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京:香港流亡青年易碎君發起 ICC 請願,追究英籍法官在港「反人類罪」責任
【前言】
一名年僅 15 歲便因言獲罪、被國安警察上門搜查的香港流亡青年,現年 19 歲的「易碎君」(Fragile Bard),於美國發起一項具突破性的國際行動。他正式向海牙國際刑事法院(ICC)提交請願書,要求 ICC 根據《羅馬規約》對在香港任職並具英國或英國國民(海外)(BN(O))身份的法官與檢控官展開調查,追究其在實施《國安法》期間涉嫌犯下的「反人類罪」。這項行動旨在以國際法律制度對抗政治壓迫,打破「奉命行事」的免責藉口,並向世界展示香港問題已非單純的中國內政。
【背景與動機】
「易碎君」在專訪中透露,發起這項請願的動機源於他個人的經歷與深刻的反思。他表示,15 歲時曾遭受國安警員持法官簽署的搜查令上門搜查電腦並帶走問話。這段經歷讓他意識到,那些曾受自由民主教育並持有英國護照的法官,竟會成為推行《國安法》的工具。因此,他決定「以制度對抗制度」,透過國際法追究這些「人權打手」的責任。
他嚴厲批評這些擁有英國國籍或 BN(O) 身份的法官與檢控官,認為他們不僅背叛了香港,更背叛了英國所標榜的核心價值——自由、法治與言論權利。他指出,這些人可以在英國享受自由,卻在香港將繪本定性為煽動,對一句「光復香港」判處多年徒刑。易碎君希望國際社會能理解,香港的問題已是對全球法治秩序的一次考驗。他強調:「如果一名持英國護照的法官可以在中國幫助極權政權定罪而不受制裁,那國際法治就變成了笑話」。

【個人經歷與見證】
易碎君本名梁啟駿(Jeffrey Leung),因在社交媒體創作諷刺中共與習近平的作品,於 15 歲時遭到香港警方調查。這段經歷讓他清醒地意識到自由被剝奪的代價。16 歲時,他獨自逃離香港前往美國尋求政治庇護。儘管身處海外,他仍收到來自國安處的電郵。他認為只要自己活著,就仍會有人追擊他,因此他更要站出來,不願香港人永遠生活在恐懼中。
他將創作視為自我表達的語言,並堅持「說出那些『不許說』的話,是公民抗命的起點」。他強調,恐懼從來不是放棄行動的理由,人應該是追求有道德責任的存在,正是這份責任驅使他去做那些困難但正確的事。
【ICC 請願的策略與目標】
這份提交給 ICC 的文件詳細闡述了其司法管轄權的法律基礎,指出儘管香港並非《羅馬規約》的締約方,但由於許多主要涉案人員持有英國或 BN(O) 護照,而英國是 ICC 的締約國,因此 ICC 對其個人有司法管轄權。
易碎君希望 ICC 能夠:
主動展開初步調查:根據《羅馬規約》第 15(1) 條,對涉嫌犯下「反人類罪」的香港官員進行全面調查。
發出拘捕令:根據第 58 條,對有犯罪嫌疑的個人發出拘捕令。
凍結資產:根據第 93(1)(k) 條,要求英國等締約國配合凍結涉案人員的資產。
請願書中列舉了多名涉嫌參與的法官,例如 Roberto Alexandre Vieira REBEIRO(李義)、Joseph Paul FOK(霍兆剛)等。這項請願行動已獲得部分海外流亡人士的支持,團隊也正推動聯署,以凝聚更多聲音。
【非法監禁與政治迫害】
請願書將香港當局的行為定義為《羅馬規約》第 7(1) 條所指的「反人類罪」,包括「非法監禁或其他人身自由的嚴重剝奪」與「基於政治原因對可辨識群體進行迫害」。文件中指出,自 2019 年以來,數千名和平示威者、異議人士、記者和人權捍衛者在沒有公平審判保障的情況下被任意逮捕、拘留及監禁。
易碎君在採訪中舉例說明,包括黎智英因報紙言論被拒絕保釋、鄒幸彤因悼念六四被控煽惑、以及五名語言治療師因創作繪本而被判煽動罪等。這些案件的共同點是「以言入罪」,且有系統地針對一個群體——追求民主自由的香港人。
【國際責任與雙重國籍】
易碎君強調,這些持有英國護照的官員「身在民主,手執暴政」,在英國享受自由的同時,卻在香港踐踏自由。他呼籲英國政府應主動核實相關官員的國籍,並配合 ICC 執行逮捕令,否則 BN(O) 將淪為空殼,甚至成為獨裁者的擋箭牌。
對於不熟悉香港議題的西方民眾,他提出警告:「今天坐牢的是香港人,明天可能是你」。他指出,當國際法失效時,沒有人能夠倖免於難。

【行動的未來】
易碎君表示,這項行動並非「政治報復」,而是基於事實與法律,並強調「只要有人犯下反人類罪,無論其身份,都應接受審判」。他透露,未來還將考慮向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歐洲人權法院等其他國際機構提出訴求,以爭取更廣泛的關注與行動。
他對香港的未來抱持希望,並認為 ICC 的介入將直接告訴加害者:「你不能再以『奉命行事』來逃避責任」。最後,他鼓勵其他在專制下奮鬥的年輕人,強調「你並不孤單」,只要行動,就能帶來希望。
2025 年 8 月 3 日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