使整个东北地区永无宁日,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亦将被无限期迟滞,甚至可能胎死腹中。「唇亡齿寒」,这个古老的中国成语,在 1950 年秋天,成为了北京决策者们最真实、最迫切的焦虑。
更为重要的是,仁川登陆彻底改变了中国在朝鲜问题上的角色定位。在此之前,毛泽东尚能以一个相对超然的「旁观者」姿态,有限度地给予金日成以道义和物资上的支持,同时将战略重心牢牢地钉在台湾问题上。然而,随着金日成政权的濒临覆灭与美军兵锋直指鸭绿江,毛泽东和他领导下的新中国,已经无法再置身事外。战火即将烧到家门口,迫使他必须从一个间接的支持者,转变为一个直接的利害关系人,一个必须在「战」与「和」之间做出抉择的当事人。书中生动地描述了从 9 月中旬开始,北京如何从最初的震惊与观望,迅速转向高度紧张的战备动员。毛泽东开始频繁召开政治局会议,命令边防部队进入一级战备,并透过各种外交渠道,向美国发出「不会坐视不理」的严厉警告。一场巨大的危机,正无可避免地向这个刚刚诞生不到一年的新生政权席卷而来。
本书对史学界的一大卓越贡献,在于它首次向西方读者系统性地揭示了,在是否出兵朝鲜这一重大问题上,中共最高决策层内部并非如外界长期想像的那般「高度一致」,而是爆发了一场异常激烈、甚至一度使毛泽东本人陷于孤立的严重分歧。作者们透过对当时与会者回忆录(尽管其中一些带有后见之明的修饰)的细致比对,成功地还原了这场关乎国运的辩论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的激烈交锋。
反对出兵的意见,在当时的政治局内部,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甚至可以说在最初是主流。本书将林彪视为这一派意见的代表人物(尽管后来的研究对林彪在其中的具体角色有所争议,但其所代表的观点无疑是真实存在的)。反对者的理由,主要基于对现实国力的冷静评估。他们认为,新中国历经数十年战乱,国内经济已是千疮百孔,财政赤字巨大,剿匪、土改等巩固政权的任务尚未完成。在这样一个百废待兴的时刻,去主动挑战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与军事强权——美国,无异于以卵击石。一位将领的担忧极具代表性:「我们连一辆自己的汽车都造不出来,拿什么去跟美国人的飞机坦克打?」这种观点的核心,是一种务实的、以休养生息、巩固内政为优先的考量。他们担心,一旦与美国陷入长期战争,不仅可能将新生政权拖入崩溃的边缘,更会彻底断绝与西方世界建立正常关系的任何可能性,从而使中国在国际上陷入完全的孤立。
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主战派,其论点则更多地建立在宏观的战略判断与革命的长远考量之上。本书深刻地剖析了毛泽东力排众议、坚持出兵的复杂动因。首先,也是最直接的,是前文所述的地缘安全考量。毛泽东坚信,美国占领整个朝鲜半岛后,绝不会就此止步,其下一个目标必然是颠覆中国的共产主义政权。与其坐等敌人打上门来,不如「御敌于国门之外」,在朝鲜的国土上进行一场有限的较量。其次,是意识形态与革命道义的因素。作为刚刚自我加冕的「亚洲革命领袖」,如果对「兄弟党」的危难坐视不理,不仅会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威信扫地,更违背了他本人「世界革命」的信念。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们洞察到,毛泽东的决策,还包含着一层对斯大林与中苏关系的深刻算计。毛泽东深知,在韩战爆发之初,斯大林便已将「烫手山芋」甩给了中国。此刻,如果中国选择袖手旁观,任由金日成政权覆灭,那么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前哨将不复存在,斯大林必然会将此归咎于中国的「背信弃义」,这将严重动摇刚刚建立的中苏同盟,甚至可能导致苏联停止对华援助。反之,如果中国毅然出兵,不仅是以实际行动捍卫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方战线,更是向斯大林递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投名状」。这场仗,既是为朝鲜打,也是为苏联打,更是打给斯大林看的。毛泽东赌的是,只要中国军队与美军陷入鏖战,斯大林便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届时,无论是出于维护其阵营领袖的颜面,还是出于防止战火蔓延到苏联本土的现实考量,他都必须向中国提供大量的军事与经济援助。因此,出兵朝鲜,在毛泽东的战略棋盘上,也是一场旨在「引蛇出洞」、将苏联更深地卷入其中,从而将中苏同盟从一纸空文变为现实利益共同体的豪赌。这场高层内部的激烈辩论,充分展现了革命激情与现实计算之间的巨大张力,而毛泽东的最终选择,无疑是其革命浪漫主义与马基维利式权术相结合的巅峰之作。

当毛泽东在 10 月 2 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初步说服了党内同志,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后,他立即将此决定电告斯大林,并明确提出了出兵的关键前提:希望苏联空军能够提供空中掩护,以抵消美军的绝对空中优势,并掩护志愿军集结与渡江。然而,接下来发生的,却是斯大林的背信。
作者们透过对往来电报的细致解读,重构了斯大林在此期间犹疑反覆的心路历程。最初,斯大林似乎对中国的出兵决定感到鼓舞,并原则上允诺了提供空军支援。但随着美军向北推进速度的加快,以及对可能与美国空军发生直接冲突的恐惧,斯大林的态度发生了 180 度的转变。在 10 月 10 日周恩来与林彪紧急飞赴黑海之滨与斯大林会晤时,斯大林明确告知中方,苏联空军尚未准备好,无法立即投入战斗,甚至需要至少两个月时间才能提供掩护。这一变故,无异于釜底抽薪,将刚刚做出艰难决策的毛泽东,置于一个极其危险和难堪的境地。没有空中掩护,数十万装备落后的志愿军,将完全暴露在美军的轰炸之下,跨过鸭绿江无异于一场自杀式的攻击。
毛泽东在得知斯大林变卦后,一度在 10 月 12 日下令暂缓原定的出兵计画,并再次召开紧急会议,重新评估局势。这一细节,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并非一个鲁莽的赌徒,他在做出最终决断前,也曾因斯大林的背信而产生过动摇。然而,也正是在这场最后的危机中,毛泽东性格中最为坚韧与果决的一面,被彻底激发了出来。在 10 月 13 日的政治局会议上,面对党内再次抬头的反对意见,毛泽东力排众议,做出了他一生中最具风险的决定之一:即使没有苏联空军的直接掩护,中国仍然必须出兵。
作者们认为,促使毛泽东做出这一最终决断的,是一种更为宏大和长远的战略考量。他意识到,此刻的退缩,不仅意味着国家安全将面临长期的、直接的威胁,更意味着新中国将在国际舞台上,尤其是在斯大林面前,彻底丧失战略自主性与话语权。当斯大林确信中国已无退路,并且志愿军已实际入朝作战后,他最终还是批准了苏联空军以「志愿」形式参战,尽管其作战范围被严格限制在鸭绿江以南的「米格走廊」一带。这场围绕空军掩护的危机,最终以一种极具讽刺意味的方式,再次验证了中苏这对「不确定的盟友」之间,那种既相互依存又彼此算计的复杂关系。
在完成了对中国出兵决策过程的细致还原后,本书将其分析的视角,从微观的事件叙述,再次拉回到宏观的历史评估之上。作者们试图回答一个终极的问题:中国出兵朝鲜,究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一种结构性的必然?他们的结论,是两者的辩证统一。
从偶然性来看,一系列的误判与时机的巧合,无疑加速并激化了危机的爆发。如果金日成没有对自身实力与南方民意做出那样乐观的评估;如果斯大林没有因为原子弹的成功而产生战略冒险的冲动;如果艾奇逊的讲话能够更为清晰地界定美国的承诺;如果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后能够选择在三八线止步——如果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改变,历史的走向或许都将截然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兵戎相见,充满了偶然与不幸。
然而,作者们更为强调的,是隐藏在这些偶然性背后的、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必然。他们认为,鉴于当时中美之间深刻的意识形态对立、结构性的互不信任,以及双方国内高涨的民族主义与革命情绪,一场局部的冲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对于美国而言,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本身就被视为「自由世界」的重大挫败。在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的国内政治氛围下,任何对共产主义扩张的「软弱」表现,都将引发政治上的灾难。因此,当北朝鲜越过三八线时,杜鲁门政府除了做出强硬反应,几乎没有其他选择。
而对于毛泽东领导下的新中国而言,其内在的革命逻辑与对国家安全的极端敏感,也使其不可能对家门口的战火长期容忍。本书深刻地指出,毛泽东和他那一代的革命者,其世界观本身就是建立在一种「斗争哲学」之上。他们坚信「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任何的妥协与退让,都只会被视为软弱,从而招致敌人更进一步的侵略。因此,当麦克阿瑟的军队越过三八线,无视中国的多次警告,将战火直接推向鸭绿江边时,毛泽东的战争决断,在其自身的逻辑体系内,几乎是唯一的、也是必然的选择。
2025 年 10 月 30 日上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