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Image

林立桐:关于2023年多伦多白纸运动一周年纪念活动组织阶段的若干问题(下)

作者: 林立桐

综上所述,无论最终这次活动的安排,以及对应的主题,到底是更倾向于乌鲁木齐大火所代表的“悼念”,还是白纸运动所代表的“抗争”,其最终都必须要指向两个点:第一,必须要有音乐;第二,活动最终的呈现必须要好到一个能够吸引参与者加入组织/加入抗争运动的效果。而既然这两个点确定下来,其实很多东西都跟着确定下来了,例如时间与地点。具体来说,白纸运动实际上并不长,就那么几天,而我们做活动又必须要在一个周末,而好几个组织者又纷纷表示周六晚上有工作或其他固定安排,因此 11 月 26 号周日这个时间点很容易就确定下来了。地点也是同样——只有多伦多大学 Hart House Circle 那里能够提供给设备使用的电源,我们总不可能去找中国领事馆接电线吧!

这次活动的组织过程很有趣。在今年上半年准备六四纪念活动的时候,还没到四月底,海报就已经做好发出去了,然后五月份才陆续开展的排练、彩排(实际上从来没有比较完整地彩排过哪怕一次),而这一次活动无论在哪种意义上都是相反的,海报的制作和发布要等到 11 月初,彩排和排练反而比较完整、有效地进行了 2-3 次。正如我在前文谈到的,这次活动无论最终倾向到哪个方向,音乐部分都是要保留的,因此我们在 10 月 8 号单就音乐做了第一次的排练与头脑风暴,将可用的歌曲挑了若干首出来,并对该如何呈现这些音乐,以及整个活动可能的形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

横贯整个 10 月的想法是这样的:整个活动不安排任何演讲,只安排音乐表演和诗朗诵。当时提出的歌曲和诗歌(按照活动流程)是这样的:罗大佑《侏儒之歌》(讽刺邓小平与六四的)、《爱人同志》(讽刺中共的个人崇拜与文革)、李志《他们》(讽刺社会现象)、郑智化《大国民》(讽刺社会现象)、许巍《蓝莲花》、生命之饼《海鸥之歌》(歌词是林昭的同名诗)以及钢琴演奏的万能青年旅店《杀死那个石家庄人》(他们今年 5 月在上海的演出,由于审查部门的介入,他们不能唱这首歌的歌词,结果纯器乐演下来反而效果更为拔群)。关于诗歌,当时提到了鲁迅《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北岛《宣告》、布莱希特《这是人们会说起的一年》和《那些把肉从桌上拿走的人》,以及阿赫玛托娃《丢弃国土任敌人蹂躪的人》。

11 月 5 日,海报制作完成。这次活动前后一共制作了三个版本的海报,呼应不同的主题(或者说是为了呼应我以上分析过的几层张力)。其中,第一和第二版海报都是以一张被撕破的白纸作为背景,自然是为了表现白纸这个主题。在第一版当中,我用了腰乐队《一个短篇》当中的一句歌词“这夜派对就要散场”作为这次活动的名字,下面一句”This Dark Party Will End”既是对这句歌词的“直译”(大概也是创作者的意图),也点出了这次活动的“反动本质”。然而,这个版本由于内容非常隐晦,因此只能在搭配几句文案的前提下在线上传播,为此,我制作了第二个版本的海报,将这句歌词换成了“白纸运动一周年”。至于第三个版本,则是在某一位组织者的要求下,专门为乌鲁木齐大火这个主题而临时制作的,没有作过多专门解释的必要。

第一版海报
第一版海报

海报制作完成不久,我们就在多伦多的几所主要高校,特别是约克大学和多伦多大学,以及人流量比较大的几条街道开始了张贴工作。海报是分批张贴的,大概在 11 月活动之前的几周当中,每周都会有不同的人去张贴。在我的印象当中,最早进行贴海报工作的是在约克大学,然而,贴出去的一百多张海报,几天之后就被撕掉了三分之二左右,后来在多伦多大学贴出去的将近一百张海报,在一周之后也所剩无几(最后一轮贴海报的路线跟这一次有相当的重合,我们沿路就没看到多少幸存下来的海报)。后来,在一次闲聊当中,我说既然拿胶带去贴,人家随手一撕就全下来了,何不如跟过去中国贴春联一样,熬一锅浆糊,直接去刷浆糊,看他们怎么撕。其实,我本来是说着玩的,结果我的朋友第二天真的熬了一小锅浆糊,装了几瓶带过去贴,果然效果甚佳,虽然能看出来有人曾经尝试去破坏,但是只能撕掉几小片,海报主体他们是弄不动的。所以,我也借这一篇文章向其他活动者推荐这种方法,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的确可以尝试自己动手熬浆糊。

用浆糊贴的海报
用浆糊贴的海报

活动之前的一天,也就是 11 月 25 号的晚上,我们进行了最后一次彩排,想要在活动之前把所有的流程都过一遍,同时还借最后一次彩排的机会,让所有组织者能够尽可能聚到一起,讨论一下活动现场的问题,因为我们那时已经明确知道活动的时候现场会下雨,这就需要有所准备,人淋点雨还不算什么,但是电脑、电钢琴和投影仪就不行了,因此我特别要求大家能够各自准备一些防雨的工具,特别是要买一些防雨布,到时候可以给音响这些设备盖上,多少能够起点作用。

在最后一次彩排上,我还尝试了一个新的方法,用于在活动开始之前就能够对节目的效果进行大致的评估,至少能够让大家知道,哪些节目是这次活动的强项,哪些是弱项,如果来的及的话,最好还能进行一些改动。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准备一些笔和纸,在每个节目结束之后,让在场的所有人,带入现场观众的角度,为该节目的效果打分,无论是内容、文本、表达、整体的呈现还是音乐演奏的效果(有没有弹错、吹错几个地方)。满分十分,大家在 0-10 之间根据自己的印象打一个主观分出来,然后有人会收集所有这些纸片,算一个平均分出来。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最后某个节目的分数平均下来,还不到 5、6 分的话,那我们可能就真得琢磨是不是要砍掉这个环节了,结果到最后,不知是因为大家互相都非常给面子,还是这些节目的效果真的都很好,十个节目的分数没有一个是低于 8 的。

本文由《中國之春》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林立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