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Image

于露:中国经济会好吗?

作者: 于露

2023 年 11 月 27 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该通知引入了一系列旨在振兴私营部门的 25 项措施。这些措施优先考虑了技术创新、绿色能源以及对中小企业的支持等关键领域。该方案包括增加财政援助,并逐步提高对私营企业的贷款比例。它强调了便利信贷、降低利率、发行债券以及其他金融工具,以满足私营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这项政策措施呼应了 2022 年 10 月的二十大和 2023 年 10 月底举行的中央财经工作会议所提出的要求,以应对中国日益加深的经济困境。2023 年 10 月,国家统计局宣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了 0.2%,低于预期,并标志着自 7 月以来的通缩仍然没有结束。这些负面数据,表明国内需求出现了显著疲软,特别是由于房地产市场表现不佳,影响了居民对资产价格的预期。中国经济持续下行也打消了动态清零政策被放弃后经济混乱会消失的想法。这种情况,在有些专家看来,类似于 90 年代日本式的衰退,比如进一步抑制消费和投资以偿还债务等等。中国最近的应对措施是实施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试图振兴其日益衰弱的国民经济。

这些刺激措施最初引发了中国商人和企业的惊讶和乐观情绪。对于这些人来说,这标志着政府加强了对中国经济私营部门的扶持承诺,并且可能表明了与“国进民退”这一备受争议的策略的背离。在历史上,这种策略给私营企业带来了严重挑战,尤其是在温家宝时代。那时,政府不成比例地支持国有企业来帮助国家从全球金融危机的余波中恢复过来。相比之下,中小企业获得的国家支持很少,并且无法以国有企业所获得的利率申请贷款。

刺激政策能否成功促进国内需求?这个问题仍然存在,政策实际上未能做到这一点,工业和零售销售面临着挑战,房地产市场仍然陷入危机之中。习近平显然意识到了中国经济内部结构失衡的问题。在 2020 年疫情高峰期,他强调说,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需求减弱的时代,中国必须调整经济,变得更加自给自足以保持增长。习近平表示,中国需要人民多花钱,国内制造商多创新。习称他的新方案为“双循环”战略。根据这项政策方案,中国应将内部需求和创新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并建立起国内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将外部市场和投资者视为经济增长的次要引擎。2020 年 9 月,习近平进一步就他的新经济计划发表了“重要指示”,表示有必要团结私营经济人士围绕党推动私营经济发展。

Image
Image

2021 年 2 月,国务院实施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短暂地重新点燃了对蓬勃发展的私营部门的乐观情绪。然而,这很快就被对许多私营部门科技巨头的严厉打击所掩盖,包括马云的阿里巴巴、美团以及滴滴出行。打击行动伴随着一系列新的监管法规。这些监管机构的举措令市场预期变得困惑,讽刺的是,它们标志着对私营企业的控制加强和商业环境的政治化。没有迹象表明私营部门显著得到了加强。举一个例子,在习近平试图帮助私营部门之后,从 2022 年 1 月到 2023 年 6 月,私人投资增长持续下降。

中国经济的困境也反映在最近几个月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急剧下降上。2023 年夏天,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显示,从 4 月到 6 月,中国吸引了仅 49 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与 2023 年第一季度相比下降了 76%,与 2022 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87%,为过去 25 年中的最低水平。尽管如此,中国央行还加强了对大规模购买美元的监管。这给国际企业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包括对最新反间谍法、数据转移法规以及对外国企业的意外行动带来的影响的担忧。例如,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克雷格·艾伦对反间谍法表示了保留意见,并警告说:“如果这项法律经常被运用,并且与被普遍认为是间谍活动的活动没有明确、狭窄和直接的联系,那么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将进一步受到影响”。许多美国企业对未来在中国的前景持悲观态度,这种担忧得到了数据的支持。有史以来,大多数回答的公司首次表示中国不再是“前三大投资重点”。另一组统计数据还显示,2022 年下半年中国电信、媒体和技术行业的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下降了 61%。

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甚至比长期存在的结构问题更深刻,比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减少和严重的财富差距。更加紧迫和重要的问题在于党对国内产业的广泛控制。

国务院的政策很难恢复外国和国内投资者的信心,更不用说刺激新的经济增长了。不幸的是,中国领导人仍然坚信,集中统一的领导方法对指导一个国家的经济更有效。当前的情况呈现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国务院的新政策很可能会再次失败,因为它试图延续现状,避免触及真正的核心问题。归根结底,中国经济成功的真正公式可能并不像中国共产党声称的那样神奇。一个受控的经济最终将难以获得自由市场的好处,即对创造力和机遇的承认,而非像中国这样,时不时就要被当成威胁来对待。

对于习近平来说,前景并不乐观,因为市场和外国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撤出中国市场。富裕的中国人也选择将资产转移到海外,据估计,2023 年资金流出超过 1500 亿美元,而不是在国内进行投资和消费。在保障安全和外交政策优先事项与创造有吸引力的商业环境的迫切需要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显而易见的是,除非习近平的治理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否则这项最新措施的成功是不太可能的。

本文由《中國之春》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于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