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Image

张智斌:习近平的“中国梦”,新时代的“巴黎春梦”?————中国巨变难以避免,但前途是否光明?

作者: 张智斌

2023 年 9 月 23 日,具有“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精彩纷呈”、花费超过 2,000 亿(官方数据)民脂民膏打造的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经过八年的精心准备,终于在西子湖畔拉开帷幕。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秋风萧瑟中亲临曾经主政的故土,志得意满、荣光满面,与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加朋友、正在被联合国制裁、人民陷入赤贫的叙利亚领导人巴沙尔·阿萨德一同出席杭州亚运会开幕式。10 月份,因战争罪行被国际刑事法院通缉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将访问中国,举行最高级别的双边会晤。对北京政权而言,这一连串的盛事,可谓是群英荟萃,高朋满座,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迎来了久违的万国来朝的喜感。只可惜外交部实在不够给力,缺少金正恩老弟和塔利班小哥的助兴,北京外交还算不上完美。看来秦刚落马,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最近中国举办的一系列挥金如土的国事,在房地产泡沫一触即破、经济面临严重危机、民众生活苦不堪言的背景衬托下,让我不得不想起三百多年前威武强盛的法兰西帝国,那些昏聩的王公贵族们为后人留下的一段悲哀历史。

1661 年,号称“太阳王”(le Roi Soleil)的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亲政,他踌躇满志、雄心勃勃,对内强化以“凡尔赛”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创造出“朕即国家”(L’état, c’est moi)这一登峰造极的至理名言;对外竭力扩张,发动战争,野心一举称霸欧洲。仅仅十年光景,法兰西便民不聊生,经济陷入严重危机,帝国财政接近崩溃,而法荷战争迫在眉睫。1671 年,法兰西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危难时期,但这丝毫不影响法兰西帝国的王公贵族们继续享受他们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

法、英联合拍摄的影片《巴黎春梦》(Vatel),讲述的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法王路易十四带领王公贵族们来到巴黎北方约 50 公里的尚蒂伊城堡(Château de Chantilly),度过三天淫逸的娱乐时光中发生的故事,这段故事的背景资料来源于真实的历史。电影中的男主角,孔代亲王的大管家瓦泰尔(François Vatel)的故事,便是这段历史的一个写照,看后不禁让人深思。

在尚蒂伊城堡招待国王的主人——孔代亲王(Louis II de Bourbon, Prince of Condé, 1621 年 9 月 8 日–1686 年 12 月 11 日)是法国才能卓越的军事家。法荷战争一触即发,法王路易十四欲将重任托付孔代,但孔代要价颇高,这是他借此重振家族的筹码。为了获取路易十四的欢心,更直接地说是孔代为了获取法兰西军事指挥大权和巨额财政拨款,孔代邀请国王来尚蒂伊城堡消遣。为了国王一行的光临,孔代不惜收刮民脂来支撑这极尽奢华的排场,竭力讨好国王陛下。

极具讽刺的是,路易十四出行前,劳赞侯爵(Marquis de Lauzun)写信通知孔代说,陛下即将接受您的邀请光临尚蒂伊,这次拜访为期三天,“陛下嘱咐说他不想戒斋,只想感受乡村生活的简单乐趣”,劳赞写道:“这就是说,如果您尊重他的王权,就不要限制庆典的豪华和独特程度,我会提前到达亲自审查活动的安排。”

一面是底层百姓民不聊生的苦难,一面是上流社会穷奢极侈的挥霍;一面是法兰西内忧外患焦头烂额,一面是国王、贵族荒淫无耻麻木不仁,影片给出了极其强烈的对比。主宰国家命运的大人物们,与孔代这个“十八路诸侯”一样,每个人心里都在暗暗盘算各自的小九九,就连国王的心腹耳目,都在审时度势算计各种谋略,为了国王的新宠女人,剧中人物争风吃醋无耻之极无以言表。而这一切在光鲜、美丽的外表包装下,肮脏和丑恶竟被粉刷得如此道貌岸然。

只有孔代的管家瓦泰尔,为了盛大的宴会和演出,为了让自己的主人孔代赢得国王的欢心,他不遗余力地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忙碌得夜以继日,脚不踮地。他创造娱乐的才能赢得国王的赏识,当国王传唤召见他时,他的内心是无比复杂的,就在这场盛大演出中,一名底层的雇工刚刚在意外事故中被马拉的道具绳索绞死在舞台背后,但这丝毫不会影响王公贵族们在舞台前继续逍遥,继续作乐。心地善良的瓦泰尔心如刀绞却无能为力,愤懑不平又无力反抗,只能借口工作忙碌推辞了这在他人看来求之不得、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国王赞赏的机会。

面对灾难深重的法兰西和如此腐朽的权贵阶层,在社会精英普遍“躺平”的大环境下,瓦泰尔勤奋工作的动力源泉来自何处?他对自己心爱的女人道出了他的逻辑:只有我将一切安顿好了,国王享乐了,他才会高兴。只有国王高兴了,他才会将权力授予我的主人孔代,只有孔代获得了军事指挥权,法兰西就有救了!

瓦泰尔心仪的女人安妮(Anne de Montausier),也是国王的新宠和劳赞侯爵见之垂涎欲滴的女人。瓦泰尔正直、善良、忠诚、勤劳和智慧的品格,深深打动了安妮的心灵。在她所生活的宫廷环境中,这样的品格已成为无处可觅的瑰宝。她凝视着自己深爱却又无可救药的情人,不禁悲从心来,发问道:“原来法兰西的命运,竟掌握在你的手中?”

当这位衷心能干的管家最终得知自己已经像宠物一样在一场豪赌中被孔代输给了国王,而自己又无力与近在咫尺的爱人相随相伴,面对王公贵族极尽奢华的挥霍和法兰西大众民不聊生的苦难,心地善良的瓦泰尔却没有丝毫能力去改变这样的现状,他的内心充满着矛盾和痛苦,他无奈地选择了死亡。他给心爱女人的遗书中说:“……在您向我打开又合上心扉之间,让我看清了我并不是这场盛典的主人,而是他们的奴隶。愿您能够逃脱桎梏,有一个更好的出路……”但是,就算安妮能够逃脱宫廷的桎梏,难道她还能逃离 17 世纪法兰西那无处不在的封建制度的桎梏吗?

2007 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佳片有约”节目播放了这部影片。也正是这一年,我在北京看到的中国上访群体的状况,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几乎与《巴黎春梦》中描述的情景一样,上层社会辉煌奢华的代价,即是平民百姓苦不堪言的民生。影片中贫困的民众因被拖欠筵席的货款而来“上访”讨债;儿子在凡尔赛宫中惨死的母亲闯入尚蒂伊城堡“拦轿喊冤”;那些为筹备筵席和表演而忙碌得日夜不停的平民甚至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一面是王公贵族们尽情的享乐和毫无节制的狂欢,另一面却是劳苦大众水深火热的现实和事故造成平民死亡后慌乱中草草了结的悲剧。

这一组组对比强烈的镜头,无不令人浮想联翩。影片中描绘的社会现实,究竟是 17 世纪做着“巴黎春梦”的法国,还是 21 世纪做着“中国梦”、还想为世界指明方向的“强国”?今天号称依法治国的中国,依然不缺三百年前愚昧野蛮的法兰西悲剧社会中存在的任何黑暗要素,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今天中国的体制里,是否还能找到像瓦泰尔这样为国家的命运衷心耿耿、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在今天中国的权贵中,是否还会有像安妮那样爱憎分明、心地纯朴,不爱国王爱奴仆的美人?如果要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或许今天中国的权力阶层还真不如十七世纪法兰西那些昏庸腐朽的王公贵族们。

从法兰西的历史变革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和教训。从《巴黎春梦》中我们已经大致领略到在路易十四统治下整个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态。历史是承上启下的,在路易十五统治下,由于连年的战争和经济危机,国家几近破产。1789 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在随后的大动荡中,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与社会封建制度相继土崩瓦解,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站立在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历史长度上来思考,法国大革命对法国走向共和和民主有着巨大的正面意义。但这个过程给法国社会带来了近百年的动荡,法国人民由此付出的代价同样是十分惨重的。值得思考的是,正如阿克顿勋爵所言:“权力趋向于腐败,绝对权力必定腐败。”(Power tends to corruption,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既然绝对权力对政治和社会的败坏是必然的,那么,当政治和社会形态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后,由此引发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也就无法避免了。问题是,对于一个掌握绝对权力的统治者而言,他(他们)会同意放弃统治权力的垄断而选择较为温和的变革吗?

如果我们把“变革”认为是改变事物的本质,而把“改革”看作是逐步改进和革新的话,这里有必要对我们经常所说的“改革”作一个浅析:为了避免被动的变革,统治者在不放弃对权力的绝对垄断的情况下,绝对权力自己主导的“改革”是否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答案显然是不能。由于绝对权力不受制约,这种所谓的“改革”只能是再一次坠入阿克顿勋爵的这句名言,权力在不放弃绝对垄断的情况下改革所产生出的仍然是一个必定腐败的体制和被败坏的政治和社会形态,变革还是不可避免——这正如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进行的所谓的经济改革所形成的局面,使得今天中国社会所形成的各种矛盾尖锐到无法调和的地步,变革已经难以避免。

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大革命发生后,君主制两次复辟又两次革命,社会发生严重撕裂,经济陷入长期萧条,法国社会持续了将近百年的动荡。这个过程,虽然对那几代法国人民来说,人民付出了由剧变产生的惨重代价,但是,如果这样的变革是无法避免的,那么这样的代价总会有一天要有人去承担,而且越晚变革或许代价会越高。并且,在长达数百年的法国封建王权的统治下,难道人民就没有付出沉重的代价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国能够因变革而得以走向正真的共和,尽管付出了不菲的代价,但这或许是值得的,长痛不如短痛。

中国目前面临着改革开放后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也正在经历因缺乏对大自然的敬畏而遭受环境和自然的严厉报复。由于公权力的腐败和法制的混乱,导致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水准发生广泛的下滑,跌落到了历朝历代最低的水平。在各种因素的重压下,社会和民生的承受力已经接近极限。至今为止,与大革命发生前的法国社会相比较,除了战争,中国社会已不缺发生大变革所需的任何要素。

2012 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的王岐山在主持听取专家学者对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上,推荐了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我想其中隐含的忧患意识是不言而喻的。十一年后的今天,中国社会的矛盾已变得更突出、更尖锐。该书的中文本译者认为,法国大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今天,新时代的北京最高权力层还在做着遥不可及的“中国梦”,但为期不远的“中国大革命”又会怎样发生?是最伟大,还是最激烈?或既是最伟大,也是最激烈?无论如何,希望不是:不伟大,但最激烈。

挥金如土、纸醉金迷的杭州亚运会还在歌舞升平中继续,经济形势和民生压力却越来越令人担忧。前不久,《人民日报》引用宋代诗人林升的七绝《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来宣传杭州举办这场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的盛会,全国大大小小的官媒和政治团体纷纷转发该诗。稍有汉语常识者皆知,《题临安邸》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表达诗人忧国忧民、讽刺当政者纵情声色的一首广为人知的绝句,民间舆论广泛嘲笑《人民日报》和大小官媒的编审水平实在太差,不明白原诗的含义。

但我并不认同这样的看法。笔者一篇旧文《中国官媒报道状况频出——意外还是恶搞?》[注] 曾经分析和评论过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我相信《人民日报》和其他官媒的编审水平绝对不至于差到如此地步,现在中国水平最差的一批人,恰恰是昏庸的权力人物。《人民日报》和大小官媒之所以会频频发生这种难以言状的“低级红、高级黑”的状况,恰恰表明权力在体制内同样不得人心,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一个问题——如果连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都在人心思变,可想而知,中国离变革还会远吗?

:《中国官媒报道状况频出——意外还是恶搞?》作者:张智斌,《议报》2021 年 2 月 19 日首发。https://yibaochina.com/?p=240766

本文由《中國之春》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张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