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Image

Tiunn I-Chheng:陳文成博士的自由民主運動與奉獻

作者: Tiunn I-Chheng

陳文成博士在 1950 年出生於台灣台北林口的三塊厝。他在求學階段表現非常傑出,先後就讀大同初中 (當時台北市初中入學考試的第一志願)、建國中學 (一直都是全台灣高中的第一志願),再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台灣大學數學系就讀,畢業後於 1975 年赴美國密西根大學深造,1978 年取得博士學位,陸續發表幾篇重要論文,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重視,對統計學的理論發展,有相當的貢獻,並獲聘為卡內基美隆大學統計學的助理教授。在美國生活期間,陳文成博士對台灣的民主運動和人權運動甚為關心,並投注許多心力。

1978 年,陳文成博士取得密西根大學博士後,開始任教於卡內基美隆大學。1981 年 5 月 20 日,陳博士攜妻子陳素貞和未滿周歲的兒子翰杰,返台探親。陳文成博士應邀赴台灣大學、文化大學和中央研究院做專題演講,甚至計畫日後返台任教。然而在 6 月下旬,陳文成博士於墾丁旅遊返家後,告訴家人,他在墾丁旅途中曾發生意外,差一點被撞死。他說:「當我坐的公路局車子 (台灣當時的長途客運皆為官營之公路局巴士) 停下來時,我站在門口,門開著,這時一輛車子從對面急速的行駛過來,很奇怪的是它靠左行駛,我正感到奇怪時,我背後被人用力撞了一下。我趕緊抓住扶手,加上我以前的體能訓練,才沒有掉下去,否則那一輛靠左急馳而來車子一定把我撞死在那裡了!」

其實,從 5 月底陳文成博士返台後,他的家人陸續接到情治單位的查詢電話,加上離奇的「意外車禍」、住家附近的一樁爆炸案,以及官方遲遲不願核發他的出境證等諸多疑點,皆顯示陳文成博士的行蹤早已遭到監控。並且他死後的第 38 年,台灣國史館出版的《陳文成案史料彙編》,收錄當年警總對陳文成近 200 頁的談話錄音帶譯文,補充了他生前的最後 12 小時被情治人員拷問的過程。

其實,歷經 40 餘年的調查,推究其被殺害的原因,是曾經在海外捐款給當時台灣的黨外雜誌《美麗島雜誌》,而被如同馬英九、胡志強ㄧ般的國民黨海工會的特務寫報告傳送回台灣,國民黨對台灣戒嚴時期,不論臺灣或海外,對每個人都佈下監聽,賴金德說:「1981 年,台灣留學生在美國的生活費一個月大約 200-250 元美金。這些抓耙子 (馬英九、胡志強這類靠出賣朋友同學的人在台語稱為抓耙子) 只要每週寫小小一張報告就有 50 元美金可以拿,『我幾月幾日幾點幾分去某某人家,地址是OOXX,聽到某某人跟某某人說一句什麼話。』交出報告,一個禮拜的生活費就入袋了。」而且美國雜誌 Newsweek 在 1982 年 5 月 17 日的報導〈教室裡的間諜〉(”Spies in the Classroom”):「在耶魯大學,45 名台灣人中至少有 3 名職業學生,學生們在彼此面前說話都很小心。」

因此,在 1981 年陳文成博士返台時,台灣國民黨政府派特務約談及跟監他的行蹤,6 月 30 日陳文成博士第一次被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簡稱臺灣警備總部、警備總部、警總,是中華民國政府曾在臺灣設置的一個公共安全維護機關,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為中華民國國軍的分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便成立。其權責職司戒嚴地區衛戍、保安、後備軍事動員、文化審核檢查、入出境管制、郵件電報檢查、電話通訊監查定位監聽等任務,因任務兼具治安,包括出入境管理、民事防護、軍事動員及情報治安色彩,在臺灣戒嚴時期是當時臺灣八大情治系統之一) 約談,前後共談了兩小時。

然而陳文成博士原定 7 月 1 日返美,由於他的出境證卻仍一直下不來,並於 7 月 2 日一早被警備總部 3 名人員從家中帶走,3 日清晨被發現陳屍於台大研究生圖書館旁(即今日紀念廣場處),而且身上傷痕累累,一般認定是遭到特務虐殺致死,史稱「陳文成事件」。

陳文成博士的家屬在他 7 月 2 日被帶走後,遲遲沒等到他的歸來,在 3 日下午 2 時左右,有人打電話到家裡,說陳文成被車撞死,屍體在台大醫院太平間,要他們去認屍,家屬赴台大醫院查詢沒有結果。接著接到古亭分局來電,叫陳家人去做筆錄和領屍。陳文成的父親陳庭茂和妻子陳素貞聞訊趕往,看到了陳文成的手錶、衣服和鞋子。警察說,屍體在殯儀館,「你們自己去看吧」。

當陳文成的屍體被發現時,上身穿襯衫,下著西褲,但是皮帶扣在胸前的襯衫外面,好像用來拖屍體用的。雙腳襪子不見了,左腳套著一隻皮鞋,右腳鞋子掉落。鞋子裡塞有一張一百元的新鈔票。這種錢俗稱「腳尾錢」,就是古代劊子手在行刑之後,將錢塞在死者腳下,以便留給運走屍體的人。

台北地檢處檢察官陳春男與法醫高坤玉到現場相驗,初步相驗結果是:陳文成右後背的肋骨已經折斷,似乎生前「遭受重擊」。

歷經陳文成博士慘死故鄉一事,使無數的台灣父老,嚴詞警告海外子弟,永遠,永遠不要返回台灣。

至今真相不明,在馬英九總統任內(2008 年 -2016 年)馬政府曾多次買通新聞媒體,在自由時報在內的報紙都故意散佈陳文成命案已經偵破,筆者信以為真,去電陳文成基金會多次,詢問報紙登載是否為真?遭到陳文成姊姊憤怒的回覆妳怎麼能相信報紙?我說是自由時報登載的,她越發氣憤的說,都不是真的,而且自由時報也沒有來訪問過她。

在陳文成博士罹難後,家屬與親友及社會人士籌組「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調查當年的真相,並且繼續推動陳文成博士當年所關心的台灣人公共事務。因為在全球第三波民主化國家當中,台灣是極少數不曾嚴肅面對威權統治遺緒,轉型期正義還在努力,揭示歷史真相尚未水落石出的國家。

想要釐清「國家」應對人權迫害事件負責的真相,有助於全體公民深刻體會民主制度的可貴,對於民主的鞏固,和人權的保障有莫大的助益。台灣在民主轉型之後,遲遲未能調查歷史真相,固然有源於特殊國情的隱痛,然而隱晦真相的結果,卻也可能導致台灣面臨更根本的認同衝突時,甚至連最基礎的民主機制也遭到破壞,轉型期正義需要實踐。

在基金會成立之後,開始陸續推動超過各種多元方式關心台灣自由、民主、人權的活動,包括「島國的旋律」系列音樂會、「二二八學術研討會」、台灣歷史文化之旅系列活動、「島國的顯影」系列巡迴展、台灣人權電影展、「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展」、「人權逗陣行」人權博覽會、「人權證言影像記錄」、「戰火浮生─台灣人去打仗」、《民主化過程中的正義問題》專題討論、出版 The Road To Freedom(《人權之路》英文版)、「519 戒嚴展系列活動」、「動員戡亂時期軍法審判紀念園區(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匪諜案文物調查、台灣不會忘記 ─ 日本對台人權救援歷史訪查與和平教育/展示現況交流、「24 小時送愛到西藏」、「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已經連續舉辦 15 年)、戒嚴時代受難作家群像展、『閱讀台灣˙探索自己』徵文比賽、「從劉曉波得獎,談中國的未來」座談會、苗栗縣立苑裡高中人權影片「火線任務」放映與座談、「好國 好民」紀錄片發表會、白色之路青年體驗營、宜蘭歷史文化之旅、陳文成統計科學獎學金等等,這一切歸功於基金會與龐大的志工群們,能一屆又一屆的傳承陳文成博士的精神。

2011 年台灣大學經台灣大學學生會努力開始推動在台灣大學研究生圖書館陳文成博士屍體被發現處設置紀念碑。2012 年 6 月台大校務會議上,學生會和研究生協會第一次提案,要求立碑紀念陳文成事件。當時未被採納。2013 年重新提案,將該處命名為「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2015 年校務會議通過將陳文成陳屍地點命名為「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並於 2020 年 7 月 16 日正式動土,2021 年 2 月廣場落成。廣場設計概念是「空」,代表歷史真相未明,空間也模擬牢房和偵訊室。

2021 年 6 月,學生會代表於校務會議提出兩案。第一案為在紀念廣場矮牆增加「紀念一位堅決抵抗國家暴力的勇者」文字;第二案為要求增設說明牌,記錄陳文成的生平、事件脈絡及紀念廣場由來。前案通過,後案被退回校園規劃小組審查,未能進入表決。同年 10 月 23 日,校務會議通過說明牌文字,並於 2022 年 3 月增設。2021 年,校方還沒有同意放上任何文字,開幕時只有暫時用珍珠板製成的「紀念一位堅決抵抗國家暴力的勇者」給予揭幕使用,幾天後即拆除。

「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啟用後,在廣場矮牆放上「紀念一位堅決抵抗國家暴力的勇者」的文字,呼籲學生及社會捍衛人權,守護民主和自由的價值。期望路過的人,能停下來看看陳文成博士的生命故事,認識這位曾堅決捍衛民主價值的勇者,讓紀念廣場的設立成為轉型正義在校園內推動的新起點。

陳文成事件反映的不僅是國家暴力,而且是國家對追求真理和自由的大學殿堂的赤裸恫嚇。這類型的恫嚇對台灣的傷害無比深遠,讓幾代的教授和大學生全體淪為畏懼追求真理。陳文成事件無疑是台灣威權體制反文明、反啟蒙的指標性作為。

對從威權走到民主社會的台灣來說,釐清歷史真相、讓社會成員認識威權統治時期的歷史,是相當重要的轉型正義工作,也是民主價值深化的推動力。有碑無文,來者不知所見為何,面對寓含深刻意義的廣場,如無說明,從何紀念?大學的崇高責任在帶領社會追尋人類文明的價值和尊嚴,台大做到了嗎?

當年推動陳文成紀念廣場的過程中,時任台大校長的管中閔,在面對學生代表及教師代表反對付委動議,要求針對提案進行實質討論時,以線上會議操作方式強制將所有人靜音,並要校長同意才能開放麥克風,導致有意見的代表無法發言,只能以留言抗議。管中閔事後表示「有不同意見就直接表決就好」,這種態度嚴重誤解了民主的精神,把未經討論的多數暴力當作民主過程。轉型正義在台灣有許多爭議,需要透過社會深度溝通,才能漸漸獲得共識。如果「有爭議就表決」,只是繼續維持對立,無法達到溝通的目的。在轉型正義的路上,討論廣場立碑的說明牌內容,而非阻斷在校園生活的現場,實踐轉型正義的機會。

筆者參與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活動較多的是每年歲末年底,由基金會與其他年邁的政治犯共同舉辦的「人權辦桌」,「辦桌」是台灣民間筵席活動,為外燴的一種,通常是以在馬路邊搭棚架,現場搭起爐灶與備菜的桌檯,現場烹煮食物,之後上桌,在指定時間內讓受邀參與者共同享。人權辦桌透過網路集資募款宣傳活動,然後在當年軍法處看守所旁 (青島東路鎮江街口),搭起酒寮,然後從清晨六點開始準備當晚的宴席。舉辦的日期通常是選在台灣人要過尾牙 (勞工在過舊曆年前的農曆 12 月 16 日前後,雇主正常來說都會辦尾牙請員工感謝辛勞),但政治犯長年被關在綠島岩灣,當他們被釋放返台時,多半已經年邁或無法正常工作,連尾牙也沒得吃,故而發起這項與老政治犯一同用餐的活動,驅趕冬夜。

另一個是基金會主力的活動,是每年暑假辦理的青年人權營,活動地點在以前的綠島新生訓導處,相關的人權侵害可參考「流麻溝 15 號」這部電影,解釋兩蔣時代的台灣政治犯的情況。青年營顧名思義是 16 歲至 25 歲的青年,如果願意了解台灣的人權發展過程,可以自由報名四天三夜活動,當中有年邁的政治犯介紹他們在綠島的思想改造。

陳文成博士的殉難,筆者僅以聖經裡「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一二:24)來做為結尾,因為陳博士的死,讓在海外的台灣人更加投入故鄉的人權、自由、民主的發展,故事也沒有因為陳文成博士的死亡而結束,透過各種多元的紀念活動,培養新一世代年輕人的人權、自由、民主信仰才是更重要的課題。

照片提供: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http://www.cwcmf.org.tw/

資料來源:

民視新聞台,2018.08.19【台灣演義】陳文成案,https://bit.ly/43fLVlv

謝孟穎,〈陳文成「生前最後一天」12 小時筆錄首曝光:精神凌遲超越肉體,他卻至死堅持一件事〉,https://www.storm.mg/article/2121197?page=1

《週一想想》,〈監聽台灣:馬英九正在監聽你〉,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1285

在美國取得學位時
在美國取得學位時
台大研究生圖書館前命案現場照片
台大研究生圖書館前命案現場照片
命案現場跡證
命案現場跡證
陳文成博士之父 陳庭茂先生白髮人送黑髮人
陳文成博士之父 陳庭茂先生白髮人送黑髮人
在海外為陳文成博士爭取真相的遊行
在海外為陳文成博士爭取真相的遊行
每年的7月2日夜間追思紀念活動
每年的 7 月 2 日夜間追思紀念活動
每年的7月2日夜間追思紀念活動
每年的 7 月 2 日夜間追思紀念活動
2018年人權辦桌
2018 年人權辦桌
2016年綠島海波浪
2016 年綠島海波浪
2021年 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啟用儀式 /攝影 邱萬興
2021 年 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啟用儀式 /攝影 邱萬興
2021年 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之「紀念碑」/攝影 邱萬興
2021 年 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之「紀念碑」/攝影 邱萬興
本文由《中國之春》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Tiunn I-Ch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