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英:东北之战(5)——四平之路:87师覆灭,陷入僵局
作为国共内战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长久以来四平战役的起止时间被定义为 4 月 18 日到 5 月 18 日,这主要是根据国民党军对四平市城区发起进攻来界定的,中共方带有准官方性质的史料《解放战争纪实(1945-1950)》则认为“早在 4 月 7 日国民党军就沿中长路向北发起进攻,我军沿中长路线展开层层阻击,就已经具有了四平保卫战的性质”,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新一军遭遇了其入满以来最为艰难的时间—东北民主联军司令林彪调集了近十五万部队阻拦该军和辅助其的七十一军 (欠第 88 师),光是新一军正面便有十万人。
首先是在中路推进的新 38 师在 4 月 6 日经历了数场大小遭遇战才完成了从昌图转移到四面城一线的部署,等到七日拂晓开始向四平进军时,该师又发现自己陷入了同数倍于己的共军交战,新 38 师在当天调整了自己的部署,加强左翼的 114 团于午时及时迂回才攻克了兴隆领、柳条沟一带,新 38 师第 113 团战史记载:
进占兴隆泉后的下午四时许,孙蔚民营(113 团第一营)的正面发现上万共军(实际应该是三四千人),向其袭来,入夜后共军继续进攻,幸好新三十八師是久經戰鬥的部隊,官兵沉著強韌,衝鋒槍火力熾盛,白刃戰又是好手,纵使被切割各自为战,共军也难以瓦解其抵抗......八日天亮之後激戰继续,孫蔚民營官兵在緬甸作戰時,擊退過許多次日軍的衝鋒肉搏戰,可是對手都是倭寇,從未面對過自己的同胞......三百多名敵人迎着机枪和炮兵火力向前衝過來,在五十至一百公尺途中,他們都倒臥途中。接著又實施第二波次,第三波次,一直到第七波次。我方發現向我衝擊的“人海”,並不是穿軍服的共軍,而是穿着東北馬車伕的衣服,都是頭戴瓜皮帽,身穿棉质長衣長褲,長筒布襪,短毡帽的老百姓......到了四月八日上午九時,接到上峰通知我们方才得知,共軍是有三个縱隊約有四萬之衆,爲俄國人在哈爾濱將日軍武器交給林彪所部征召的新兵組成。那些先前被俘的日軍则被迫充當共軍的機槍兵和炮兵,穿軍服的共軍爲林彪自延安帶來的或是北韓的士兵。”
同时,位于侧翼的 50 师遭遇的战况也与新 38 师类似,眼见共军炮火凶猛,师长潘裕昆判断正面进攻对己极度不利,将预备队集中到右翼方突破到朝阳堡一带,该军战史对 7 日的战斗总结写下了“匪寸土必争,进展困难”。
阻拦新 38 师和 50 师的部队是老对手钟伟第 10 旅及姊妹部队 7 旅的齐装满员的三个团(19、20、21 团),后者是刚刚换装日械的共军精锐,不仅轻武器配备充裕,火炮数量也相当可观,根据在 6-7 日被俘的共军第 7 旅士兵交代,该旅每个连都有步枪 89 支,轻机枪 6 挺,营重机枪 4 挺,团迫击炮 5 门,旅部直属日式山炮 4 门。
4 月 8 日晚,林彪以第 8、10 旅及七纵部分兵马等部共计十二个团的绝对兵力优势对新一军发起了第一次围攻,将陆陆续续抵达四平以西八面城的 16、19、24 旅汇同第 7 旅趁夜奔袭第 50 师留驻朝阳堡的 150 团,第 7 旅以 19 团绕到朝阳堡以西向东,21 团穿过红山堡由北向南构成包围态势,余部则从四面八方袭击国军。面对共军人海战术的彻夜冲杀,150 团和师长潘裕昆在一两周前的清水河桥头堡和孙家窝棚早有领教,离了重炮支援的 150 团官兵镇定迎敌令共军一时难以得手之际,潘裕昆将自己在孙家窝棚对付钟伟的战法如法炮制,令 148 团在 9 日上午进出前后房身迂回至共军身后反击,切断了绕到朝阳堡一带的第 7 旅 19 团与其主力之间的联络,战至日落时刻,收尾不能兼顾的共军丢下两千多具尸体退去,50 师的损失也不容乐观,离了炮火支援的 150 团损失颇大,该师当天伤亡就有 400 人左右。
同日,驻扎在兴隆岭的新 38 师 113 团也遭到了共军第 8、10 旅的渗透围攻,攻了一日不见成效的共军转而用炮兵轰击(国军),他們的准头虽不准确,可是命中了最东端的 9 连的三门三八式野战炮,致使这个炮兵排的排長及八人陣亡外附近的民房及院墙均被炸毀,顺势冲进来上百名共军,为了恢复战线稳定,113 团三营营长钟山亲率战防炮排及机枪连的步兵展开反扑,新一军相关战史资料记载:
突入的約六、七十名共军,其中却只有不到十人是穿軍服的,他乃下令射殺穿軍服的同時喊話:“老鄉,放下武器,我們是中央軍。”這一喊竟發生非常大的作用,他們都把槍丟了,自通路跑了,過來其中也有兩個穿軍服的,他們都叫喊著說他們都不願衝鋒,而是早就排好次序,不衝就會被槍斃,退回去也會被打死,他們是無可選擇,是从韩国过来的。后边督戰的共軍军官听见我们这边没了枪响,又衝進來的人數兩百多了,他們当是以爲我方被消灭了抵抗力量,於是集結一連穿軍衣的正式軍隊有點實行進佔的樣子,完全不作相互的掩護大意前行,哪裡知道我們的衝鋒槍一響,他們就立刻扑地.......共軍除有絕對優勢的重機槍,也擁有大量的擲彈筒,還使用殘酷的“人海戰術”。他們先用擲彈筒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對陣地射擊,共軍躲在壕溝裡,在擲彈筒發射快要停止時从三面衝出壕溝,每面展開队形約百公尺,分爲三涸梯次,每一梯次約爲一連步兵,相距約五十公尺,實施第一波次的“人海”衝鋒。這時張潔之團的迂迴側擊部隊已在共軍的西側背開始反包圍攻擊,敵趕緊撤退了。
同新 38 师前进的孙立人令师炮支援 113 团原地固防同时令潘裕昆师进占附近的东平沟子,试图借机反包围兴隆岭一带的共军,吸取抚顺教训的林彪也并非草莽匹夫,9 日当晚便撤围而去,50 师趁势于 10—11 日攻占了东平沟子—泉头东,逼近四平城郊。
4 月 8 日—4 月 11 日的战斗整体来看,新一军虽再次渡过难关,但自身也很难拿出战线上的成绩,远远望去,这通往四平的最后几十公里路竟还有对方的十万之众,望之兴叹的孙立人只得再次给东北保安司令部去电,强调自己再往前必然碰壁,急需增援。
这几日的战斗则再次使林彪深刻意识到,东北民主联军占着十五个甚至是二十个团打一个团的压倒性人数优势去打新一军这般久经战阵的美械部队哪怕一个团都是难上加难,奢谈整建制吃掉是痴人说梦,在 11 日的电报中毛泽东也领教到了正往四平推进的新一军厉害,语焉不详地要求林改变方针—由“被动接战”变化为“主动进攻”,实际上自 4 月 8 日以来的战斗,都是国军前进、共军调动优势兵力围攻、随后被国军挫败、共军撤去后国军再前进的公式,林不方便直接回驳毛,只能小心翼翼地请示“我军方针应不以保卫城市为主,以免被迫作战......其结果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伤自己力量”,毛对此虽没有明确表态,只是回应“发动群众,巩固后方,一切从长期打算出发”,但不难察觉二人当时都已有放弃四平之意,不过在这双方都一筹莫展的时刻,除新一军外的另一支国军部队—即在八面城一带给孙立人做策应的七十一军走入了中共决策者的视野。
作为后世的评论者,剥离战争迷雾的我们自然能看出四平一带的北线战场对国民党军而言已是极度不利,日渐悬殊的数量差异早使孙立人的北进之路凶险异常,全靠新一军厚重的质量优势方才使得这一危机不那么显眼,但对于东北保安司令部来说,尽管有大量共军的番号拦在新一军和七十一军的进军路线上,杜聿明和郑洞国仍乐观地认为孙立人可以在 4 月中旬攻入四平,当后者这段时间进程不顺的事实摆在面前时,杜和郑都急不可耐地催促给新一军打下手的七十一军迅速行动,该军需要从法库出发,从新一军左翼绕一个大圈迂回到四平以西八面城,同正面进击四平的新一军照相呼应对该城形成三面合围态势。
接了这个苦差事的是后来将在第三次四平战役“扬名”的时任七十一军军长的陈明仁,四平会战刚爆发的 4 月 6 日新一军正式进攻四平之际,七十一军也在法库一带完成了战备以 87 师、军部及 91 师的蛇形次序开始向八面城进军,到 12 日截止,该军先锋 87 师已经挫败了共军第三师独立第三团、中共辽西分区第 13 团及一个游击大队为主守军的抵抗,推进到新立屯一带。
如果要论辈分,87 师算是新一军下属各师的爷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 1929 年的中央教导总队时期,1937 年起就作为所谓的“德械师”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役中与日寇血战,不过高强度的战斗早将该师受德式战法训练的骨干官兵磨损殆尽,寥寥无几的幸存者也早被其他嫡系部队吸收的一干二净,自 1942 年被编入远征军序列后便沦为了平平无奇的一般部队,仅靠装备着些许美式轻武器的师团长亲兵部队妆点门面,也难怪身为老资历国军部队却只能给新一军这样的后生打下手。
林彪不会放过这样一支过于深入但战力不算特别显眼的孤军,打掉 87 师不仅能破坏国军从三面包抄四平的战略企图,四平正面的新一军侧翼也会大开,遂要求停止攻打长春,将滞留在北满和南满本溪的部队悉数调到四平,“只有形成大野战军,以集中力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才能固守城市”,在毛泽东表示同意后,林彪就此开始盘算歼灭 87 师的计划,13 日下午,新立屯附近的共军部队便奉令边打边撤,将 87 师引入金山镇—秦家窝棚—达子窝棚一带,同时调第一师、七纵一部(三个团)、第 8、10 旅(欠 22 团)埋伏附近准备歼灭 87 师。
到 15 日 11 时 87 师刚刚抵达秦家窝棚一带,就遭到了伏击,右翼 259 团遭到共军 24 旅袭击,左翼的 260 团则与共军第 3 旅接战,共军第 10 旅则切断了 87 师与七十一军后续 91 师之间的联系,到当日黄昏,共军共投入 14 个团轮番冲击将 87 师呈条状挤压金山堡数十个村落当中,但碍于国军各部抵抗顽强,共军未能完成歼灭 87 师的目的,林彪并不打算就此罢休,急令共军各部入夜后继续夜战围攻 87 师;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当日午夜冒险潜入 87 师师部查明状况意识到该师已经命悬一线,急令 91 师调度 271 团向金山镇西南方向的路家窝棚发动进攻解围。
七十一军装备一般,诸部新兵居多,素养不算高,无法像新六军、新一军等部那般行动果断迅捷,夜间行动迟缓使得 91 师的解围部队直到 16 日早上六点才摸到了金山镇西南方向约一公里的何家窝棚,不过在这个时间点,遭到数倍共军连夜围攻的 87 师已经崩溃,哪怕投入了工兵营和特务连等部也难以挽回颓势,共军集中炮火向拥挤在狭窄地段的国军开火,致使大批身处一线指挥部队的军官伤亡惨重,如工兵营营长王泽豪和特务连连长梁安便一人阵亡一人重伤,国军战史更是记载“营长以下伤亡官佐九十余名”,军官伤亡过快致失去控制的基层部队陷入溃散,到 16 日七点,共军宣布 87 师大部被歼,两千四百人死伤,两千余人被俘,仅剩师长黄炎率亲卫杀出了一条血路与 91 师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