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Image

艾伦:乌克兰战争期间中国对俄罗斯的军事援助:原材料篇(下)

作者: 艾伦

三、

面对西方国家构建的严密制裁体系,中国对俄罗斯的物质支持并非通过简单的直接贸易完成,而是依赖于一个地理上分散、功能上专业化、操作上极其复杂的全球规避网络。这个网络利用不同司法管辖区的法律漏洞、金融体系的隐蔽性和物流通道的多样性,精心设计出多条通道,以确保关键物资能够绕过监控,安全抵达俄罗斯的军工厂。这些通道的运作,不仅涉及物流上的转运和伪装,更依赖于金融上的创新与协调,甚至延伸至对被占领土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投资,展现出一种系统性的、多维度的规避与支持策略。

在这个全球规避网络中,不同的地区扮演着独特而互补的角色,例如香港凭借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自由港的政策以及与中国大陆紧密相连的特殊关系,成为了转运高价值、高科技产品,特别是西方制造的微电子元件的核心枢纽。战争爆发后,香港对俄罗斯的集成电路出口额呈爆炸式增长。2022 年,香港与中国大陆合计占到了全球对俄芯片出口的近 90%。大量原产于美国和欧洲的先进芯片,通过在香港注册的空壳公司进行多次转手交易,最终被合法地“清洗”并运往俄罗斯。美国金融犯罪执法网络(FinCEN)的报告指出,许多此类交易都涉及与香港有关联的美国电子公司,它们利用在香港的银行账户进行结算,模糊了资金的最终流向。像 Asia Pacific Links 和 Ag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这样的香港公司,被明确指认为向俄罗斯军用无人机供应商运送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先进芯片。这种模式使得香港成为了连接西方技术源头与俄罗斯军事需求的“黄金管道”。

如果说香港是高科技电子产品的金融与贸易中转站,那么土耳其和阿联酋则更多地扮演着实物商品与军民两用物资的物流及整合中心的角色。这两个国家均未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并维持着与各方的活跃贸易关系,这为规避活动提供了理想的土壤。美国财政部已多次明确指出,土耳其和阿联酋是俄罗斯用来获取其战争经济所需技术和设备的关键司法管辖区。例如,在硝化纤维的供应链中,一家名为 Noy İç ve Dış Ticaret 的土耳其公司扮演了关键的中间商角色。该公司在战前对俄出口几乎为零,但在 2023 年一跃成为俄罗斯硝化棉进口的最大来源之一,占据近半市场份额。它不仅转运来自中国的硝化棉,甚至还充当了部分西方(包括美国和德国)制造商产品流入俄罗斯的中介。同样,一个由阿联酋公司组成的网络,利用迪拜的自由港政策,将来自中国、韩国和美国的电子和计算机部件整合后,再转运至俄罗斯。这种在第三国进行轻度加工或整合的模式,进一步增加了溯源的难度。

与此同时,广袤的中亚地区,特别是与中国和俄罗斯均有漫长陆地边界的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则成为了大宗货物和陆路运输的“灰色通道”。利用其作为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税同盟便利,大量来自中国的军民两用商品先以正常贸易的形式出口到这些中亚国家,随后再被重新包装、更改原产地标识,最终通过陆路运往俄罗斯。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向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出口的 45 种特定军民两用商品总额达到了 13 亿美元,比 2022 年增长了 64%,其中大部分最终都被追踪到流入了俄罗斯。这一通道对于运输那些体积较大、不适合空运的工业设备(如 CNC 机床)和基础材料尤为重要。“中间走廊”(跨里海国际运输路线)的日益繁忙,也为货物的转移和走私创造了更多机会。

为了让这些物流通道顺畅运作,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规避策略被广泛采用。最常见的是伪造标签和虚假报关。例如,在海关文件中,为俄罗斯“女妖”无人机配套的中国制造 L550E 发动机,被堂而皇之地标记为“工业制冷装置”,以逃避针对航空发动机的严格审查。其次是大量使用幌子公司和多层中间商。供应链往往涉及在交易前夕新成立的中国公司和俄罗斯空壳公司,这些公司在完成一两笔交易后便可能注销,使得追踪变得极为困难。通过在不同国家设立多个中间商,可以层层转手,彻底掩盖原始供应商与军事最终用户之间的直接联系。

在金融层面,规避手段同样复杂。除了通过在香港等地的离岸账户进行复杂的转账外,一个显著的新趋势是越来越多地利用加密货币进行结算。自 2024 年 9 月起,有报道称俄罗斯当局已开始允许其进口商使用加密货币支付从中国购买的商品,首批获准的公司就包括电子产品制造商和几家参与购买军民两用商品的银行。区块链情报公司 TRM Labs 的调查发现,在过去三年中,有超过 8500 万美元的加密货币被发送到用于为俄罗斯战争努力采购外国设备的俄罗斯和中国实体的钱包中。吉尔吉斯斯坦再次成为这一活动的关键枢纽,受制裁的俄罗斯加密货币交易所 Garantex 在被查封后,其后续平台很可能在吉尔吉斯斯坦注册,并利用俄罗斯的稳定币协助资金流转。与此同时,在国家层面,中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与俄罗斯的金融信息传输系统(SPFS)的互联互通,为绕过被西方主导的 SWIFT 系统,进行大规模的人民币和卢布贸易结算提供了官方渠道。这种传统金融与新兴加密金融相结合的“双轨制”,为中俄之间的敏感贸易构建了一个坚固的、不受西方监控的支付闭环。

Image
Image

四、

中国供应的原材料与化学品并非仅仅停留在贸易数据和海关记录中,它们通过俄罗斯的军工体系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武器装备,并最终出现在乌克兰的战场上,它们深刻地改变着这场战争的形态和进展。乌克兰情报部门、西方研究机构以及前线记者通过对缴获、摧毁的俄军装备进行细致的“战场法证分析”(Battlefield Forensics),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从中国工厂到乌克兰前线的清晰证据链,揭示了这些物质支持如何直接转化为俄罗斯的军事能力。

例如,在俄罗斯的导弹和火箭系统中,中国材料就扮演着关键角色。中国供应的钛合金被用于制造“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和“口径”巡航导弹的部件;镓和锗等稀有金属被用于这些导弹的激光制导系统和红外传感器;而大量的硝化纤维则直接转化为各类导弹的固体火箭推进剂。在俄罗斯的 S-400 防空系统中,也发现了由中国保利科技出口的专用雷达天线部件。一个更为惊人的发现是,中国的关键矿物供应甚至可能已经触及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调查显示,中国公司 Hynhe Technology 向俄罗斯公司 Cryotrade Engineering 供应了金属镓,而后者通过公共采购记录被证实与俄罗斯核武器计划的顶尖研究机构——库尔恰托夫研究所有业务往来。镓是制造现代核武器钚芯的关键稳定剂,这意味着中国的材料可能正在间接支持俄罗斯战略核武库的维护与现代化。在地面装备方面,中国供应的滚珠轴承被用于俄罗斯坦克的生产和维护。而更为基础也更为重要的是,大量涌入的中国高精度 CNC(计算机数控)机床,是俄罗斯整个国防工业能够扩大生产、精密加工武器壳体、弹药和其他军事部件的根本保障。调查显示,负责生产“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和洲际弹道导弹的沃特金斯克导弹厂,进口了价值超过 1100 万美元的机械设备,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可以说,没有这些来自中国的工业母机,俄罗斯军工复合体的复苏和扩张将是不可想象的。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战场传闻是,俄罗斯军队据称在乌克兰使用了中国制造的“寂静猎人”激光防御系统来击落无人机。如果这一消息属实,则标志着中国的支持可能已经从供应零部件和原材料,升级到了提供完整的、先进的武器系统。

这些来自中国的物质支持,对俄乌战场的战略动态产生了三个层面上的决定性影响。首先,它使得俄罗斯得以维持其偏好的高强度、消耗性的作战方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炮战。在 2022 年末至 2023 年,俄罗斯因炮弹消耗巨大而一度陷入“炮弹荒”,前线火力强度大为减弱。然而,随着中国硝化纤维和其他化学前体的大量涌入,俄罗斯的国防工业得以克服瓶颈,大幅提升国内炮弹产量,目标是在 2024 年底前达到年产 450 万发的惊人水平。这使得俄军能够重新在战场上获得并维持其关键的炮火优势,得以继续将大规模炮击作为其主要的战术手段,对乌克兰的防御阵地和后方城市造成巨大破坏,以此稳定己方的战线并在可能时取得推进。

其次,它促成并加速了俄罗斯在无人机战术上的演进。从最初大量使用商用的大疆无人机进行侦察,到后来大规模部署“天竺葵”/“见证者”自杀式无人机进行远程打击,再到利用廉价的中国造诱饵无人机来饱和、探测和消耗乌克兰的防空系统,为后续更有价值的导弹攻击开路,中国部件始终是俄罗斯无人机机队的支柱。乌克兰战场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中国无人机相关技术的一个大型“试验场”,其数据和经验反过来又可能促进中国自身军事技术的发展。同时,中国部件也增强了俄罗斯的电子战能力。据报道,到 2023 年,俄罗斯的电子战系统产量增加了 15 倍,这些系统被密集部署在前线,显著降低了乌克兰使用的西方精确制导弹药(如 HIMARS 火箭弹和“神剑”炮弹)的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部件至关重要,但其质量或许并非西方产品的完美替代品。一份 CSIS 的报告就指出,由于制裁,俄罗斯被迫使用质量较低的中国轴承来替代西方高端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部分武器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但这并未从根本上阻碍其生产和部署。

最后,也是最具战略意义的影响是,中国的支持从根本上支撑了受制裁的俄罗斯国防工业基础,有效地抵消了西方制裁战略的核心目标。西方国家最初的战略设想是,通过严厉的经济和技术封锁,扼杀俄罗斯补充其高科技武器和弹药库存的能力,从而迫使其在消耗战中难以为继。然而,从硝化纤维到炮弹,从无人机部件到工厂机床,海量的数据和战场证据表明,中国填补了因制裁而产生的每一个关键缺口。这使得俄罗斯的战争模式得以从一场依赖有限的苏联时代库存的冲突,转变为一场由一个正在复苏、扩张甚至现代化的国内工业基础所支撑的持久战。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性质,使其不再仅仅是一场军事冲突,而是一场工业能力的较量——即“俄罗斯 - 中国”工业伙伴关系对抗“乌克兰 - 西方”工业伙伴关系。中国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场工业战争的平衡,极大地延长了冲突的持续时间。

结论

综上所述,自 2022 年 2 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中国已然成为俄罗斯维系其战争努力不可或缺的工业与物质后盾。这种支持远非北京官方所宣称的“正常经贸合作”,而是一种具有高度战略意图,精准对接俄罗斯军事需求的深度介入。它以一种看似“非致命性”的原材料与军民两用产品供应为主要形式,成功地在表面上规避了直接军事援助的“红线”,却在实际上为俄罗斯的战争机器提供了最基础、最关键的动力。从确保俄铝公司免于停产的氧化铝,到转化为成千上万发炮弹的硝化纤维;从构成导弹“眼睛”的稀有金属,到组装成无人机“蜂群”的电子元件和发动机;从支撑坦克运转的润滑油,到加工武器部件的 CNC 机床,中国的支持已经渗透到俄罗斯军工生产的每一个毛孔,成为其在严厉国际制裁下得以持续运转的动脉。这一支持体系通过一个由国有企业和私营公司组成的复杂网络运作,利用全球物流和金融管道规避制裁,其深度和广度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战略格局,有效地抵消了西方旨在削弱俄罗斯战争能力的制裁战略,将冲突拖入了一场比拼工业生产能力的持久消耗战。可以预见,只要这场冲突持续,只要中国认为支持一个不被打败的俄罗斯符合其地缘战略利益,这条无声的动脉就将继续为俄罗斯的战争机器输送养分,而乌克兰的土地和人民,以及整个世界的稳定,都将为此承受沉重的代价。

2025 年 8 月 13 日上传

本文由《中國之春》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艾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