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敏:中国重构世界秩序?——释读杜如松《长期博弈:中国取代美国秩序的大战略》(八)
第九章处理政治方面的问题。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CICA),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老实讲,我到现在也搞不太清楚这种组织到底是干什么的,但是据说这个组织对习近平而言非常重要,以至于杜如松要单独拎出来讲,所以我也就要提到这一个东西。这个机构最早是 1992 年由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建立的,但是基本是个空壳,直到习主席 2014 年发现了它,跑到了它那里去,希望把它建立成一个所谓“反映中国优先事项的架构”。在峰会的讲话中,习近平说“亚洲的事情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办,亚洲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处理,亚洲的安全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维护。亚洲人民有能力、有智慧通过加强合作来实现亚洲和平稳定。”我不知道这一段是他的哪一位秘书写的,但你要说他写这个的时候脑子里没有门罗主义,我是一点都不信的。
我在这一系列文章的头两篇当中就讲到过,霸主地位来源于以下三种“控制形式”:强制能力、协商诱导能力以及自身的合法性。而对于一个崛起中的国家来说,取代霸主的行动在逻辑上包含如下两个战略:1. 以各种手段削弱霸主行使这三种控制形式的能力 2.自身建立起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形式。这两种手段一般而言,首先是区域地进行的,然后则会转向全球。2008 年之后,中国不再需要像 1990 年代一样挤进美国主导或者中国认为美国主导的区域联盟然后试图再其中取得影响力或者削弱组织的能力,中国可以自己主导一个以自己的议程为核心、为目标的区域组织了。在这一章当中,作者以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和亚投行为案例,来分析中国领导、塑造区域秩序建设的进程。
作者在下面又分析了很多文本,因为事件原因我这里也是不能展开,不过其实没有什么新奇的,大家只要还对我之前提到的周边外交和积极有所作为那部分所引用的关键文本还有点印象就足够了。
先来谈谈亚投行,亚投行成立于 2016 年 1 月,我还记得那时候我还在上高中,那时候政治课上铺天盖地的都是这个东西。有一种说法认为,亚投行是和一带一路并行的一套东西,一个搞建设,可以输出中国的过剩工业产能,另一个负责批贷款,但是作者认为,亚投行每年也就是能批个一两百亿贷款,与一带一路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况且中国已经有了国开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这两家规模更大,同时行动相比起亚投行来,也更自由,因为是单边的么,那么到底为什么中国要搞亚投行呢?作者认为,还是因为政治目的,这和冷战期间美国成立美洲开发银河的原因是有相似性的,这种放弃一点权力,把一大堆小国拉进来的机构,反而更容易让创始国的权力可以渗透到各处去,从而使得创始国得以通过贷款条件等等来建立自身在区域中的优越地位。
实际上,亚投行也不是 2016 年突然蹦出来的,关于亚投行最早的概念出现于 2009 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在 2012 年的十八大上又得到习近平的认可。亚投行行长金立群在一篇文章中直言不讳地说,亚投行的起源就是因为美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衰退。他认为美国改革和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的能力逐渐下降,国内政治也是一片泥潭,因此,用习近平在给亚投行揭幕时候的讲话来接下去的话,就是,中国可以通过亚投行承担更多国际义务,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另一位中国经济学家也指出,成立亚投行的原因是为了让中国的邻国受益,并将它们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将这些国家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就可以满足我们的自然资源和农业需求”。以上这一大串言论组合起来,还是那一个东西,亚投行就是为了服务于中国的区域秩序建设工程。
我在上一次报告中曾经说过,1990 年代中国在 APEC 这些组织里进行的工作之一就是阻挠这些组织的制度化进程,不要搞秘书处,不要搞定期的部长级会议,什么都不要搞。但是,亚投行的情况是反过来的,它什么都有,有秘书处,章程,条款,定期会议,一大堆雇员等等。具体细节在这里就不展开讲了,例如中国卡否决权,投票比重,以及搞一个啥事都不能管的董事会等等。总而言之,中国根据会员国加入的情况和其他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地位,总而言之就是要保持享有对亚投行的控制权。然后就要稍微谈谈权力问题。首先,亚投行将中国的胁迫能力通过转化为经济问题、行政问题而得以合法化。例如韩国,由于韩国早期对银行的支持,中国曾经想让韩国人当副主席,但是因为当时中韩正在争部署萨德防空系统的问题,所以中国就不让韩国人当了,改成法国人。
接下来我们回到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的问题,老实讲,这一部分也没有什么太多可说的,因为这个组织比我上次报告中谈到的上海合作组织还要空洞,还要无趣。但不管怎么说,2014 年前后中国对这个组织的兴趣倒是很浓厚,主要还是觉得可以投资之,然后建立起一个没有美国影响力在场的亚洲多边论坛和泛亚安全架构。同样的,中国一旦觉得自己能主导某个组织,马上就要开始上马制度化建设,安排峰会、部长级会议、高级官员会议,设立秘书处等等,这些也是没什么太多可说的。实际上就没什么太多可说的,因为哪怕是王毅本人,无非也就是在 2016 年的时候讲了一下,说亚洲信任会议是“亚洲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安全论坛”,但也不过如此了,其他的都是纸面上的东西。当然,就纸面上的内容而言,亚洲新人会议、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应当、理应是重叠的三套东西,一套搞建设,输出政治、经济影响力和建立中国领导下的地区秩序,另一套搞贷款,也是一样,输出影响力,亚洲信任会议则理应成为其中管安全的那一个,在中亚打击一下三股势力,搞一搞各种协议什么的,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还远远没有到这一步。
第十章,经济问题。实际上在这一部分,作者所能运用的中共核心文本变得更单薄了,当然了,基本上是因为可用的就是那么些,而且大纲大法性质的也不可能随时都在生产。其实基本上还是我原来提到的那些,所以我就不再复述了,大概就是积极有所作为,周边外交,命运共同体等等。不过这一章讨论的问题,我想还是比较有意义的,首先是一带一路本身。
其实各位如果有谁关注一带一路和它给各国带来的各种麻烦的话,那么这里大概也没有什么太新鲜的内容。第一,接受中国贷款的国家很多时候无力偿还贷款,例如马尔代夫,据说该国 20% 的国家预算都用来还中国贷款的利息了,斯里兰卡更是如此,这不是最近刚闹完革命吗?第二,中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租借、租赁咽喉港口,从而可以让中国在贸易和军事上都获得相当好处。例如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港基本就是中国控制的,但是,30% 的印度海上贸易可能都要经过科伦坡。坦桑尼亚的几个港口,现在也被中国的招商局集团控制或者签了合同,要在那里修建新的港口、码头等等,而通过坦桑尼亚境内也是同样由中资修建的铁路,就可以到达刚果、赞比亚、卢旺达等等拥有丰富矿产的非洲国家。第三,中国也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影响这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斯里兰卡那个我还用说吗?包括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等,贪污腐败行贿受贿,都有中国国企央企的份儿。第四,军事意义,这一点也非常明显了,我在军事的那一章已经谈过这一问题,这里便不再展开细讲。
作者在这一章还就 2008 年之后中国试图重塑、改造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问题做了若干论述,大概是三个方面,我这里也只做简单的概述。第一是推广人民币支付的问题,中国在这方面一直非常积极地推进,到 2015 年的时候,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额达到 1.1 万亿美元,占中国贸易总额的 30%,而 2000 年时这一比例几乎为零,同样在这一年达到 30% 的,则是中国与亚洲国家之间交易时使用人民币的比例。所以,尽管在整个国际贸易、国际支付当中人民币只有 1%、2% 的份额,但是这不能保证人民币不会在未来成为区域贸易的主要货币。第二则是 SWIFT 系统的问题,我想自从俄国入侵乌克兰之后,原本不清楚 SWIFT 是怎么回事的应该也对这个东西能够多一些认识吧。实际上,中国早在 2013 年就开始开发自己的替代 SWIFT 的平台,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最后一点则是关于信用评级机构。目前国际上主要就是那三大么,标普,穆迪和惠誉,据说加起来市场份额超过 90%。但是,在 08 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人指责这三大有问题,后来还指责他们跟欧债危机也有关系,因为当时他们把希腊降为垃圾级了,所以当时就有欧洲领导人建议搞一个欧洲的信用评级机构,但是也没有落实。10 年多伦多 G20 峰会上,胡锦涛又跳出来,呼吁各国 "为主权信用评级制定一个客观、公平、合理、统一的方法和标准"。这一个东西,在中国最后的产物就是大公国际,一个中国公司,跟一个美国公司和一个俄罗斯公司,搞了一个比较小型的评级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