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Image

艾斯:蘇聯文化克格勃

作者: 艾斯

蘇聯時代,有些藝術家和作家表面上像波希米亞人一樣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他們暗中卻與克格勃(蘇聯秘密警察)合作,並獲得了更多創作資源,最終名利雙收。有些藝術家紅遍全國之後,又憑借與克格勃的特殊關系和創作上的業績,直接投入秘密警察和間諜工作,成為蘇聯文化界的克格勃。

蘇聯最著名的偵探小說家,名叫謝苗諾夫(1931-1993)。他一九五三年畢業於培養間諜人才的莫斯科東方學院,曾以蘇德戰爭為背景的諜戰小說《春天的十七個瞬間》而聞名蘇聯,堪稱蘇聯的約翰·卡雷。謝苗諾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曾訪問北京。他的多部小說已翻譯成中文在中國大陸出版。蘇聯根據《春天的十七個瞬間》拍攝的電視電影,也曾在大陸的中央電視台播出。謝苗諾夫的中篇小說《春天的十七個瞬間》不僅情節扣人心弦,而且它披露的戰爭檔案也屬獨一無二。謝苗諾夫曾得意洋洋地說,他之所以能獲得這麼多「內參」,是因為搭上克格勃的關系,采訪了當年仍逍遙法外的納粹黨衛軍戰犯。

謝苗諾夫
謝苗諾夫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國家部分檔案館解密,原來謝苗諾夫果真與克格勃有關系,而且他還在七八十年代被克格勃派遣至西班牙、巴拉圭、智利、越南和老撾執行秘密任務,但至今這些秘密任務的檔案仍不見天日,而謝苗諾夫創作的與這些國家背景相關的諜戰小說卻一版再版,至今仍是俄羅斯的暢銷書。一九九〇年,謝苗諾夫預感到蘇聯大勢已去,便轉道歐洲,移民美國。那時,英國報刊頭版大標題說「蘇聯的〇〇七前來投靠我們了」。最終,謝苗諾夫未能成功移民美國,一九九三年九月十五日,他神秘地死於烏克蘭克裡米亞的一個度假村。

再說俄羅斯人民演員科扎科夫(1934-2011),他是蘇聯和俄羅斯的頂級演員,早在一九六七年,便榮膺蘇聯國家文藝獎,一九八〇年,獲得俄羅斯聯邦人民演員稱號。科扎科夫在莫斯科藝術劇院的舞台上演了二十二年的哈姆雷特,深受國內外觀眾喜愛。此外,他還拍電影和電視劇,親自執導了劇情片《無名的明星》等影片。

一九五六年,蘇聯秘密警察請科扎科夫去喝茶,指控他父親與車臣反叛分子有勾結。科扎科夫被逼無奈只得與他們合作,不過他出師不利。他的第一個任務,是在療養勝地索契的一家賓館策反美國女記者施瓦岑巴赫,可事情被他給搞砸了——他竟然愛上了施瓦岑巴赫,把他想做的事原原本本都告訴了她,回來後受到了克格勃的訓斥。科扎科夫也不是完全沒有建樹,他有一次奉命出席美國駐蘇聯使館酒會,偷走了一位美國外交官的公文包,為克格勃獲取了一些情報。

年齡大一些的中文讀者,多多少少知道蘇聯作家西蒙諾夫。他的很多作品曾翻譯成中文出版。他最具代表性的愛情詩《等著我吧》,已經被列入二十世紀俄羅斯文學經典。西蒙諾夫盡管從未在蘇聯克格勃擔任職務,但他三四十年代曾受蘇聯國家安全部門委托,說服海外流亡的俄羅斯作家回歸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蒙諾夫出任蘇聯最有影響力的文學雜志《新世界》和《文學報》總編輯,後來又在蘇聯作家協會擔任領導職務,不僅說話有分量,而且權力極大,他一句話就能決定一個作家的命運。西蒙諾夫特別忠誠蘇共,對作家中的持不同政見者嚴厲整肅。他太太謝羅娃,就因丈夫對她的作家朋友打擊報復而憎恨他。

一九四六年,西蒙諾夫奉國家安全部門之命,前往歐洲游說流亡海外俄羅斯作家回國。他在巴黎一家咖啡廳請俄羅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普寧喝咖啡,滔滔不絕地講述蘇聯文學創作多麼自由,政府給作家的待遇如何優厚。夫人謝羅娃趁西蒙諾夫上廁所的功夫對普寧說:「您千萬別聽他胡說八道。回國的作家不是被槍斃,就是被送進勞改營。」一九六九年,西蒙諾夫作為蘇共中央宣傳部門最值得信任的記者,被派往遠東采訪中蘇珍寶島武裝沖突。他不負眾望,站在烏蘇裡江邊上,一口氣寫出多首抨擊中國的詩歌。

西蒙諾夫
西蒙諾夫

蘇聯人民藝術家、雕塑家和畫家康紐科夫(1874-1971)被譽為「俄羅斯的羅丹」,他和妻子瑪格麗特(1895-1980)於一九二三年前往美國紐約,在那兒開辦了藝術沙龍和舉辦藝術展。康紐科夫夫婦在美國一呆就是二十多年,這期間他們被克格勃招募為特工。

一九三五年,普林斯頓大學校委會為表彰愛因斯坦在物理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決定在校園裡為他建一座塑像,而雕像的創作者就是科年科夫。其實,科年科夫只和愛因斯坦見過一次面,出面協調雕塑事宜的是瑪格麗特。當年,瑪格麗特風姿綽約,溫文爾雅,深得愛因斯坦喜愛,不久兩人便相愛同居。愛因斯坦哪裡知道,瑪格麗特是克格勃間諜。她接近愛因斯坦是為了獲取美國原子彈的情報。就這樣,瑪格麗特以愛因斯坦女友的身份參加了他的朋友聚會,其座上賓都是正在研發美國原子彈的核物理學家。沒多久,瑪格麗特就給蘇聯駐美國紐約領館送去了第一批珍貴情報。當時,在紐約領館擔任副領事的米哈伊洛夫,就是蘇聯對外軍事情報總局駐美工作站站長梅爾吉舍夫。克格勃檔案記載,愛因斯坦為瑪格麗特提供了認識美國核物理學家和接觸高級科研機構的機會,這為克格勃獲取美國原子彈核心機密奠定了基礎。

一九五四年八月,瑪格麗特接到克格勃的撤退令,她在愛因斯坦家中小住兩周,愛因斯坦為她拉小提琴和吟誦詩作,依依不舍地與她告別。一九八〇年,瑪格麗特孤獨地死在莫斯科,死前不斷深情地呼喚:「瑪格麗特,我的摯愛!」……

共產主義蘇聯崩潰之後,俄羅斯對蘇聯文化界克格勃的態度比較復雜。九十年代,俄羅斯人斥責他們為「文明的叛徒」和「文藝奸臣」。而普京上台後,俄羅斯人懷念蘇聯的情緒與日俱增,昔日的蘇聯文化克格勃又開始受到追捧,他們的作品也不斷再版。

本文由《中國之春》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