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Image

青槊:稗子不再提心吊胆——论余秀华(上)

作者: 青槊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这些看起来平淡琐碎的诗句出自诗人余秀华的《我爱你》,收录在她于 2015 年,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诗歌集《月光落在左手上》中。

如今人尽皆知的余秀华正是蹿红于那时方兴未艾的互联网,她的《跨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据说被转载了上百万次。但与其他流量诗人不同的是,似乎是因为取了一个在那时看来离经叛道,全然背德的标题而出名的余秀华,并未在舆论场中速朽。相反,更多的标签被流量媒体顺藤摸瓜地找出:她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脑瘫患者,出生在湖北省钟祥县横店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女农民。而她的作品也迅速在读者和文学批评家中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喜欢她的人称赞她是“中国的艾米莉。迪金斯”,“她比北岛写得好多了”[1];讨厌她的人认为她只是又一个哗众取宠的“荡妇诗人”。之后的岁月里,39 岁的余秀华出版诗集,接受采访,拍摄纪录片,加入作协,参与综艺节目,自顾自地走上了自己的康庄大道。

2022 年初,沉寂许久的余秀华因为创作了一首反对俄乌战争的诗,再次登上热搜,这次的她被异见者和温和派中国人冠以中国文坛仅存的良心知识分子的名号。紧接着,她又因为婚后遭受家暴,却为丈夫说好话[2],在中国女权主义者阵营内部引发争论。

在二十一世界中国短暂而多变的舆论场上,有名有姓的知识分子如走马灯般上上下下,最终或跌落神坛,或远走海外,亦或老实噤声。如此看来,余秀华不到十年的网红生涯,已然是一种奇迹。在一众脸谱化的叙事中,余秀华究竟藏有怎样的魔力,依然不得而知。

余秀华《月光落在左手上》诗集读者见面会
余秀华《月光落在左手上》诗集读者见面会

余秀华的身份既罕见,又常见。中国农村落后而包容,至今五亿多的农民中,充斥着许许多多不为城市所收容的身体残障和智力残障人士。从中部地区的小镇走出来的千万大学生们被迫返乡过年,串亲访友时,往往能遇上数位有着和余秀华相同疾患的远亲近邻。一个可想而知的结论是,这群人的生活必然是无法被接受过廉价高等教育的当代青年所容忍的,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突飞猛进的中国式训规下对任何农村传统嗤之以鼻。遇上人丑话多,举止粗鄙的亲戚恨不能退避三舍,更别说去了解这些人夸张,贪婪,又精打细算的来往应酬背后,那被时代抛弃,模糊而拧巴的友情,亲情和爱情,以及由这些琐碎,可笑,甚至可悲的情感所编织而成的生活。

于是余秀华开口了,她说话很慢,咬字发音也不准确。只有当她回到老家的饭桌上,同与她唇枪舌剑几十年的老父老母唠嗑时,才能逼近一个正常人的速度。他们会谈一些只属于农村的故事,谈论家禽的健康状况,农作物价格的变动,谈论另一个农民的生老病死。或许,在还没有余秀华的时候,她父母的父母也曾在那台木桌上,为了培养下一个农民,谈论了稻子与稗子的区别。

稻子是粮食作物,而稗子是盗取养分的野草,尽早除去稗子才能保证粮食作物的产量,这是一个没有平衡点的优化问题。在播种粮食这方面,农民与自然的关系是掠夺式的,即使为了一丁点增产的可能,也不会对杂草手下留情。余秀华并不是第一个怜悯稗子的诗人:《马太福音》中[3],耶稣不愿过早薅除稗子,因为担心象征着基督徒的麦子也被混淆着连根拔起。虽然地处两种文化,此稗也非彼稗,余秀华却仿佛是在从另一个角度为耶稣的故事作注:她出生于农村,那个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被远远甩开,充当着沿海发达城市工厂的廉价的劳动力后院;她有先天性的残疾,头永远歪向一边,发声时像某种生锈的轴承,沉重而梗塞。从她诞生开始,一种与众不同的异质感便直接而彻底地包围了她。从某种程度上说,她就像是一株稗子,来到了这个并非为她设计的世界。而这些缺憾又进一步地导致了她在生活和婚姻上几乎注定的失败:长期务农,外出打工被骗,她的第一任老公比自己大十几岁,是一个典型的没有文化,好说大话的农村人,两人之间没有爱情可言。在一个绝对男权的农村社会,丈夫不受制约的权力让每个女性的生活都与令活跃在豆瓣的城市女青年打草惊蛇的《使女的故事》真正相差无几。非经济层面的说理是不存在的,女性只有通过发疯才能保护自己的安全。

不幸中的万幸是,余秀华的老公是一位从四川跋涉而来的流浪汉,正因为他一无所有,才甘愿为这位无人问津的残疾媳妇上门提亲,做一个倒插门女婿。倒插门的女婿在中国家庭中缺乏实权与地位,这反倒保证了他无法干涉余秀华的阅读和创作,没有让一个罕见的灵魂与千千万万农村女性一样同化,成为每个青年回乡过年时出于礼貌才嘘寒问暖,转头就遗忘的远房亲戚。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本应被时代抛弃的人,却固执而突兀地踏入了时代的洪流,不甘自卑,固执地要吐露自己,作为一颗稗子的提心吊胆。

那么,作为稗子的余秀华究竟在提心吊胆什么呢?带着从诗歌中来的疑问,我们得再次回到诗歌中去。

和绝大多数的文学少女类似,余秀华同文学的相识始于高中,那时的她还只是把文学当作一个爱好,高考结束后,她从书店买了唐诗宋词元曲。1995,19 岁的余秋雨上半年还是学生,下半年就成为了妻子。当父母告诉她这个决定时,她还有些开心,“反正多一个人多一个玩伴”。而伴随着结婚而来的一切迅速让她成长,她生完了孩子,就意识到必须离婚,等她真正完成自己的梦想已经过去了 8 年。这 8 年间,余秀华一直在读书,《故事会》中的哲理小股市给她带来了很多启迪。她也一直写诗,写日记,但那时仍然是纯粹的兴趣爱好[4]。2005 年,她开始下定决心,坚持创作,2009 年开设了博客,直到 2015 年因为《跨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爆火,期间创作了四千余首诗歌。

《摇摇晃晃的人间》剧照
《摇摇晃晃的人间》剧照

和其他诗人相比,余秀华诗歌的主题并不丰富,大都同她的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其中两个最频繁的要素是自然和爱情:前者出于在横店村日复一日的务农生活里对花鸟鱼虫的观察,而后者或许包含一种无休止的幻想。余秀华经常在诗歌中同一位想象的男性对话,并向他表达求而不得的悲剧性爱意。令人惊讶的是,成名后的余秀华仍然坚持着这个行为,她不顾微博用户们的荡妇羞辱,日复一日地通过微博向著名民谣歌手李健表达着没有回应的爱意。

无论由谁来看,余秀华早期的婚姻都是悲剧的。她的丈夫没有文化,没有钱,这场权宜的婚姻只是单纯为了面子,把毫不相干的流浪工人和残疾的女学生放在了一间房子里,即使倒插门的习俗对余秀华有所保护,伤害仍然不可抹去,她在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里谈到过自己丈夫的歇斯底里和家暴,即使在这样的风暴之中,成长后的她也坚定拒绝同他做爱,不履行作为一个农村妻子的“责任”,等到日后出名,余秀华果断地用版税买断了这场荒谬的婚姻,把这个从远方来的男人赶回了目力之外的远方。

注释:

[1] 《关于余秀华,真正的问题是,不是我们怎么看她,而是我们怎么反思我们自己》:https://weibo.com/2451603510/C0s9rpBKG

[2] 《当诗人余秀华遭遇家暴》https://m.huxiu.com/article/601799.html

[3] 馬太福音 13:24-30

[4] 俞敏洪对话余秀华 https://finance.sina.cn/china/cjpl/2022-06-13/detail-imizmscu6546499.d.html

本文由《中國之春》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青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