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伦:乌克兰战争期间中国对俄罗斯的军事援助:无人机篇(上)
自 2022 年 2 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无人机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作战深度,深刻地改变了现代战争的范式,标志着一场高科技与大规模消耗战交织的军事冲突新阶段的来临。在此背景下,一个关键的地缘战略与军事工业问题随之凸显:面对由西方国家施加的、范围空前广泛的经济与技术制裁,俄罗斯何以能够维持,乃至在特定领域内扩大其无人机作战能力,并逐步将其整合为一套成熟且高效的作战体系?既有证据表明,答案的核心指向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结构复杂且运作隐秘的全球供应链,而中国在此供应链中扮演着无可争议的关键角色。本文旨在基于多份深度调查报告所呈现的详尽资料,对该支持体系进行系统性剖析,阐明中国如何通过一个涵盖商用现货产品、军民两用关键零部件、武器系统联合研发以及全球性规避制裁网络的多层次、多维度结构,为俄罗斯的无人机军事行动提供了基础性与战略性的支撑。
一、
战争的残酷性,体现在它能以惊人的效率,将最寻常的民用科技转化为致命武器。在乌克兰战场上,没有什么比中国制造的商用无人机更能体现这一点。战争爆发之初,面对一场高强度、大规模的消耗战,俄罗斯自身的国防工业和无人机储备远不能满足需求。此时,一个成熟、庞大且触手可及的供应源——中国的商业无人机市场——迅速填补了这一至关重要的能力缺口,为俄罗斯的战争机器提供了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动力。
在俄罗斯的电子商务网站如 djistor.ru 和 electrotown.ru 上,来自中国的各类商用无人机几乎应有尽有,形成了一个强大且不间断的供应流。全球商用无人机市场的绝对霸主——中国深圳的大疆创新(DJI)——其全系列产品,从广受航拍爱好者欢迎的“御”(Mavic)、“晓”(Air)系列,到小巧便携、易于操作的“迷你”(Mini)系列,乃至用于专业测绘和工业巡检的“经纬”(Matrice)系列,都赫然在列。另一家中国主要制造商道通智能(Autel Robotics)的 EVO 和 Nano 系列,同样是货架上的热门商品。这些在和平时期被用于航拍或其他用途的工具,几乎无缝地完成了从商业货架到前线战壕的迁徙。
贸易数据揭示了这一趋势的惊人规模。根据《纽约时报》引述的海关记录,仅从战争爆发到 2023 年初,中国已向俄罗斯运送了价值超过 1200 万美元的无人机及零部件。这一数字在 2023 年更是呈爆炸式增长,仅当年上半年,俄罗斯从中国进口的无人机产品价值就飙升至超过 1 亿美元,其采购数量是同期乌克兰从中国购买量的三十倍以上。在这一巨大的贸易额中,大疆的产品占据了近半壁江山,部分销售甚至由大疆的子公司直接进行。道通智能则位居第二大品牌,销售额近 200 万美元。一份更细致的统计显示,自战争开始至 2024 年 7 月,约有 70 家中国出口商向俄罗斯提供了总计 26 个不同品牌的无人机,涵盖了从消费级到工业级的各种型号。
这些无人机的军事化过程简单粗暴且极具效率。最基础的应用是战场侦察与炮火校正。这些消费级无人机搭载的高清、高倍变焦摄像头,为俄军炮兵部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廉价“上帝视角”。它们能够盘旋在数公里外的高空,实时发现隐蔽的乌军阵地、火炮、装甲车辆和人员集结点,并将目标坐标回传,引导炮火进行精确打击,随后还能悬停评估打击效果,进行毁伤评估。它们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驱散了传统战场的迷雾,使得任何在开阔地带的移动都可能被潜伏的无人机操作员尽收眼底,生存变得异常艰难。
很快,一线士兵便不满足于仅仅将它们用作“眼睛”。他们利用 3D 打印技术或战场上的简易材料,为这些无人机加装了投掷装置,使其能够携带 VOG-17 手榴弹或小型迫击炮弹,摇身一变成为微型“轰炸机”。在巴赫穆特、阿夫迪夫卡等地的残酷巷战中,俄军和瓦格纳雇佣兵利用改装的大疆“御”系列无人机,从空中向乌军战壕、散兵坑和藏身的建筑物内精准投掷手榴弹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这种“无人机投弹”战术成本极低——一架几千美元的无人机,可以反复使用投掷价值几十美元的弹药——却极具骚扰性和致命性,给乌军士兵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持续的人员伤亡。无人机之间的“狗斗”——即双方操作四旋翼无人机在空中互相冲撞、缠斗、干扰的场景——也在 2022 年 10 月首次被记录下来,这标志着商业无人机已完全融入了一线战术对抗的每一个细节。
如果说大疆这类小型无人机是战场的“游骑兵”和“匕首”,那么来自中国的更大型商用无人机则被俄军改造为了“重装步兵”和“攻城槌”。2023 年 3 月,乌克兰军队在东部重镇斯拉维扬斯克附近用步枪击落了一架中国厦门云轮智能公司生产的 Mugin-5 Pro 大型固定翼商用无人机。这款在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公开销售的无人机,售价约 1.25 万英镑,原本设计用于农林植保或长距离货物运输,因其较长的航时和高达 25 公斤的有效载荷能力而被俄军看中。乌军在检查残骸时发现,这架无人机已被改装成一个简易的“自杀式”攻击平台,其巨大的机舱内携带了改装的炸药包。云轮公司事后承认这是其产品,并对被用于战争表示“不幸”和遗憾,但坦言作为民用产品制造商,难以控制产品的最终流向和用途。此事件是一个标志性的案例,它清晰地揭示了俄方利用中国大型商用无人机平台进行深度武器化改造的模式,也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被击落的无人机上,除了中国制造的机体,还发现了来自加拿大和台湾的电子部件。
面对国际社会日益增长的压力和对其产品被军事化的广泛质疑,大疆和道通等公司纷纷发表声明,明确反对其产品的军事用途,并声称已于 2022 年 4 月暂停了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所有商业活动。然而,这些来自企业层面的官方声明,在庞大、分散且逐利的全球商业分销网络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产品依旧通过无数位于第三国的中间商和多层级的经销商,源源不断地流入俄罗斯市场。一个由公关声明所管理的“官方”渠道,与一个为战争提供燃料的、规模更庞大的“灰色市场”渠道并存,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分裂现象。这种模式使得制造商能够在法律和公关层面保持“合理否认”,声称“不知情”,同时也让西方政府在不打击整个民用商业生态系统的情况下,难以有效执行禁令。正是这种表面上的“正常民用贸易”,掩盖了无数无人机被转用于军事目的的残酷事实,为俄罗斯的战争机器提供了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动力。
二、
若将商用无人机整机的输入视为俄罗斯获取即时作战能力的直接途径,那么源自中国的、规模庞大且种类繁多的零部件供应,则构成了对俄罗斯军事工业复合体更为基础性与战略性的工业支撑,为其国防生产体系提供了维持运作与技术升级所必需的核心要素。在西方施加的全面技术封锁背景下,俄罗斯本土国防工业,尤其是在微电子制造领域,已不具备独立生产维持现代化战争所需的高性能、高可靠性核心元件的能力。在此情境下,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及其所拥有的庞大、完整且极具韧性的电子产业生态系统,便成为俄罗斯规避制裁、维系乃至扩大其国产无人机生产线的关键生命线。对乌克兰方面缴获的俄制“海鹰 -10”或“柳叶刀”等无人机进行技术拆解分析后,一个以中国产品为主导的全面零部件供应体系得以清晰呈现。该体系涵盖了决定飞行控制与数据处理的核心运算单元(处理器与微电路)、提供动能的动力与推进系统(无刷电机与电子调速器),以及负责定位与通信的导航与传感单元(GPS 模块与天线),几乎所有关键子系统均可追溯至中国制造商。
通过由乌克兰情报机构、西方智库及前线调查组织所执行的深入技术分析与逆向工程,俄罗斯对中国零部件的高度依赖性得到了量化与证实。叶尔马克 - 麦克福尔制裁问题专家组对俄军三款核心无人机系统——“见证者 -136”型、“柳叶刀”型及“海鹰 -10”型侦察机——的系统性分析表明,在其所含的 174 个外国来源组件中,高达 67% 可追溯至中国。乌克兰国防改革中心发布的另一份报告则进一步指出,俄军所用无人机中约 80% 的关键电子元件原产地为中国。这些统计数据揭示了俄罗斯无人机产业对中国供应链系统性的、结构性的依赖,此种依赖性全面覆盖了从核心处理单元到基础工业原材料的各个层面。无论是 T-Motor 等品牌的动力电机、Radiolink 等公司的通信导航模块,还是拓普泰克公司的高清摄像头,中国供应商的产品在俄制无人机中普遍存在。具体的物证亦相当充分,例如在对“海鹰 -10”侦察机的拆解中,调查人员在其 GPS 追踪器中辨识出型号为 HC4060 及 STC 12LE5A32S2 的中国制微芯片。此外,根据美国政府及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报告,即使是制造机体所需的碳纤维以及作为武器推进剂关键原料的硝化纤维,其供应源头亦大多指向中国或经由中国的中间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并未局限于提供基础性元器件,而是进一步延伸至为俄罗斯无人机系统的技术迭代提供关键赋能因素,从而在特定领域促成了俄方的战术突破。其中,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集成以及对抗电子战特种技术的发展尤为显著。乌克兰军事情报总局证实,俄军后期部署的 V2U 型攻击无人机已具备基于 AI 的目标自主搜索与识别能力,此项功能显著提升了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作战效能。报告指出,该无人机的组装“主要依赖中国产零部件”,其内部一个关键的调制解调器 - 路由器虽标有俄罗斯标记,但其基座仍“源自中国”,这表明实现 AI 能力所需的核心计算与通信硬件极有可能源于中国供应商。同样,光纤制导 FPV 无人机的出现,亦被视为一项具有战术颠覆性的发展。该系统通过物理光纤线缆进行控制,从而规避了常规的无线电信号干扰。此项技术的实现,其关键在于俄罗斯成功地从中国制造商处获取了长达 50 公里的特种轻质光纤线圈,这一能力使其在无人机对抗中一度夺取了战术主动权,并导致乌克兰方面多种电子战防御手段的失效。
综上所述,这种全方位、系统性的零部件供应模式,清晰地揭示了中国对俄支持的深层逻辑。此种支持并非随机性或机会主义的商业行为,而更趋向于一种具有针对性的、覆盖俄罗斯无人机生产全产业链的工业协作。从保障基础型号(如 FPV 无人机)大规模生产所需的基础元器件,到提升特定战术优势的先进技术模块(如 AI 赋能组件与光纤线圈),乃至生产武器系统本身所需的关键原材料,中国的供应呈现出普遍性与系统性的特征。这种深度的工业依赖,客观上赋予了中国对俄罗斯军事行动施加影响的潜在能力,即通过调控关键零部件的供应流量来影响冲突的烈度。这种以军民两用物项贸易为核心的模式,因其固有的模糊性,为中国在外交层面维持“合理否认”(plausible deniability)提供了空间,但从实际效果观之,它已构成对俄罗斯战争努力最为坚实且根本的工业支撑之一。

三、
随着战事的胶着与升级,中俄在无人机领域的合作逐渐超越了单纯的买卖关系和零部件供应,进入了一个更加深入、也更令西方警觉的阶段——联合研发、定向生产乃至技术转让。如果说零部件贸易尚可在“军民两用”的灰色地带游走,那么共同开发完整的攻击型武器系统,则清晰地表明双方的关系已从心照不宣的供应商 - 客户模式,蜕变为深度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24 年 10 月,美国财政部采取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标志性制裁行动,首次因“与俄罗斯公司合作直接研发和生产完整武器系统”而将中国实体列入黑名单。这一行动的目标直指两家中国公司——“厦门林巴贺”和“深圳红兔矢量实业”。财政部的制裁声明揭示了一个惊人的内幕:被俄军用于对乌克兰关键基础设施和后方城市进行远程打击、并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的“鹰身女妖”系列无人机,其设计和开发由“中国的专家”主导,并在“与俄罗斯国防公司合作的中国工厂生产”,最后再被完整地转移至俄罗斯。
这个秘密项目由俄罗斯国防巨头阿尔玛兹 - 安泰集团旗下的“伊热夫斯克机电厂‘Kupol’”(IEMZ Kupol)主导,其合作方是已被制裁的俄罗斯国防公司 TSK Vektor。根据西方情报机构截获的 Kupol 公司提交给俄罗斯国防部的内部报告,该公司在中国找到了可以大规模量产多型号无人机的工厂,并已在中国境内完成了新型远程攻击无人机“Garpiya-3”(代号 G3)的试飞测试。报告详细阐述,G3 无人机是在俄方早期型号“Garpiya-A1”的基础上,由中国专家根据俄方提供的图纸和战场需求重新设计的,性能更优,更适合长程打击任务。更令人瞩目的是,Kupol 公司在报告中雄心勃勃地计划,在项目启动的八个月内,于中国完成另一款名为“REM-1”的重型攻击无人机的开发和量产。据称,REM-1 的性能接近美国的 MQ-9“收割者”察打一体无人机,可携带高达 400 公斤的有效载荷。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现,将极大地提升俄罗斯早已匮乏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可能改变战场的战略态势。
“鹰身女妖”项目暴露了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惊人深度和模式。这不再是俄罗斯采购中国的发动机或芯片回国进行组装,而是直接将研发和生产的前线设在了中国境内。其逻辑非常清晰:利用中国更先进、更完整的产业链,更易获取且不受限制的西方高端电子元件(通过香港等渠道),以及更成熟的无人机制造技术人才,为俄罗斯军方“定制”和“代工”武器。在这个分工中,厦门林巴贺公司负责提供无人机的“心脏”——发动机,而深圳红兔矢量实业公司则扮演了协调生产、整合供应链以及安排跨境运输的角色。整个项目运作极为隐秘,通过复杂的中间公司网络和虚假文件进行支付和货运,以民用货物的名义清关,试图瞒天过海。
另一个同样具有爆炸性的案例,则揭示了部分中国私营军工企业主动向俄罗斯出售攻击性武器的意图。德国《明镜》周刊在 2023 年 2 月爆料,俄罗斯军方正在与中国无人机制造商“西安冰果智能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商谈购买 100 架攻击型无人机的计划。据报道,西安冰果公司同意为俄方生产并测试 100 架其自主研发的“ZT-180”型自杀式无人机,并计划于 2023 年 4 月交付。这种无人机据称可携带 35-50 公斤的弹头,其性能和作战模式与伊朗提供给俄罗斯的“见证者 -136”无人机非常相似。更关键的是,该计划不仅涉及整机出售,西安冰果公司还打算向俄方提供无人机的散件和详细的技术说明书,以便俄罗斯方面能够在其本土实现每月自行组装 100 架的能力。为掩人耳目,西安冰果公司甚至准备伪造运输文件,将这些军用无人机零件伪报为“民航器材”进行出口。尽管该计划被西方情报部门截获并公之于众后,西安冰果公司出面否认,最终这批无人机是否交付尚无确切证据,但此案例暴露了中国一些军工企业试图绕过国家出口管制,直接向俄罗斯提供致命性武器的强烈意愿和具体方案。
这些案例清晰地表明,中俄合作已从幕后的零部件供应,升级到了前台的武器联合开发。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 2025 年 5 月的公开讲话,为这一深度融合提供了来自最高层的佐证。他明确表示,“在俄罗斯领土上,有中国代表参与的生产线”,并承诺与北京分享相关情报,证明有中国公民在俄罗斯的无人机工厂工作,甚至可能涉及中国技术的非法转让。这些指控暗示,中方的参与不仅限于在中国境内生产,还可能延伸到俄罗斯本土的军事工业复合体内部,提供现场技术支持和生产指导。
这种深度融合的背后,是一个由俄罗斯、中国、伊朗和朝鲜等国正在形成的“学习社区”和准军事技术同盟。据报道,这些国家共享战场经验,在技术开发和规避制裁方面进行合作。甚至有中国军官被派往俄罗斯前线“巡视”,以第一视角研究战况,收集其技术在对抗西方武器系统时的宝贵实战数据。乌克兰冲突,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获取现代战争经验的“实弹测试场”。作为回报,俄罗斯计划在 2025 年为其军事中心的 600 名解放军人员提供培训,重点是防空、工程和炮兵操作等专业。从供应商到武器开发伙伴,这一角色的转变标志着中俄战略协作的重大升级,也为正在形成的中俄准军事同盟关系写下了最清晰的注脚。
四、
面对西方国家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厉、最全面的制裁体系,俄罗斯并未如预期般陷入军工瘫痪。相反,它与中国联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复杂性,构建了一个极具韧性的跨国规避网络。这个网络如同一张巨大的、无形的蜘蛛网,覆盖全球,旨在确保无人机及其核心部件能源源不断地流入其军事工业体系。这场围绕全球供应链展开的“猫鼠游戏”,其规模之大、手法之精妙,远超外界想象,而香港、中亚和东的多个第三国,则成为了这个灰色网络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节点与中转站。
香港,凭借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自由港以及独特法律地位的多重优势,扮演了这一网络中无可替代的核心枢纽角色。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ODNI)的报告明确指出,在战争爆发后的近一年时间里,俄罗斯与全球发生的总价值超过 7.4 亿美元的半导体交易中,近 75% 的货物是从香港或中国大陆发货的。大量流入俄罗斯的西方高科技芯片、传感器和其他微电子元件,都是通过在香港注册的、看似不起眼的小型贸易商和空壳公司完成的。这些公司往往是“一日公司”,注册地址模糊,背景复杂,其唯一目的就是完成几笔敏感货物的转口贸易,随后便可能销声匿迹,给制裁执行和执法追踪带来了巨大困难。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院(RUSI)在对俄军“海鹰 -10”无人机供应链进行深入调查时发现,向俄罗斯关键幌子公司 SMT-iLogic 供货的最大供应商中,就包括一些有向中国军方提供军事装备前科的香港公司。欧盟的评估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在俄罗斯规避制裁的所有活动中,约有 80% 的份额与中国(包括香港)有关。香港,已然成为俄罗斯获取西方敏感技术、再整合中国制造部件的“白手套”和“总闸门”。
然而,规避网络并非仅限于直接从中港两地发货。为了增加隐蔽性、模糊货物的真实来源与最终目的地,一个多层级的转运体系被精心构建起来,货物从中国大陆出发后,往往不会直接奔赴莫斯科,而是踏上了一段精心设计的环球旅程。这条旅程的关键节点,是那些对俄制裁较为宽松或执法不严的第三国,它们充当了“洗白”货物来源的“洗衣机”。作为与中俄两国均有漫长陆地边界的邻国,哈萨克斯坦成为一条至关重要的陆路通道。调查显示,战争爆发后,大量有俄罗斯背景的实体在哈萨克斯坦注册新公司,专门用于采购中国无人机及电子元件再转口至俄罗斯,一个名为“Aspan Arba”的哈萨克公司便是典型案例,它大量进口中国无人机,然后转卖给其俄罗斯关联公司。同样,迪拜等中东贸易中心以其宽松的贸易环境,土耳其和塞尔维亚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立场,都被俄罗斯的采购网络所利用,成为将中国及西方零部件转运至俄罗斯的关键中转站。
更进一步,这种规避行为甚至已经从利用现有贸易漏洞,发展到了构建专门的物理基础设施的程度。俄罗斯的国有货运巨头“TransContainer”公司已与该码头运营商达成协议,处理其货运服务。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货运代理公司,如 Swift-Rus 和深圳海元物流,正积极参与该码头的运营,或已前去考察寻求合作。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为阿拉布加的军工企业提供往返中国的、稳定高效的集装箱运输服务。这条直达俄罗斯军工心脏地带的物流大动脉,无疑为大规模、系统化地规避制裁提供了制度化和物理化的保障。这场猫鼠游戏的本质,是国家力量在背后默许甚至协调的工业规模规避行为,而非零散的走私活动。这个由香港空壳公司、多层级中间商、第三方中转国和专用物流设施构成的复杂网络,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其调整适应的速度,已经超过了西方监管行动的速度,确保了俄罗斯的无人机战争机器能够持续得到来自东方的“输血”。
2025 年 7 月 13 日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