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Image

初霜:1975年春禄战役(1)

作者: 初霜

北越炮兵的第一轮炮击,就把几颗炮弹打进了黎明岛将军的住宅,一栋有着淡粉色外墙,不怎么起眼的两层小楼。小楼的对面是隆庆省(Long Khánh)省长的官邸,坐落在春禄(Xuân Lộc)城中心的天主教堂附近。炮弹打穿了屋顶,在卧室里炸开了花。尽管这充分证明了北越炮手的技巧,但是却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为师长根本就不在家。在接下来的一小时里,北越炮兵又往这座有些破旧的小镇里倾泻了两千发炮弹。

蜷缩在镇子外围防御工事里的越南共和国军第 18 步兵师和隆庆省地方部队的士兵,被炮击惊醒了。敌人正一刻不停地对着镇中心狂轰滥炸,完全不知道南越一方已有所准备,早早就把阵地转移走了。黎明已至,远方逐渐传来了一阵阵金属撞击的铿锵声,越南人民军,抱着必胜的决心,在装甲部队的支持下,以排山倒海之势发起了进攻。这是 1975 年 4 月 9 日清晨 6 时 40 分,一个星期三,决定西贡命运的战斗打响了。

尽管春禄战役在一系列最终导致越南共和国亡国的事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实际上西方的历史学者对这次战役并不很了解。围绕着这座小镇,南越第 18 师以及隆庆省的地方部队顶住了北越一整个军的炮兵、装甲兵和步兵的一轮轮凶猛进攻。关于这场战役,虽然(西方)现有的出版过的材料常常出现各种错误,但已知的是:当南越军队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打击之时,第 18 师能在其他部队都纷纷崩溃的时候,以寡敌众,坚守春禄十一天。为什么?是什么让这支部队如此不同?是什么让第 18 师的士兵能够如此顽强不屈,战至最后一刻?他们到底是怎样在炮火下坚守的,怎样抵抗北越有着坦克支援的,无休止的一次次进攻?最重要的是,是在双方什么样的决策之下,才会让春禄这座古旧的小城化身决战之地,成为自 1972 年广治、安禄战役以来最激烈的战场。

想要在战争结束二十五年之后解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在战略上对人民军来说,春禄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它坐落于西贡东北 60 千米之处,1 号与 20 号公路的交叉路口正位于此。想要从南越中部向西贡前进,控制这两条有着良好路面的公路是极为必要的。在南越第一、第二军区于 75 年 3 月崩溃之后,春禄就变成了南越军队正在努力建立的首都防御圈上的一个关键节点。许多观察家都意识到,春禄的存亡决定了西贡的存亡,西贡的存亡则决定了南越的存亡。如果南越军队能够守住春禄,西贡就可以暂时得到喘息,撤下来的部队还会有机会休整、重组,整个战局甚至可能被扭转。

然而,北方的劳动党领导层的意志是无比坚决的,他们认为万万不可以给南越任何喘息之机,必须“要将南方伪政权扼死在他们的巢穴里”。河内的领导人从 3 月 29 号岘港的崩溃中看到了一举结束战争,统一国家的机会。他们坚信南越军队最后的抵抗将会在春禄被粉碎,西贡的大门将会由此敞开,从而彻底结束这已经打了二十年的战争。为此,北越在春禄投入了下辖三个师的一整个步兵军,而负责防守的,则是南越陆军第 18 步兵师,他们在春禄的防守并没有轻易崩溃,人民军速胜的幻想在春禄的烈火和鲜血中暂时破灭了。这场战役人民军的指挥员,一位戎马三十年,跟法国人和美国人都打过仗的老兵,回忆春禄战役是他打过的最激烈的战斗。

第 18 师在南越军队陷入最低谷的时候,站上了高峰,响亮地回答了那个被问了无数遍的问题:南越军队到底能不能打?尽管最后第 18 师被上级要求撤退,它在已成一片废墟的春禄的防守,短暂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南越似乎真的能顶住人民军无休无止的攻势,把战争拖到不适宜作战的雨季,或者拖到可以通过外交渠道达成停火协议之时。此外,南越军队糟糕的外界形象,也由于第 18 师在春禄的奋战而得到了一点提升。

隆庆省位于南越第三军区的东部,第 18 师的驻地就在这里。该师师长黎明岛准将,尽管不怎么为外界所知,但他是南越陆军中最优秀的指挥官之一。他精力充沛,和手下的官兵吃住在一起,并时常慰问他们的家人。与其他南越军官不同,他不会躲在后方的指挥所里靠无线电指挥战斗,而是亲临前线,身先士卒。他认为下级对上级的信任不是无条件的,是需要上级指挥员去主动赢得的,因此他要求他的军官们要与“至少两级以下”的部队保持联系,也就是说团一级的指挥官要时刻与他下面的连长们保持联系,掌握情况;而连长们则需要了解他带领的每一位士兵,要去“问他们都有些什么意见”。这在讲究论资排辈,讲究后台、背景的南越军官团里,实在是非常激进的作风,但是通过如此,他也实实在在地赢得了手下人的忠诚与尊敬。此外,如果再考虑到军官与士兵这两个阶级之间巨大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差异,18 师在黎明岛领导下建立的这种各级之间的联结,实在是难能可贵。在黎明岛赴任就职师长之后,这个师很快就成为了第三军区“最有效率的南越部队”,这显然是和他的领导风格分不开的,也解释了为什么 18 师能够在春禄战斗地如此顽强。

黎明岛将军
黎明岛将军

第 18 步兵师最早的番号是第 10 步兵师,但是在越南文化里“10”是不吉利的数字,所以没过多久南越总参谋部就给改成了 18(原注:第 10 步兵师于 1965 年 5 月 16 日成立,1966 年年底更名为第 18 师。该师下辖三个步兵团:第 43、第 48 和第 52 步兵团,每个团有三个步兵营。此外,该师还拥有一个装甲骑兵中队(第 5),一连装备 M41 轻型坦克,二、三连装备 M113 装甲运兵车。黎明岛认为第 43 团是他最好的部队,团长黎春孝(Lê Xuân Hiếu)。第 18 师的驻地为补给中心隆平(Long Bình),同时他还在春禄建立了前进指挥所)。1975 年 1 月,在北越的冬 - 春季攻势期间,18 师一直在邻近的平绥省(Bình Tuy)忙着收复失地,到了 2 月,18 师转回到春禄附近,进攻了一个可能的人民军集结地。3 月中旬,第 48 团暂时脱离建制,前往西宁省南部作战。到了 4 月初的时候,黎明岛嗅到了一些气息,他认为人民军很快就会对春禄发起进攻。

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人民军第四军,在黄琴少将的指挥下,正在春禄北部的雨林中集结,随时准备进攻春禄,拿下至关重要的 1 号公路与 20 号公路的交叉口(在小镇的西边)。第四军于 1974 年 7 月 20 日成立,下辖第 7 和第 9 师,还包括一系列装甲、工兵和辅助部队。这个军又隶属于劳动党南方局指挥下的 B2 前线,该前线负责越南南方很大一片地区的军事行动,大约从中央高地的南边,一直管到最南头,也就是湄公河三角洲上的金瓯半岛。

黄琴在 1954 年的奠边府战役当中指挥一个营,战后被提拔成了第 312 师的师长。1964 年 12 月底,他被调到 B2 前线并于 1965 年 9 月担任新成立的第 9 师师长。1974 年 7 月,担任新组建的第四军司令员,随后指挥该军在 1975 年 1 月参加福隆战役。北越的进攻在解放福隆省之后便停了下来,一方面是为了观察美国人会怎么反应——福隆省是巴黎停战协定签署之后第一个失守的省份,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在计划下一阶段的攻势的同时向南方增援新的部队和装备。

被摧毁的北越坦克
被摧毁的北越坦克

其中一个增援南方的单位是第 341 师,该师原本是作为人民军战略预备队留守北越的(原注:第 341 师组建于 1972 年晚期,由第四军区多支部队拼凑而成。该师下辖 3 个步兵团:第 266、第 270 与第 273。与其他人民军步兵师相同,每个团都有 3 个步兵营,全师从 1 到 9,从数最小的团开始(也就是第 266 团有 1、2、3 营,第 273 团有 7、8、9 营)。同时该师还有一个炮团,一个防空营,一些侦察单位和相应的辅助部队。B2 前线司令员陈文茶少将指出,他需要更多有经验的干部和侦察部队来补充这个师,因为 341 师自成立以来就几乎没参加过战斗。在 341 师到达 B2 前线之后,陈文茶和南方局把该师称为第 1 师——这就在一些材料里产生了混乱,把它当成了另一支新的部队)。美军情报部门在战争期间一直密切关注着这些预备队师的动向,认为任何南下的行动都是一场大攻势的前兆。1 月 25 日,武元甲大将召见了师长陈文镇(Trần Văn Trấn),命令“你师务必要在 2 月 10 日前做好一切准备,2 月 15 日前先头部队南下,准备加入 B2 前线参加战斗。”341 师首先沿胡志明小道——北越的运输大动脉——南下的部队是第 273 团、第 14 炮兵营、师部以及一干辅助部队。为了完成这次机动,北越动员了超过 500 辆卡车。

连载第 2 篇:

https://chinaspring.org/article/53bd3bd9-6454-407c-93ac-f0f7b4ba78ff

本文由《中國之春》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初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