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建平:歌颂暴君即制造暴君埋没贤良即拒绝善良

作者: 赖建平

历史就是过去。任何时点上的现在和将来都会过去,都将成为历史,但只有迄今已经实现了的过去、已经届满了的时点才是现实的历史。历史是自然史与人类史的总称,人类史既是个体史,也是集体史、类存在史。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总体看法与评价,它既是世界观,也是价值观。不同社会制度下,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相互之间以及他们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不同。历史观是价值观在历史问题上的反映,有什么样的集体历史观就有什么样的集体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实践和道德,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与文明。

自由史观即自由意志历史观。它反对一切形式的决定论、宿命论,确信人的本质为“自由意志存在物”,自由意志即意志,也即自由,人类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在于实现和扩展自由,自由意志为人类历史的第一创造者和直接责任人。自然史是自然的造化,遵循自然因果必然性;人类史是人化世界的历史,由人凭借其自由意志、遵循自由因果律所创造。人类历史即自由史,是人类自由意志客观化的过往过程和结果。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是作为历史主体的全体自然人集体意志的“合力”(分别为恩格斯语、意)。每一个人时刻都在创造历史,差异仅在于对推动历史前进或倒退的贡献大小不同。

自由史观承认自然因果必然性的基础地位及其决定历史的强大力量,承认人类自由受到它的相应制约,人类在必然面前没有随心所欲的自由。但人类依然具有足够的宏观选择空间以及无限丰富多样的微观选择空间,而这足够供人类创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之用。

自由史观认为,只有它才是解开历史之谜的密钥、指引人类历史航向的灯塔。任何决定论、宿命论意义上的历史观都是肤浅而有害的。如果历史是被决定的、必然的,人类与一切非人存在等同,历史就成为自然史,变成一种单纯的时间的绵延、一种纯粹的过去与流逝,其中不再有人、不再有历史主体。历史没有价值、没有是非善恶、没有道德。历史观、历史科学也就化为乌有。

自由史观认为历史可以也应当进行假设。历史不能、不应是简单的事实记录与陈述,更应该是对事实的分析和评价。要参透躲藏在事实之后的人的观念、价值、动机与目的,挖掘人际间的利益博弈及其与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因此,可以也应当对历史主体进行更多的行为动机发现与假设。历史是人自由意志选择与运动的结果,它可以被假设不那样发生。如果过去了的历史无法选择与假设,那么今天和未来也就必然无法选择,人类就只能屈从现实,我们的生活就只能被神秘之手所命定,我们也就成为了宇宙中最无奈的可怜虫—自以为有理性、有道德、能选择,但“客观上”根本不可能,只是眼巴巴看着或预测不可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无可奈何。这显然有悖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常识。我们是可以选择的,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

历史规律也就是自由意志律在人类过去的运行规律。哪里有自由的扩展,哪里就有最大化的意志和谐,哪里就有最大的历史进步,哪里的历史就是最可欲的历史;哪里有权力意志与权利意志的失衡,哪里就有最多的意志矛盾与冲突,哪里就有压迫、强制与奴役,哪里就有反抗和革命,哪里的历史进步就最小甚至倒退。人类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意志自由逐渐战胜意志压迫与强制,民主政治胜过暴力政治。

自由史观以扩展人类自由为价值判断根本标准。基本原则是,任何历史主体在主观意图或客观行为与结果上如对扩展自由有损则为害,有益则为善。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文化领域的损益;社会制度构建与改良上的损益;实践领域,以扩展自由为基本衡量标准的实际政绩得失。伟大与强大,英雄与枭雄,进步与倒退,善良与邪恶,文明与野蛮,是非功过以此为准。

自由史观强调历史客观性原则,反对一切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包括事实虚无主义与价值虚无主义。一切捏造、篡改、歪曲、掩盖、隐瞒历史事实的理论、学说、意图、观点、行为与做法均为历史事实虚无主义。它妨碍对历史的自由认知,妨碍历史真相的充分发现,妨碍对历史事实作出真确判断,扭曲、阉割对历史作出合理价值判断的基础。历史应该货真价实,不该任人打扮。

历史价值虚无主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在已知事实情况下,基于非善意目的,故意回避,不做历史价值判断,是非不语;第二,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无法判断的情况下做出没有真相依据的历史价值判断,或为粉饰、打扮、谄媚,或为误导、欺骗、污蔑、诽谤,或为虚评妄断;第三、在真相大白之下故意做出与事实判断不甚一致甚至完全背离的价值判断,前者为避重就轻,后者为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历史应该反映良知,不该道德虚无。

自由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也即人类道德史。历史是人的自由选择,必有是非对错好坏之分,理应进行善恶道德评价,对历史—特别是对那些对历史选择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事件、人物进行褒贬臧否。“以史为鉴”的本质是且只是道德反思,不进行道德反思和评价的历史流水账没有意义。历史的基本手段是记录,根本目的在于评价,求历史之真假目的在于求历史之善恶,进而辩现实之善恶,避将来之恶,求未来之善。

自由史观认为,个体是历史的终极主体,也是历史审判的具体被告—尽管经常由许多共同被告所组成。超越性、不朽性为人类行为基本动机之一,名誉是一种基本的普遍价值,人具有希望名垂青史、害怕遗臭万年的价值取向。因此,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审判是抑恶扬善的重要手段。历史是非不分必至现实善恶颠倒。歌颂暴君即制造暴君,埋没贤良即拒绝善良。暴君可为暴君的榜样,贤良也可召唤善良,人性使然。

本文由《中國之春》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赖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