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Image

四通桥之后:彭立发现身与中国“被消失”者的命运——专访中国民主党海外委员会秘书长姜福祯

作者:

按语:最近有不少热点惹眼球,彭立发被判刑的事件确沒有引起应有的关注。虽然至今沒有得到多方印証,但究問的人也稀有。为此,我们愿以此来访做为回应。

2022 年 10 月,北京四通桥上,一位孤身男子展开横幅,高喊“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封控要自由……”横幅下挂着扬声器,喇叭里传出坚定的呐喊声。这位“时代的独行者”,正是后来被称为“四通桥勇士”的彭立发。

自那日被捕后,他便从公众视野中彻底“消失”——不见于法院系统、不存在于官方通报,也无律师能与之接触。直到 2025 年 6 月,海外媒体才从线索中确认:彭立发目前仍被羁押,境况不明,近日则传出被判九年徒刑。

我们采访了中国民主党海外委员会负责人、流亡荷兰的民主人士姜福祯先生,请他谈谈彭立发的意义与中国抗争者的命运。

问:彭立发“现身”一事引发舆论关注,您如何看待这件事?

姜福祯:彭立发“现身”其实是一件“迟到的确认”——他并没有真正出现在公众面前,而是从某个渠道传出“还活着”的消息。这种“半曝光状态”反而更加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一个举旗抗议的普通公民,可以被整整两年半从国家法律体系中抹除,不见报、不见案、不见人。这不仅是对法律的侮辱,更是对人民基本人格的践踏。

问:彭立发的行动为什么引起那么大反响?他只是一个人。

姜福祯:恰恰因为他是一个人。一个没有后台、没有组织、没有宣传机器的人,却做出了最震撼的事。他的标语不是空洞口号,而是亿万普通人心底的呐喊。他在四通桥上的那块横幅,是中国人心里“自由的底稿”。他用自己的生命风险,为这个国家写下了一个历史节点。

问:彭立发之后,白纸革命兴起。您认为他对后续抗议是否有激励作用?

姜福祯:非常有。他是引线。白纸革命中,很多人举的就是四通桥的标语;甚至国外很多留学生聚会,标语板上写的就是“不要谎言要尊严”“不要独裁要选票”。这不是偶然,这是象征。他孤身一人,点燃了集体记忆。

问:为何中共长期不判不放“,经两年多沉寂之后,近日流传出的结果是被判刑九年”?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

姜福祯:因为他触碰了最核心的权力神经。批评一个政策,中共可以辩解;批评“封控”尚属技术问题。但彭立发提出的“反对独裁、罢课罢工罢免习近平”,这是制度挑战 + 个人挑战。中共最怕的不是群众抗议,而是个人挑战政权合法性的先例。一旦公开审判,就是承认他“存在”;不审判、不回应,就是消灭他在记忆中。

问:您提到“被消失”现象,这是否已成为中共的一种统治策略?

姜福祯:是的。在过去十年,“被消失”成为中共对异议者常用的手段。从律师高智晟,到学者孙文广、陈建芳、黄雪琴、丁家喜……很多人不是“判了几年”,而是很长时间“人在哪儿都不知道”。家属不能探视、律师无法会见、舆论无法得知——这比死刑更残酷。这种“软消灭”方式在操作层面很有效,却也显示出政权的极度虚弱和对真理的恐惧。

问:国际社会对这类事件的关注是否足够?

姜福祯:坦率说,不够。热度退得太快。彭立发事件曾引发广泛关注,一度获《时代》周刋百人封面,也曾被美国议会高度重视,但一年后,几乎只有少数人记得他的名字。在最近的几件热点事件中,几乎沒有出现他的身影。当然,这也与消息来源单一沒有多方印証有关。

最主要的是中共惯用伎俩:封锁信息、拖延时间,用“遗忘”消解正义。这对我们是一个警醒——只有我们自己不断提醒世界,不断记录、呼喊,正义的烟火才能延续。

问:最后,您希望大家如何看待彭立发的命运?

姜福祯:不要把他当成“传奇人物”,而应当成身边那个觉醒却孤立的人。他不是圣人,不是偶像,而是我们中最勇敢的一个。他的命运,也可能是你我他在良知觉醒后面对的命运。

但这正是他最有价值的地方。因为他让我们知道:一个人勇敢站出来,或许正是改变历史的开始。

在中国,抗争是沉默的艺术,记忆是最温柔的反抗。四通桥上的声音已被封锁两年半,而今天,我们愿再次为他转述这句口号:

“不要谎言要尊严,不要独裁要选票。”

(2025.7.9 日)

2025 年 7 月 16 日上传

本文转载自《中国权益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