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尼尔·加莱:搭建桥梁:跨文化对话作为通往全球和平之路
全球紧张局势的新复杂性
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挑战与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有着根本性的不同。20 世纪主要被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所主导,而 21 世纪则展现出一个多极化的格局,多个超级大国在经济、科技和文化层面同时展开竞争。这种复杂性已超越传统的东西方分野,甚至蔓延至历史盟友内部,例如美国与欧洲在贸易、安全以及治理方式上的分歧日益加剧。这些交错重叠的竞争领域,为全球稳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
与冷战相对可预测的二元对立不同,当今的多极紧张局势可能在多个领域的利益冲突中不可预测地升级。利害关系从未如此重大:现代战争的毁灭性潜力,加上经济相互依存与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使得防止冲突不仅是理想选择,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新社会力量的迫切性
传统的外交机制虽不可或缺,却不足以应对这些复杂多面的紧张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往往反映的是根深蒂固的立场与历史积怨,从而延续不信任的循环。当今世界迫切需要新的社会力量——跨国公民社会运动、跨文化网络、学术合作以及草根和平倡议——这些力量能够超越官方外交政策的限制,为理解与合作开辟替代渠道。
这些新兴力量必须以超越狭隘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分裂的人文主义原则为导向。它们应能在政府无法做到的地方建立信任,在官方话语失效的地方创造共同叙事,并在政治体系僵局之际展示出切实可行的合作。
和平构建的三大基本原则
通过文化理解对抗妖魔化第一个、或许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是积极对抗对“他者”的妖魔化,而这种妖魔化往往源于对不同文化和历史的无知。妖魔化依赖于简化的叙事,把复杂的社会降格为威胁性的 caricature。它将合理的政策分歧转化为生死存亡的对立,使外交妥协看似背叛或软弱。
要反制这种动态,新社会力量必须优先推动文化交流、历史教育与叙事复杂性。这意味着投资语言学习、文化沉浸项目以及多元史观的合作研究;意味着搭建平台,让不同国家的公民能够直接接触彼此的艺术、文学、哲学与日常生活。
实践路径包括:扩大留学交换项目,支持联合文化项目,创建多语种媒体平台以提供细腻的国际事件报道,以及建立姐妹城市关系以推动社区间的持续对话。学术机构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应开设结合区域研究与冲突解决的跨学科课程,确保未来领导者既理解他者文化的复杂性,也具备和平互动的能力。
目标并非消除合理的批评与分歧,而是确保这些分歧建立在准确理解之上,而非基于恐惧的刻板印象。当人们理解他国视角背后的历史经验时,更可能找到共同点,也更不易支持基于误解的对抗政策。
在外交话语中引入合法的公众自我批评第二个原则针对国际理解的一大障碍:国家倾向于自我粉饰、将问题全归咎于外部行为者。这种做法营造了一个外交环境,使承认错误或局限被视为软弱而非智慧。
新的社会力量必须以榜样作用推动合法的公众自我批评,把它作为外交工具。这意味着为诚实评估本国政策、历史行为与现实局限创造空间。这样的自我反思有多重作用:它提升国际伙伴的信任,减少谈判中的防御心态,并为学习与改进创造机会。
这并不是要对一切承担责任或放弃国家利益,而是要以理性诚实的态度看待国际关系,既承认优势,也承认不足。它包括:在政策失败或造成意外伤害时敢于承认,决策过程保持透明,并展现出从错误中学习的意愿。
实践举措包括:支持独立新闻媒体批判性地审视外交政策,建立国际关系的公众讨论平台,鼓励学术研究对政策结果进行客观评估,并推动外交实践中承认过去错误,以此作为未来合作的基础。国际组织与公民社会团体也可以以身作则,诚实评估自身成效,分享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并欢迎各方的建设性批评。
这种方式之所以能够建立信任,正是因为它展现出智识上的正直与改进的承诺,而非自我辩护。
建立新的合作框架第三个原则聚焦于发展创新的合作模式,使目前彼此视为竞争者或对手的国家能够共谋共治。传统外交往往陷于零和思维:一国的利益自动被解读为另一国的损失。新的社会力量必须示范基于互利与共同解决问题的替代模式。
这需要识别出看似竞争的国家其实共享的利益领域,并创建合作框架,让它们在更广泛的紧张局势中依然能够携手共进。气候变化、疫情防控、太空探索与科技安全就是典型的合作领域,不论意识形态或地缘竞争如何,对所有国家都有共同利益。
成功的合作框架必须能抵御政治紧张与政权更迭。它们应涵盖多方参与者——政府、企业、公民社会与学术机构——以确保在官方关系恶化时仍能持续。它们还必须设计出清晰的冲突解决与决策机制,而非依赖全体一致同意。
实践案例包括:全球挑战的联合科研项目、多国受益的共享基础设施计划、培养未来合作型领导者的教育项目,以及创造经济和平红利的商业伙伴关系。核心目标是:创造实际而具体的利益,使合作比冲突更有价值。
实现全球影响的实施战略
要形成国际影响力,这些原则必须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协同行动来落实。教育机构应将跨文化能力与冲突解决纳入课程,并推动跨国师生交流,建立持久关系。公民社会应搭建跨境网络,共享资源与策略,推动和平建设活动。这些网络应包括多元声音——不仅限于传统和平运动者,还应有商界领袖、艺术家、科学家和社区组织者,他们能带来不同的视角与资源。
媒体与技术平台在塑造国际关系的公共叙事方面至关重要。新社会力量必须积极介入,推动更细腻、更具人文关怀的国际报道,同时反击煽动恐惧的宣传。商业界在和平建设中往往被忽视,但其对稳定可预测的贸易与发展环境的投资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稳定力量。为来自不同国家的商业领袖搭建合作论坛,可以通过共同挑战创造和平的经济激励,同时示范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

结论:人文主义的必然要求
人类正面临一个鲜明的选择:要么发展基于理解、自我反思与合作的新型国际关系模式,要么冒着灾难性冲突动摇文明根基的风险。传统外交工具虽必要,但远不足以应对当代全球挑战的复杂性。
本文提出的三大原则——通过文化理解对抗妖魔化、拥抱合法的自我批评、建立创新的合作框架——为新社会力量的崛起与全球事务的影响力提供了基础。这些原则不仅是理想主义的愿景,更是生存在相互依存世界中的实际需要。在这里,局部冲突可能引发全球后果。
成功的关键在于:个人与组织持续的承诺,勇于超越传统政治与民族主义的限制;需要有勇气挑战简化叙事,有智慧承认自身局限,有创造力发展新型合作形式。最重要的是,需要相信人类有能力选择理解而非恐惧,合作而非竞争,和平而非冲突。
这种人文主义力量在每个社会中都已存在——它们必须被加强、连接并赋权,去塑造国际关系的未来。另一种选择过于危险,不容考虑。因此,这项工作不仅重要,而且是人类文明未来的必要保障。
2025 年 9 月 22 日
作者简介:丹尼尔·加莱(Daniel Galay)是一位作曲家、钢琴演奏家、诗人及作家。他以其管弦乐作品、歌剧和室内乐作品享誉国际。他出版了 10 部著作,主要为戏剧,也创作了诗歌和散文。他出生于阿根廷,自 1965 年起定居以色列。1965 年,他的短篇小说荣获犹太世界大会颁发的什默克·卡切尔金斯基奖。2009 年,他荣获总理音乐创作奖,并于 2020 年荣获以色列国家意第绪语文化局颁发的犹太音乐奖。他积极致力于维护阿什肯纳齐身份与遗产在世界各地的地位,并致力于撰写有关中东和平与合作的文章。
他是莱维克之家(Leyvik House)主席、以色列意第绪语作家和记者协会主席、意第绪语笔会(Aspiring Yiddish PEN Club)主席。
2025 年 10 月 1 日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