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霜: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之起源(下)
随着福建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解放军空军开始进驻福建。从 1955 年底到 1958 年初,解放军逐渐取得了福建地区的制空权,但其行动受到严格的规定,并由中央军委精心组织。具体而言,赋予空军的任务是严格的防御任务:"(1)空军不进入公海作战;(2)国民党空军不到大陆轰炸,解放军空军不轰炸金门、马祖,如国民党空军轰炸大陆,解放军空军即轰炸金门、马祖,但不轰炸台湾;(3)不主动攻击美军,除非美军侵入中国领空【1】。尽管如此,到 1958 年 8 月,解放军空军在福建的确占据了上风。根据北京大学学者牛军的统计,从 7 月 27 日至 8 月 22 日,解放军空军击落国民党飞机 4 架,击伤 5 架,仅损失 1 架【2】。总体而言,对金门的轰炸是长期战略和计划的结果。陆军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从北到南横扫海岸线,然后花了两年时间修建铁路,以支持其后勤工作。另一方面,空军也采取了类似的战略。他们等待福建的空军基地建成,然后稳步推进,清理天空,同时小心翼翼地避免在公海和敌对地区上空进行任何轻率的行动。
1956 年,毛泽东发起整风运动,提倡言论多元化,有限的文艺自由,允许党外知识分子有批评政府甚至批评党的权利。然而,一年后,毛泽东突然撰写并下令发表《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斥责 "最近这个时期,在民主党派中和高等学校中,右派表现得最坚决最猖狂",这标志着反右运动的开始【3】。通过这场运动,毛泽东进一步加强了一党专政,这一制度的运行遵循以下原则: 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4】。此外,在 1958 年 1 月的南宁会议上,他说"(权力)集中,只能集中于党委、政治局、书记处、常委,只能有一个核心"【5】。总之,在反右运动之后,他基本上建立了一个类似于 "绝对君主制 "的政治结构,由他掌握绝对的的最高权力。因此,到 1958 年,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向任何方向行使其意志。
实际上,1958 年的毛泽东被两种相反的情绪所笼罩。首先,如上一段所述,他现在大权在握,目前也确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当时意气风发。但是,在他看来,中国远非安全,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周边被敌人和并不可靠的盟友所包围。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下,他决定发动大跃进运动,这是一场依靠人民群众动员起来的乌托邦运动。炮击金门和后来的外交行动将成为这场动员的导火索。具体来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除了别的特点之外,中国六亿人口的显著特点是一穷二白。这些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6】。
同年,他还写道:
思想工作和政治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为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7】。
根据这两段话,我们可以认为,大跃进运动的基本逻辑是这样一种信念:在党的思想教育和正确政治领导的激励下,在人们渴望快速变革的愿望的激励下,人民的纯粹意志必然会带来超乎想象的生产力发展。
当然,没有哪个国家的领导人希望自己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但毛泽东却有一个具体的目标。1955 年,他说“现在,我们是弱国,不是强国。美国怕苏联,但是不怕我们,它知道我们的底子【8】。”此外,1958 年他再次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思想: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9】。由于军事准备已于 1958 年夏季完成,再加上最近发起的大跃进运动以及上述所有因素和假设,可以说毛泽东希望立即开始对金门的攻击以进一步动员人民。事实上,毛泽东自己在当年 9 月就说过:
这个紧张局势,对我们并不是纯害无利,也有有利的一面,什么道理呢?因为紧张局势除过有害的一面外还可以调动人马,调动落后阶层,调动中间派起来奋斗…这个观点列宁说过的,他是讲战争,他说,战争调动人们的精神状态使它紧张起来。现在当然没有战争,但是这种在武装对立的情况下的紧张局势也是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且使落后阶层想一想【10】。
著名中国历史学者钱理群就曾经回忆道,“(当时)在我们这些年轻大学生眼里,金门炮击显示了毛泽东如此随意调遣美、蒋双方,实在是“神”了,也让我们扬眉吐气【11】!”
钱理群和那一代人对炮击金门的回忆牵扯到了另外一个外交层面的问题,因此,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将探讨金门炮击事件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和美国在海峡地区的互动。具体而言,1954 年 12 月 2 日,中华民国与美国签署了《中美共同防御条约》,这显然令蒋介石感到满意。但是,在条约第六条中,中华民国的领土被规定为“台湾及澎湖列岛”【12】。金门和其他岛屿并不包括在内,这意味着如果解放军发动进攻,美国没有义务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毛泽东和中共领导层只知道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并不知道具体内容。因此,解放军反而加快了进攻东南沿岸岛屿的节奏,“推迟作战计划是不利的,特别在美蒋条约签订后,明年不打二、三歌小岛显为示弱,更易助长敌人凶焰【13】。”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1955 年 1 月解放军攻打一江山岛时,很快就占领了整个岛屿,没有遇到美国的任何干预。
此外,1958 年 8 月 18 日,毛泽东指示当时的国防部长彭德怀:准备打金门,直接对蒋,间接对美,因此不要在广东深圳方面进行演习了,不要去惊动英国人。这封信证明,虽然他已经准备炮轰国民党控制的岛屿,但他确实也在考虑美国人及其可能的干预。中国历史学家林蕴晖在其著作中提到了《人民日报》前总编辑吴冷西所记录的几条材料。吴冷西说,在 8 月 25 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直接透露了他炮击金门岛的目的:
从这几天的反应看,美国人很怕我们不仅要登陆金门、马祖,而且准备解放台湾。其实,我们向金门打了几万发炮弹,是火力侦察。我们不说一定要登陆金门,也不说不登陆。我们相机行事,慎之又慎,三思而行。因为登陆金门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重大。问题不在那里有九万五千蒋军,这个好办,而在于美国政府的态度。美国同国民党订了共同防御条约,防御范围是否包括金门,马祖在内,没有明确规定。美国人是否把这两个包袱也背上,还得观察。打炮的主要目的不是要侦察蒋军的防御,而是侦察美国人的决心,考验美国人的决心【14】。
然而,毛泽东对这场战役的想法很快就转向了其他方向,比如迫使美国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谈判【15】,但至少在轰炸的最初阶段以及之前的几年里,毛泽东的目的是明确的。他不仅希望解放这些岛屿,还希望利用这些岛屿来试探美国的反应。
本文试图分析 1958 年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的起源,而非危机本身。本文详细讨论了炮击的三种可能原因。首先是军事原因,金门列岛是解放军夺取国民党控制的所有近海岛屿这一长期军事行动的自然延伸。第二点,对毛泽东来说,炮击金门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都是有益的,因为他在那一年发起了大跃进运动。 最后,在最后一部分,本文认为这次军事冒险背后的动机是毛泽东希望摸清美国的底线,以及美国与台湾国民党政府之间的共同防御条约的有效性。
参考资料:
【1】南京军区《杰出将领聂凤智》编委会,《杰出将领聂凤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页 502-503
【2】牛军,《1958 年炮击金门再探讨》,《国际政治研究》2009 年第 4 期,页 179
【3】《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 4 月第 1 版,第 423-429 页
【4】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1968/4-011.htm
【5】钱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台北:联经出版社,2013),页 158
【6】http://www.yhcw.net/famine/Documents/mzdwg/d070076.html
【7】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1968/4-011.htm
【8】https://www.marxistphilosophy.org/maozedong/mx7/020.htm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卷 7,页 273
【10】同上,页 386
【11】钱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台北:联经出版社,2013),页 197
【12】https://avalon.law.yale.edu/20th_century/chin001.asp#art1
【13】张震,《张震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页 495
【14】林蕴晖,《烏托邦運動──從大躍進到大饑荒(1958-1961)》(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页 292-293
【15】林蕴晖,《烏托邦運動──從大躍進到大饑荒(1958-1961)》(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页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