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Image

盛雪评时事:联合国大会周期间中总理和台外长齐聚纽约、川普出台终结以巴战争和平计划

作者: 辛吉锡 校对

《两岸人谈新闻》:回顾当周台湾及两岸新闻要点,以严谨而轻松的方式,让两岸听众知悉重要新闻的来龙去脉。台湾中央广播电台温大同先生采访住在加拿大的民运领袖、资深媒体人、作家盛雪。

主持人:各位听众好,这里是中央广播电台,您现在收听的节目是两岸新闻导报。我是节目主持人温大同,今天节目第一个单元是两岸人谈新闻,访问的是盛雪女士。盛雪女士,你好。

盛雪:温先生好,听众朋友好。

联合国大会周,中国总理、台湾外长在纽约

主持人: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新闻。联合国大会第 80 届会议一般性辩论于 9 月 23 号到 27 号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 9 月 26 号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一场看似充满套话的演讲。美国联社的报道表示,李强此行并没有会见任何美国官员。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台湾外交部长林佳龙 22 号出席了美国全球战略组织在纽约举办的招待会,同时会见了波多黎各总统苏雷亚先生。这是第一次有台湾的外长在联合国大会周现身纽约。这样的新闻综合起来,呈现出某种非常有趣的现象。盛雪女士,您是怎么观察的?

盛雪: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评论。一个是李强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演讲,另一个是台湾外长林佳龙在同一时期的表现。一方面,这是中共惯常的话语套路;另一方面,也能对比出台湾在新的国际空间中不断有外交突破。

其实,李强在联合国的演讲确确实实不可能有任何新意,他也不敢有突破性的内容。你看他在联大发言,说什么中共有胸怀天下、勇于担当,这些词他们早已用烂了。就像习近平到处讲“人类命运共同体”,套路是一脉相承的。李强影射美国,这显然是习近平及中共既定的方针,用“单边主义”、“冷战思维”、“霸权霸凌”等字眼,而这些字眼在国际场合他们经常使用。

他在联合国强调要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其实联合国在过去几十年对中共真的是太有用了。中共借助联合国这个平台操控了其中很多机构,中共自然要维护它。他还说中国通过降低关税来促进全球经济发展。这句话如果只听表面,好像中国的市场多么对外开放、多么利于全球贸易,但实际上中国从来就没有自由市场,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中共对外资设置了很多限制和门槛,比如行业准入受限,外资在金融、电信、互联网、高科技、媒体等领域都有严格的限制。很多领域外部机构或资本根本难以进入,有层层的审判制度,有些领域根本就不让外资参与。其次是资本流动受控,外资在中国赚到的钱很难自由流动,外汇管制非常严格,跨境资金流动在中国很大程度上做不到。尤其是当企业不想在中国做时,连自己的钱都拿不走,很多企业都遇到过这种情况。

第三,它的投资环境极度不稳定。中国没有独立的司法,政策不透明,很多事情都是人治。这种情况下,什么都要去琢磨、投机,总是可能算错。而政策随意变化,国企垄断、监管干预等都不是依据法律或稳定规则。再加上习近平上台后政治上的摇摆、安全风险越来越大,还出台了所谓“间谍法”等,使得任何外国人在中国都面临极大风险。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关税问题。李强说什么降低关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简直是搞笑的说法,完全不着调。如果有人不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只听他的大话,确实可能被他骗到。一想,川普总统一再加关税,而中国却说要降关税,好像更开放。但事实完全相反。

李强还强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中国至今仍是全球最大排放国,还在大规模扩张煤电。你看中国这些官员,他们就好意思这样说。

这次您刚才特别提到一点——李强此行没有任何美国官方和他接触,这很值得玩味。毕竟他还是总理,一般情况下,美国方面肯定会安排满满当当的会见行程。但这一次出现了这种情况,起码说明川普政府对中共的冷淡与抵触态度非常明显。你想想,他在纽约,连纽约的官员都没出现,可见这种对中共的疏远已经非常清楚。

可是相对来说,台湾外长林佳龙却在同一周于纽约高调出现,参加招待会,与帕劳总统等盟友见面,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台湾现在还不是联合国会员,但在外部却取得了许多外交突破。这种突破在过去几年已经是一个进行时。

这一次为什么能有这样的现象?我相信林佳龙不是临时买机票去的,他肯定是一个设计好的行动。这意味着有方方面面的机构在与他配合,帮他安排。所以这就形成了与中共对抗的局面。这种情况表现出整个世界格局的一个转折。

这个转折在同一个联合国大会周中表现得很明显:一边是中共空洞的发言和被冷落的局面,另一边是台湾的突破,而且台湾逐步嵌入国际网络。林佳龙的外交行动当中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他在 Newsmax 上呼吁联合国承认台湾,这实际上是直接对国际体系提出挑战;二是在华沙安全论坛的演讲中,他不仅关注美中、美台关系,也把欧洲整体框架纳入其中。

此外,与美国保守派智库以及川普政府周边人物的互动,其实是在构建一种新的联盟。这让台湾在“去中共化”的全球秩序重构中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这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专制政权在联合国的声音会越来越虚弱,而民主国家,诸如像台湾这样一直被中共和联合国多数成员国长期压制的力量,正在获得一个新的舞台。虽然我对联合国本身并不看好,认为它的改革非常吃力,除非进行根本性改革。毕竟现在五个常任理事国中还包括俄罗斯和中共,再加上法国、英国、美国,这五常如果不做根本调整,联合国要突破自身的局限性是很难有作为的。

主持人:非常有意思的是,美联社的报道提到,李强这一次去没有见到任何美国官员,他被美国官方冷遇。这次为什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没有来参加联合国大会,而是派李强来?因为如果习近平亲自来遭受冷遇,那中国的面子更挂不住。所以李强其实是代替习近平来接受冷遇的。

第二点,李强强调要维护联合国的权威,而美国总统川普在 23 号的演讲中却对联合国给予某种程度的批评,甚至是羞辱,说它效率不彰,认为联合国可以发挥作用,但实际上几乎没有做到。可以看到这是一种强烈的对比。联合国未来的发展、可能的改革,或者即使改革不动,也可能会出现新的做法,这些都值得关注。

美国总统川普提出终结以巴战争的 20 点和平计划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新闻。在联合国大会期间,美国总统在 9 月 29 号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白宫会面,之后提出了终结以巴战争的二十条和平计划,促使巴勒斯坦伊斯兰主义组织哈马斯释放扣押的人质,并规划加沙走廊未来的发展走向。这二十条非常详细,阐述了如何结束以巴战争的程序和步骤。教宗良十四世在 30 号也称赞美国总统为加沙提出的这个和平计划实际可行,并希望哈马斯接受。我知道盛雪女士您也非常关注这个计划,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想法吗?

盛雪:那天我看了之后,实际上我在推特上写过一段,今天又重新思考了一下。首先,这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设计;它不仅关注战事的立即停火和人质问题,而且涵盖未来治理、经济重建、国际监督机制、区域合作、跨宗教对话,甚至为巴勒斯坦的自决和建国留出了一条路径。对照我们刚才讨论的联合国大会各国领导人的讲话,川普的这个方案更具体、可操作,完全不是停留在外交辞令层面。川普总统是真心实意地在推动和平。

这个计划有几个亮点。第一是国际化治理的思路:提出由临时技术官僚委员会及和平理事会来管理加沙地区,避免该地区落入某一政治派别或势力掌控。川普拟出任和平理事会主席,会邀请前英国首相布莱尔等国际人士参与,使方案具备跨国监督的执行力。

第二是明确要求恐怖主义、尤其是哈马斯彻底去军事化、去极端化,拆除其军事设施,禁止重建,并提出武器回购与社会重返机制,降低复仇循环的可能性。

第三是经济重建与特别经济区的构想:提出明确的经济发展愿景,以特别经济区域吸引投资、创造就业,并结合阿拉伯国家与欧洲的经验,把加沙打造成区域性的现代化样板。这个设想大胆且有吸引力。我们可以容易地查到,加沙在哈马斯对以色列偷袭之前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破坏、没有恐怖主义干扰,建设会迅速推进。

第四是区域安全合作与国际稳定部队(ISF)构想:把约旦、埃及等拉进来合作,同时保持以色列和美国的主导权,防止出现新的倾斜与安全真空。这个设计试图避免以色列长期驻军被解读为占领,同时也保证不出现安全真空。总体而言,整个构思面面俱到。

最后一点是为巴勒斯坦建国留出路径。

他在第十九点明确提出,当自治政府改革执行到位后,可能出现自决与建国的可信路径,这当然满足了巴勒斯坦长期的政治诉求。同时,这个过程被置于改革与国际监督的框架之下。我对这二十点特别受鼓舞,但也要看实际执行过程是否顺利。

目前国际反应相当积极。包括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以及许多国家,都对这个计划持乐观态度。您刚才提到,教宗良十四世也为这个计划背书,这非常具有象征意义。毕竟,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领袖的支持,让这个计划不仅有地缘政治的支撑,也具备宗教和道义上的正当性。阿拉伯国家和西方国家的支持,从一开始就已有不少表达。

这当然直接挑战了联合国,以及那些借助联合国进行深度渗透和操控的中共,还有借联合国之名进入民主国家的恐怖主义力量。这样的思路非常好。虽然在字面上没有明说,但我认为这个战略的延伸恰恰是全球和平构想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个计划不仅是中东议题,更是去极端主义、去恐怖主义、去共产主义、去全球化大战略的一个具体环节。

去恐怖主义当然包括打击哈马斯和 ISIS,而这些组织的头目早在川普上任期间就被消灭了。这一次与以色列的合作,也让中东的恐怖分子头目被大幅消灭。如果不能让中东实现和平,世界就没有真正的和平。因此,推动中东去极端化是特别重要的一点。

第二,要去共产主义化。共产主义始终是对人类世界造成最大危害的意识形态。现在要通过经济、科技、制度竞争来削弱中共及其他专制体制的渗透和扩张。在这种新架构建设的过程中,乃至建成之后,中共能够钻空子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

第三,去极端主义不仅指宗教的极端主义,也包括西方社会内部左翼的极端主义。

第四,是去全球化。当然,这个“去全球化”并不是不搞全球化,而是要重新建立以公平互惠为基础的全球秩序,避免让全球化演变为恐怖主义借道进入民主国家、中共从中获利、自由世界受损的格局。这种失衡在过去二三十年尤其突出。

如果这整套计划能够顺利推进,就意味着美国再一次证明,其实不需要冗长的联合国辩论、发言、投票、讨论这些毫无进展的程序,也能通过务实的领导力、清晰的目标、强大的联盟和执行力,来推动地区和平,并扩展到全球和平。这将成为一个实效性的样板。

可以预见,它马上会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立刻止战”。联合国成立的最重要机能,本该是止战,但它完全没有做到,这非常令人遗憾。在止战这一目标下,联合国却容忍了共产暴政和反人类罪行持续八十多年,却没有实现任何停火与止战的功能,这确实是极大的悲哀。

盛雪:现在这样的一个计划,如果能够推行起来,止战的功能马上就能达成,然后是重建秩序,对恐怖主义去军事化,并执行国际监督。接下来是经济转型。我们有时看电视看到中东,总觉得那些地方除了砖头瓦块,看不到现代文明的样子,那些人怎么活着?所以经济建设是必须的。要通过国际投资和社会重塑,建立一种新型的现代文明社会架构。

在长远愿景中,最重要的就是为巴勒斯坦建国留出一个空间,看他们自己能做得怎样。这样的话,各方也很难再纠缠。不过让我们拭目以待,因为今天世界上的邪恶势力仍然很强大,关键要看推进的进程。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巴勒斯坦这样一个地方,他们到底靠什么过活?我们有新闻同业去那里采访过,他们告诉我们,巴勒斯坦人是靠国际援助过日子的。世界上很多国家——不管是美国、欧洲,还是其他国家——都出于善意,不断给他们钱、给他们物资。甚至有一种极端的情况,这些恐怖分子如果家里有人被以色列逮捕入狱,他们反而会得到更多经济支持。

甚至有一位母亲曾经说,她不希望被以色列抓去的儿子回来,因为那样她就能得到更多的钱。某种程度上,国际社会透过同情、透过资源、透过表面上看似善良的行为,实际上不断激化了巴勒斯坦的恐怖主义,以及对以色列的威胁。

事实上,川普总统这一次与以色列合作,并且得到了包括阿拉伯国家以及梵蒂冈的支持,这个方案是从一个非常务实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相对来说,我从这样一个周全的计划,也想到了前一段时间美国哈德森研究所由余茂春先生主笔的《中共结束后的中国》。那也是一个非常具体的规划,提出如果中共垮台,中国要如何重建。

美国人在思考国际问题时就是如此务实、如此周全。如果平心静气地看,会让人感到心悦诚服,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中国为吸引外国科技人才实施“K 字签证”美国总统川普在联合国大会讲话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还有一点时间,我们来看下一个新闻。中国国务院在 8 月 14 号公布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管理条例〉的决定》,正式推出在入境次数、有效期、停留期上有更多便利的 K 字签证。对象是全球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才,从 10 月 1 号开始实施。中国开的这些条件到底能够吸引多少国际人才?盛雪女士,您是怎么观察的?

盛雪:其实中共推出这样的 K 签证,确实是想要在人才争夺战中分一杯羹。它主要针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这四个领域。这样的签证便利,乍看之下似乎很吸引人,好像可以方便地到中国看看。但真正进入到具体内容时,我认为并没有竞争力。

这是因为川普总统在 9 月下旬宣布,对 H-1B 签证将收取高额费用——10 万美元——以重塑美国的科技生态,实现国家利益优先。我非常理解川普总统的逻辑,这是为了防止 H-1B 签证制度长期被外包公司利用,特别是印度外包公司以及有中共背景的企业滥用,从而压低美国本土科技人才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因此,他借助高额费用进行严格筛选,保留真正的高端人才,同时减少美国的成本和依附型劳动力输入。

最近,小红书上出现了许多“H-1B 难民帖”。对任何国家的人来说,这都是一种焦虑。尤其对中国人来说,他们更应该明白中国的真实状况。有的人担心签证过期,连夜飞回美国续签,怕回不去,要重新交 10 万美元。于是他们赶紧趁签证未失效时先回美国。这其实很简单——真正能够吸引科技人才的,是美国,而不是中国。

美国的科技自由、生态与创新环境是不可替代的。从政治制度到社会文明,美国的整体体系就更不用说了。虽然中共现在给出了一个便利的签证,但看看中国的科研环境,它受制于极端复杂的政治制度,这是全世界最阴险的独裁暴政体系之一。

除了政治控制,还有严厉的审查制度、意识形态约束,以及对外来人员的间谍疑虑和人身安全风险。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极端复杂的环境,特别是对西方人来说,他们一进去很快就会懵了。而且,中共自己内部的科研人员也深陷困境。为什么这么大的国家、十几亿人口,却在各个领域都难见真正杰出的人才?为什么没有中国本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人才流动的根本动力,是人们去寻找自由,去寻找能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而不是签证的便利。我看到 K 签证的消息后,马上想到一个画面:中共一边大张旗鼓地推出所谓的 K 签证来欢迎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另一边却在 2024 年停止公布青年失业率,因为数据太难看了。

各种独立估算显示,中国 16 岁到 24 岁的青年失业率可能超过 40%。大学、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生普遍陷入“高学历、低就业”的困境,根本找不到对口工作。许多人去送外卖、开网约车、摆地摊。这就是中共体制下的极端结构性矛盾——一方面限制思想独立和科研独立,创造力当然受损;另一方面又用签证便利去吸引全球人才。这既是对内的冷血政策,也是对外的骗局。

主持人:盛雪女士,我们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就进行到这里。

盛雪:谢谢您,谢谢听众朋友。

台湾中央广播电台节目链接

2025 年 10 月 7 日上传

本文整理自台湾中央广播电台节目
作者: 辛吉锡 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