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福祯:寻找人类存续期間的共同价值
在人类思想史上,终极价值的问题始终贯穿哲学、政治、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人类社会的价值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文明的演进而不断重构。本文将探讨几条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路径,从资本主义伦理到民主自由,再到跨文明的共同价值,探寻人类终极价值的可能形态。
1. 韦伯:资本主义契约精神与新教伦理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不仅仅是经济制度的演化,更是宗教精神的产物。新教伦理,特别是加尔文主义所强调的禁欲精神、自我约束和职业使命感,塑造了资本主义的“契约精神”。这种契约精神使个人的经济行为不仅是逐利,更是一种道德责任,从而构建了现代社会的经济秩序。
韦伯的观点强调,资本主义并非纯粹的物质追求,而是一种价值体系的体现。然而,这种伦理是否能够成为人类终极价值?如果资本主义的契约精神建立在新教伦理之上,那么在缺乏宗教信仰的社会中,是否还存在支撑资本主义持续运作的终极价值?
2. 亨廷顿:文明的解构与建构
与韦伯的经济伦理视角不同,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在《文明的冲突》中提出,人类历史的进程并非单纯的经济或政治竞争,而是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对抗。他认为,世界主要文明(如西方、儒家、伊斯兰等)基于各自独特的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
亨廷顿的理论强调,全球化并未消除文化差异,反而强化了文明的边界。在这样的框架下,人类终极价值是否可能超越文明冲突的限制?还是说,终极价值只能是某种文明的主导价值,而无法成为普世共识?
3. 福山:民主自由的终结,终结了谁?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中宣称,自由民主制度代表着人类政治发展的终极形态,意味着历史的终结。这一观点承袭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最终会走向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的统一。
然而,福山的“终结”并未终结所有争论。在现实中,自由民主的模式并未得到全球普遍接受,甚至在许多国家面临挑战。究竟是谁的历史被终结了?是非民主制度的历史,还是民主制度本身的可能性?如果自由民主并非真正的终极价值,人类是否需要寻找更深层次的道德和社会原则?
4. 终极价值:造物主的自然正义与人类的责任
如果既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理论都未能完全回答人类终极价值的问题,那么是否存在超越文明、宗教和政治体制的共同价值?王炳章提出的“圣经宪法”“易经宪法周期表”以及“造物者共识”,试图构建一种跨文明、超越世俗政治的价值体系。
这一观点认为,人类的终极价值应当建立在对“造物主”的共识之上,而非特定文明的历史发展。自然正义不仅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础,更是人与自然、人与自身责任之间的契约。这种价值体系强调,人类应当在科技进步、政治制度和道德实践中遵循更高的原则,而非仅仅依赖现实中的权力和经济逻辑。
5. 结论:寻找人类存续期间的共同价值
回顾这些理论路径,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终极价值的探索并非简单的理论讨论,而是关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根本问题。从韦伯的新教伦理到福山的民主自由,再到超越文明冲突的造物者共识,所有的理论都在试图回答:人类应当如何理解自身的价值,并以何种方式塑造未来?
如果终极价值不能仅仅建立在某一文明的基础之上,而必须成为人类存续期间的共同价值,那么这一价值必须具备超越性、普适性与可实践性。或许,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不断试验、反思和调整的过程,而真正的终极价值仍然有待探索和实现。
2025 年 11 月 3 日上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