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Image

王玉華:移民潮头弄潮儿(出國記之三)

作者: 王玉華

弄潮儿。在我们王家兄妹几人移民海外四十多年之后,一个响亮的词诞生了——润学。润学(拼音:rùnxúe) 是一个源于中国大陆的网络流行语,意指研究如何离开中国并移民到发达国家的网络迷因。 “润学”与内卷、躺平被认为是中国 90 后和 00 后青年职业发展的三种选择。

星转斗移,时光如梭。回头张望,人生易老,有幸的是改革開放伊始,我们兄弟姊妹己立在了移民潮的潮头。

正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有蜻蜓立上头。

1977 年 10 月 21 日中國宣布恢复大學高考,並於 1 個月後舉行全國統一高考。積壓了 11 年的知青加上應屆畢業生近两千萬,而報名參加高考已達到 570 萬人。他們抓住這一改變命運的歷史機遇,一起衝進了鯉魚跳龍門的高考拼搏中。小的 17 歲,大的 30 多,還有為人父人母的知青報名。準備時間只有一個多月。

當時,我所在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教育局將下屬中學最好的教師請到教育局,晚上加班為家屬子女惡補。

恶補,惡補。

何以解憂 唯有惡補!十年文革造成的知识荒蕪,人人都心中沒底。清華附中、北大附中,人大附中的優秀教師雲集教育局,熱火朝天地開始了補習大躍進,考生們進入了高度緊張的複習備考狀態。弟弟炳武也在其中。巧的是一年前我師範大學外語系畢業時,我的中學校長把我要去教育局工作,成為外語組的教師。炳武便受惠於此,一個月後參加了 77 級全國考試。海淀區考生的閱卷評分工作是借用海淀區八一學校校舍完成的。閱卷老師和我們十多個負責日夜管理考卷的年輕人一起被封閉在了八一學校近一個月,完成了閱卷及唱分工作,教育局員工自然第一時間得知了子女及親屬考生分數。炳武以高分越過分數線,被錄取的機率很高。但 570 萬人競爭 20 多萬名額也不容樂觀。還有考前填寫志願一事,尤如瞎子過河無法預知深淺。哥哥想讓炳武從事與醫學相關的專業,所以第一志願報考的是全國聞名的武漢大學生物系微生物專業。結果,此專業只在北京收兩個學生(事後得知),故第一輪就被淘汰了。辛虧招生辦的人不願看到物理和數學滿分的炳武被淘汰,馬上送到第二志願,順利被現名的重慶大學道路與橋樑系錄取。他也因此得福,後留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成為土木工程系楊教授的得意門生。北京市海淀區集中了全國最好教師資源,高考狀元多(名人洪晃算一個)錄取比例領先全國而聞名。隨後海淀教師進修學校出版的高考輔導材料風靡全國,成為教師輔導高考必備教材。海淀教育局的補習班一直紅紅火火持續了好幾年。炳武之後,小妹也受益於此,她於 1979 年以高分順利考入國際關係學院英文系。

团聚异邦。

炳武大學畢業前一年與妹妹王梅一起辦理出過留學。簽證也異常順利,簽證官只簡單問了幾個問題便高興的說“歡迎來加拿大”就發了簽證。這是我的嫂嫂勤勤作為經濟擔保人達成的一件美事。1980 年炳武和妹妹都成為所在校出國的第一人,並分別得到 350 元和 500 元人民幣的出國補貼。聖誕節前夕三兄妹在蒙特利爾團聚了。

鳯毛麟角。

那時大陸在加拿大的留學生甚少,三名來自大陸且同一家庭的兄妹同時就讀名校麥吉爾大學,實屬少見。哥哥讀博士,弟弟是準碩士生,妹妹讀大學英文系本科。那年是我父母最高興的一年,成為鄰里羨慕的家庭。1981 春節在麥吉爾大學春節聯歡會上,兄妹三人聯手同台表演節目。妹妹伴奏炳章與炳武演唱了草原之夜。炳武的口琴獨奏別具一格,壓軸是妹妹的琵琶獨奏,從未見過琵琶的老外更是覺得奇妙無比。蒙特利爾名人華人協會的谷鳳英女士採訪了三人,節目播出後,三兄妹在華人社區也有了一些名氣。此後,妹妹不時受邀華人社團表演琵琶獨奏。1982 年炳章取得博士,去紐約鬧革命了。弟弟碩士博士連讀,幾年後畢業做了大地環保工程師至今。妹妹與法裔加拿大青年丹尼戀愛結婚,後隨先生外派英國工作。1985 年妹妹和丹尼迎來他們的第一個混血男孩,取名丹中。奶奶打電話問的第一句話:“是黑頭髮還是黃頭髮?是黑頭髮"。奶奶哈哈大笑連聲說太妙了。。。

後記:1977 年高考對於插隊 10 餘年的知青是改變命運的難得機會。但苦於名額有限,校方自然樂意錄取年青十多歲的考生,而年齡大的知青雖高分,但仍被淘汰出局。為此,北京戶籍的高考知青集體到北京市委請願,申訴這一不公平的結果。隨即,北京市委指示北京市屬的高校擴大招生,解決了這些高分老知青的入學問題。此後,大學有了走讀生這一群體。北京市委做了件“善事”,但也不必為此感謝政府。這原本就屬於學子的權利,它被剝奪了太久。  

本文由《中國之春》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王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