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蘇聯七大禁書

作者: 艾斯

蘇聯解體之前與世界隔著一道鐵幕,鐵幕內外兩重天,彼此各不相知。蘇聯打造鐵幕是用來阻隔資訊的,阻隔資訊的具體手段之一就是開列禁書書單,有些書明令不得印刷、出版和傳播。現將部分蘇聯最知名的七大禁書及背後的故事講述如下。在此,筆者只講蘇聯禁書背後的故事,並無為禁書排行之意。

1,《癌病房》

說起蘇聯禁書,首當其衝的是蘇聯作家索爾仁尼琴(Александр Солженицын)的長篇小說《癌病房》(Раковый корпус)。索爾仁尼琴這部作品寫於 1963 年至 1966 年之間,他自稱是自傳體中篇小說,講的是索爾仁尼琴 1954 年在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首都塔什干癌症康復醫院治療時的故事。索爾仁尼琴將這本小說交送蘇聯文學雜誌《新世界》(Новый мир),時任總編輯特瓦爾多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Твардовский)認定《癌病房》是一本佳作,遂決定與索爾仁尼琴簽署出版協定。當時,蘇聯作家協會莫斯科分會還召集會員對《癌病樓》第一捲進行研討,評價頗高。那時,特瓦爾多夫斯基還打算將《癌病房》的精彩章節,先行排版,在雜誌上刊出。1968 年 5 月 24 日,蘇共中央宣傳鼓動及文化部(отделами пропаганды и агитации и культуры ЦК КПСС)負責人斯傑帕科夫和沙烏羅在給蘇共中央委員會的彙報中說:“《新世界》編輯部及總編輯特瓦爾多夫斯基,曾多次試圖將索爾仁尼琴的中篇小說《癌病樓》刊登在雜誌上。12 月底,手稿根據總編輯要求已經發排……”蘇共中央因為《癌病房》揭露了蘇聯集中營歷史和現狀而下令封殺,結果《癌病房》已經排好的部分手稿被強令拆版。此後,《癌病房》便以地下非法出版物的形式在蘇聯流傳,還被譯成其他語種在西方出版。直到 1990 年,《癌病房》才得以在《新世界》雜誌上公開刊載,猶如一場命運的捉弄,而索爾仁尼琴更是歷經滄桑,他先因 1968 年在境外發表小說《第一圈》(В круге первом)而被開除出作協,又因為《癌病房》和《第一圈》獲得 1970 年諾貝爾文學獎,再因《古拉格群島》(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激怒當局被驅逐出境。此後,索爾仁尼琴的作品在蘇聯幾乎成為頭號禁書,遭到全面封殺。1991 年,蘇聯崩潰,1994 年命運繼續捉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又將索爾仁尼琴請回到俄羅斯,其作品又在俄羅斯全面解禁。《癌病房》的第一個中文版本的譯者為著名翻譯家榮如德先生,由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0 年出版,儘管這部禁書當時只能以“內部發行”的方式傳播,卻仍滋養了不少讀者的心。

Image
Image

2,《大師與瑪格麗特》

蘇聯作家布林加科夫(Михаил Булгаков)的作品,早在 20 世紀 20 年代就是蘇維埃時期的禁書,被禁的理由,是他的小說反對蘇維埃政權。布林加科夫 30 年代所完成的所有作品,除了他的戲劇《圖爾賓一家的日子》(根據長篇小說《白衛軍》(Белая гвардия)改編),因得史達林賞識得以上演,其餘作品幾乎都被禁止出版,特別是他的不朽之作——長篇小說《大師與瑪格麗特》(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被禁時間長達 30 餘載。所以,那時不少蘇聯人對於這部小說聞所未聞,也就不足為奇了。《大師與瑪格麗特》被國際讀書界稱作奇書,更有研究學者稱其為一部集諷刺與滑稽、幻想與神秘、愛情故事和哲學箴言於一體的多層次現實與幻想相融合的小說。布林加科夫一方面通過考察莫斯科糜爛的世俗生活,凸顯醜惡與真誠;另一方面,他將聖史文學化,通過羅馬帝國的猶太總督彼拉多審判和處死約書亞的故事,展示暴虐背後的怯懦,揭示人性之中的弱點。由於蘇聯長久不解禁《大師與瑪格麗特》,所以,這部小說一直以影印件形式在民間流傳。1961 年的一天,蘇聯文藝學家烏裡斯(Абрам Вулис)讀到這部小說,心靈為之一振。烏裡斯是蘇聯哲學博士,蘇聯作家協會會員,他後來研究布林加科夫的小說創作,他在撰寫布林加科夫另一篇小說《卓伊金的住宅》(Зойкиная квартира)評論時,決定與尚健的布林加科夫遺孀布林加科娃(Елена Булгакова)建立聯繫,進行《大師與瑪格麗特》一書的交流。起初布林加科娃對烏裡斯不甚信任,僅僅給他看了《大師與瑪格麗特》的部分手稿,烏裡斯看完手稿,覺得它比影印本精彩千百倍,烏裡斯“如被閃電擊中”,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般震驚而狂喜。他沒有想的是,布林加科娃歷經大清洗時代,竟然如此完整地保留著《大師與瑪格麗特》的手稿。烏裡斯在布林加科娃癡迷地讀完了《大師與瑪格麗特》整部手稿。1966 年,他便在莫斯科作家協會的一次作品研討會上說,他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偉大的蘇聯文學作品《大師與瑪格麗特》的手稿,此時的布林加科娃充分信任烏裡斯,她在烏裡斯的幫助下將《大師與瑪格麗特》的手稿送到蘇聯作家協會文學雜誌《莫斯科》(Москва)雜誌編輯部,布林加科夫的傳世之作《大師與瑪格麗特》,被禁 30 年之後終在 1966 年出版了刪節版。小說發表後,蘇聯全國各界均為之震撼,人們爭相閱讀,那期《莫斯科》雜誌的發行量突破了 15 萬份。布林加科夫直到 1940 年逝世都不奢望《大師與瑪格麗特》在蘇聯出版,他曾預言,只要蘇聯存在,他的小說就見不得天日。布林加科夫死前曾給妻子留下醫囑,請遠房親戚的後代協助出版《大師與瑪格麗特》。不過,布林加科夫那曾料想,他死後不過 26 年,《大師與瑪格麗特》的刪節版便在蘇聯問世。該書全本 1973 年在莫斯科出版,也不過是布林加科夫死後 33 年的事情。《大師和瑪格麗特》的中文本 30 年來不斷推出,竟有七八個之多。

Image
Image

3,《日瓦戈醫生》

蘇聯詩人、作家帕斯捷爾納克(Борис Пастернак)自 1945 年至 1955 年耗時 10 年,完成了他的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書後還附有日瓦戈的的詩歌。本書可謂帕斯捷爾納克文學創作的巔峰之作。《日瓦戈醫生》全景式地展示俄國醫生和詩人 20 世紀初至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命運,探尋了生與死、俄國歷史、知識份子與俄國革命、基督教和猶太人問題。蘇聯官方文學界不看好此書,認為作者帕斯捷爾納克不贊同十月革命以及蘇聯隨後所發生的一切,所以蘇聯不允許《日瓦戈醫生》公開出版。1956 年春季,帕斯捷爾納克將《日瓦戈醫生》分別推薦給蘇聯最著名的文學雜誌《新世界》(Новый мир)、《旗》(Знамя)以及文學年鑒雜誌《文學莫斯科》(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Москва),秋季遭退稿,還附上了蘇聯作協領導人費定和西蒙諾夫等人措辭嚴厲的信件。其實早在 1956 年夏季,帕斯捷爾納克就通過意共駐莫斯科電臺記者兼播音員謝爾戈•德•安傑羅(Sergio D'Angelo),將《日瓦戈醫生》手稿轉交給義大利出版商費爾特裡內利(Giangiacomo Feltrinelli)。1957 年 8 月,帕斯捷爾納克將他受到的來自蘇聯高層的巨大壓力,轉告義大利斯拉夫學者斯特拉達(Vittorio Strada)並且被迫在簽發電報放棄在義大利出版《日瓦戈醫生》。他還委託他轉告出版商費爾特裡內利,服從出版禁令是不得已而為之,“書無論如何不能出”。然而,1957 年 11 月,費爾特裡內利全然不顧蘇共和意共的雙重壓力,在米蘭出版了《日瓦戈醫生》的義大利文版(費爾特裡內利因此被開除意共)。1958 年,荷蘭出版了未經費爾特裡內利同意出版了“盜版”的俄文版《日瓦戈醫生》。1959 年 1 月米蘭又出版了未經帕斯捷爾納克校訂的俄文版《日瓦戈醫生》。1958 年維也納舉行了第七屆國際青年與大學生聯歡節,會議主辦方將荷蘭出版的俄文版《日瓦戈醫生》派送給蘇聯遊客。1958 年 10 月 23 日,帕斯捷爾納克因為 1958 年 10 月 23 日,經法國作家加繆推薦,帕斯捷爾納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獲獎的理由是因為他在“現代抒情詩和偉大的俄羅斯史詩小說方面所取得了傑出成就。”但是帕斯捷爾納克由於來自蘇聯政府的壓力,無法前去領獎,只得拒絕前往。1989 年 12 月 9 日,其子小帕斯捷爾納克(Евгений Пастернак)前往斯德哥爾摩代已經過世的父親領回大獎。《日瓦戈醫生》在蘇聯遭禁長達 30 年,期間,它一直作為地下出版物秘密流傳,直到 1988 年 4 月《新世界》雜誌才刊載全書,並附上了俄羅斯文化基金會主席裡哈喬夫(Дмитрий Лихачёв)撰寫的前言。中國《日瓦戈醫生》的翻譯工作跟進很快,自上個世紀 80 年代中期至今,已經出版過七八個譯本。

Image
Image

4,《洛麗塔》

俄裔美國作家的納博科夫(Владимир Набоков)的長篇小說《洛麗塔》(Лолита)於 1955 年出版,它講述了法國移民亨伯特迷戀女房東 13 歲女兒洛麗塔的故事。納博科夫在《洛麗塔》完稿後,先後推薦給法國、英國、阿根廷及紐西蘭等國的出版社,但均遭退稿,1955 年最終在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洛麗塔》在蘇聯直到 1989 年都禁書,理由是,其一,作者早于 1922 年便離開蘇聯投入西方懷抱,成為蘇聯意識形態的敵人;其二,《洛麗塔》的價值觀與蘇聯共產主義道德體系格格不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洛麗塔》出口轉內銷,在蘇聯圖書黑市大賣,一度成為蘇聯最暢銷的地下出版物,20 世紀 70-80 年代,莫斯科的一本《洛麗塔》價值 80 盧布,而那時蘇聯百姓中等月收入僅為 100 盧布。沒等到 90 年代俄羅斯名正言順地出版《洛麗塔》,蘇俄讀者早就對《洛麗塔》耳熟能詳了。1972 年,蘇聯流亡作家、諾獎得主索爾仁尼琴(Александр Солженицын)寫信給瑞典皇家科學院推薦納博科夫獲獎未果。中文版《洛麗塔》問世是在 80 年代末期,幾乎與蘇聯出版界同步,直到最近十年仍有新譯本問世,可謂種類繁多,品質參差。

Image
Image

5,《險路》

蘇聯女記者和傳記作家金斯堡(Евгения Гинзбург)對中國讀者很陌生。金斯堡 20 年代她就讀于喀山東方教育學院,後在《紅色韃靼報》(Красная Татария)任記者。她於 1937 年被誣陷參與托洛茨基恐怖組織活動,被蘇聯最高法院軍事法庭判處 10 年有期徒刑和沒收個人財產。金斯堡刑滿釋放後前來莫斯科定居,開始創作自傳體長篇小說《險路》(Крутой маршрут)該書揭露了史達林主義對知識份子的殘害。她將小說稱為“記錄個人崇拜時代的編年史”。1965 年她因恐懼再次被捕,便銷毀了小說手稿,待風聲過後,她才繼續寫作。金斯堡的《險路》第一部分寫於 1967 年,描寫作者 1934 年被捕遭關押的情況。第二部分寫於 1975-1977 年間,展現了作者在蘇聯著名的古拉格——科雷馬勞改營的囚徒生活。第三部分,敘述了作者從勞改營刑滿釋放後的生活。1967 年,金斯堡將小說第一部交予義大利米蘭出版機構和美國紐約哈考特出版社(Harcourt)出版。1988 年蘇聯開始鼓吹“公開性”與“新思維”,《險路》第一部分在蘇聯出版。1990 年,蘇聯作家出版社出版《坎坷之旅》,蘇聯作家、國家文學獎金獲得者貝科夫(Василь Быков)作序稱,《險路》是一部震撼世界的作品,它不是流行文學,而是喚起人類幾乎遺忘的恐懼和驚悚之書。蘇俄讀書界稱,《險路》是蘇聯文學史上一部非同尋常之作,它追求赤裸裸的歷史真實,字裡行間閃爍著虔誠與可信之光。金斯堡生前僅見到《險路》第一部,第二和第三部小說均在其身後出版。據聞,《險路》中文版即將發行。

Image
Image

6,《山羊之歌》

《山羊之歌》(Козлиная песнь)是蘇聯列寧格勒詩人和作家瓦金諾夫(Константин Вагинов)的作品,他 1908 年上中學時開始寫詩,酷愛法國象徵派詩人波特賴爾,1919 年參加紅軍,曾在烏拉爾作戰。1921 年曾參加俄蘇著名作家古米廖夫的詩人俱樂部“詩人車間”(Цех поэтов),後創建自己的詩歌俱樂部“島人”(Островитяне)。1921 年底瓦金諾夫出版第一部詩集《混沌之旅》(Путешествие в Хаос)。瓦金諾夫不僅蜚聲蘇聯詩壇,而且長篇小說成就斐然,其結構繁複,佈局奇特,評論界稱之為果戈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作品,也具有歐洲古典主義和文藝復興小說的特徵。瓦金諾夫長篇小說代表作是《山羊之歌》,它寫於 1927 年,它備受蘇聯文藝學家巴赫金(Михаил Бахтин)推崇。《山羊之歌》的故事很魔幻,主人公捷普捷爾金是個瘦高個兒,長了一頭羊毛般花白乾燥的亂髮,經常無端地陷入沉思和思慮。他和一群詩人及藝術家朋友住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如同生活在孤島上,那裡“野草在石縫中生長,孩子們唱著下流的歌。”他們在那裡尋找生活中的位置,幻想成為藝術復興島上的新居民,小說講述了轉型期國家年輕人的迷惘。 《山羊之歌》也是一部詩體青春小說,書中隨處可見瓦金諾夫詩意盎然的抒情段落:“他從人群中走進絢麗的彼得堡春夜,它將眾靈魂托升到涅瓦河之上,宮殿群之上,教堂群之上;走進花園般沙沙作響,青春般放聲歌唱和飛若箭鏃,但對他們而言已是白駒過隙的夜晚。”瓦金諾夫 1934 年病逝後,他的作品便在蘇聯禁止出版,其母也因他而被捕,蘇聯文學史對他創作隻字不提,直到 1982 年他的詩集才在蘇聯第一次再版。1983 年,美國出版了瓦金諾夫的小說《吝嗇鬼》(Гарпагониана),直到 1989 年,蘇聯才全面解禁瓦金諾夫的作品。瓦金諾夫的作品尚無中譯本。

Image
Image

7,《喪鐘為誰而鳴》

美國作家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於 1940 創作了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For Whom the Bell Tolls)。這是一部以美國人參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小說,也是海明威最重要的作之一。故事講的是美國青年喬丹在大學裡教授西班牙語,對西班牙一往情深,遂志願參加西班牙政府軍,他參加了地方遊擊隊,完成了炸毀敵方橋樑的任務,他在戰鬥中經受戰火與愛情的洗禮,最終血灑沙場。海明威這部小說的構思,源於在西班牙採訪到的西班牙共和軍中校克桑蒂的故事,但海明威當時並不知道,這位在敵後指揮遊擊隊從事破壞活動的克桑蒂,實際上是格魯烏,即蘇聯對外軍事偵察局(ГРУ)偵察員馬穆蘇洛夫(Хаджи Мамсуров)。馬穆蘇洛夫戰後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晉升為格魯烏上將。海明威從西班牙採訪歸來曾在他的古巴別墅小住,這套別墅恰是他用《喪鐘為誰而鳴》五分之一的稿費購得,價值 18500 美元,1959 年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米高揚(Анастас Микоян)奉命前來古巴看望海明威,他向海明威贈送了兩卷集的俄語版《海明威作品選》,但是其中不包括《喪鐘為誰而鳴》,因為它在蘇聯屬於禁書,當局稱之為“涉密文學”,原因是海明威小說主人公之一是蘇聯對外軍事偵察局格魯烏軍官,而當時蘇聯情報機構干預西班牙內戰的相關檔案並未公開。《喪鐘為誰而鳴》1962 年由《國際文學》(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ь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雜誌以內部參考書的形式刊印 300 冊,專送蘇共領導人閱覽,當期雜誌領取規定嚴格,需本人簽字領取。直到 1968 年,《國際文學》雜誌才公開刊發《喪鐘為誰而鳴》,小說主人公原型馬穆蘇洛夫上將生前有幸讀到此書。他說,小說主人公與他有相似之處,但更像海明威本人。《喪鐘為誰而鳴》自 80 年代至今已有多個中文譯本。

Image
Image
本文由《中國之春》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