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敏:中国重构世界秩序?——释读杜如松《长期博弈:中国取代美国秩序的大战略》(六)
现在我们进入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处理 2008 年到 2016 年这一个时期的问题,即从 2008 年金融危机到 2016 年前后的特朗普上台以及英国脱欧。让我们先从胡锦涛开始说起。胡锦涛在 2009 年的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经济陷入重大危机…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我国发展外部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多…整体战略环境进一步改善…我国对周边事务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在讲话的下一部分,胡锦涛就提到了标志着中国大战略转移的那句口号:坚持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读者们可能还记得,在很早之前我曾经提到,韬光养晦不是一个定死了的东西,在所谓国际力量对比是某一种状态,例如在中国不具有优势的情况之下,那么就要韬光养晦,如果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中国就没有必要继续韬光养晦了,要在后面加上一些新东西。胡锦涛的这篇讲话稿,在这个意义上是非常重要的,有些话他说的很明白。
胡锦涛的这一段话,其中一个核心的关键词就是“积极”。所谓积极,顾名思义,就是要主动去建立一些东西,主动建立什么呢?这里面也写了,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要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等,同时还要大力推动周边国家的基建。这是什么,算不算一带一路最早的起源之一?
本书作者在这里指出,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不再只是以各种方式在中国周边削弱美国的力量,削弱美国行事的能力,而是要转向在亚洲建立地区性秩序。与之前所展示的结构相同,在这一部分,作者也同样以军事、经济和政治这三者为划分,每个一章,来分析中国展开其大战略新阶段的目的和方式。首先,在军事层面上,中国不再一昧地强调通过海上拒止,通过发展水雷、导弹和潜艇的方式来限制美国海军在中国海岸的行动,而是转而发展制海能力和两栖作战能力,建设航空母舰舰队和各种海外设施。作者认为,这些人民解放军新获得或者试图获得的能力将使中国增加对邻国的军事影响力,并使其有能力在争议海域和地点进行夺岛作战、保卫对中国经济、工业至关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以及在周边区域内提供公共安全产品。第二,在政治层面上,中国不再停留于加入现有的区域国际组织并在其中阻挠这些组织的制度化进程或他们脑海中的“东亚/东南亚北约化进程”,中国要开始搞自己的制度建设了,要推出自己的组织了,例如作者将要分析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三点,在经济层面上,我用四个字来总结,一带一路。当然,各位也都清楚,一带一路不仅是庞大的经济项目,也是庞大的地缘政治项目,它在政治上的意图各位也都能体会到。其实都一样的,如果说在上一阶段,军事 - 政治 - 经济这三者作为三种主要的治国手段除了在针对美国之外还比较分离的话,例如你说中国发展潜艇和到 APEC 里大吵大闹有什么关系?那么在这一阶段,在 2008 年之后,军事 - 政治 - 经济不分家,是一体两面,一面是制度建设、秩序建设和建设制度、建设秩序的能力,另一面是用武力保卫建设、用武力在某个时间为建设开路的能力。而这种统筹协调多种治国手段的能力和行动,在作者看来,正好就是中国大战略能力的一种体现。当然了,我认为之后具体谈问题的几章将为各位提供一些更加具体、更加直观的证据。
那么就这一章而言,这一章以一种相对侧面的方式,讨论了两个主题,也算是给 08-16 这八年定一个调子吧。首先要来稍微讨论一下关于国际力量对比的问题。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对国际力量对比的情况有了变化,中国政府认为美国出现金融危机,几乎动摇国本,而中国一出手就是四万亿,有学者说甚至要达到九万亿,这给了中国政府很大的信心,而这就要回到我已经绕开很远的那个问题,即所谓多极化论述的问题。作者认为,在中共的语境下,所谓多极化就是中国上去,美国下来的代名词,根本不是说真正的多极化,而通过对多极化这个概念本身的分析,就可以看出中共对国际形势,国际力量对比的判断。具体而言,在那三件大事之前,多极化一词基本上不在中国的政治辞典里,它是在之后出现的,根据作者的统计,1990 年代多极化一词在中国的期刊文章里出现了大约 1000 次,到了 2000 年代则翻到了 46000 次。领导人讲话当中也是一样的,邓胡赵这三位很少,几乎不大用这个词,但是江胡二位的选集里面,均出现了 70 次以上。这是频率的问题,那么就这个词本身而言,我想各位也很容易就能理解到,中国政治语境里的所谓的多极化,它真的能说明中国期待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多极化的东亚吗?其实换一种说法更准确,就是这个多极化不是侧重于极越来越多,而是侧重于原来的那一个极是不是越来越小,换句话说,就是稀释,稀释美国的地位。例如欧盟冷战后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地位的上升,对中国而言不太是一件坏事,这个可以多一极。各位熟悉目前政治局势的应该能认识到,中国经常通过欧盟、通过拉拢欧盟来削弱美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或者来缓解对中国的各种压力,而同时中国又很警惕美国通过北约和其他组织、形式来干涉、支配、影响、拉拢其欧洲伙伴。至于亚洲,那就更不用说了,如果中国真的是为了多极化而多极化的话,那么日本国家正常化不好吗,但是中国认为不好。
作者在这一个地方引用了许多领导人在不同场合讲话的文本,以对“多极化”的变迁作出说明,但是因为时间原因,我就不跟着一一列举了,不过还是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东西的趋势。很简单,在 90 年代到 00 年代中期,江泽民胡锦涛嘴里的多极化都是“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是漫长艰巨的过程”、“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等等。但是,在 2008 年前后,由于金融危机,由于美国深陷在中东的战争,胡锦涛开始乐观起来了,例如他在 2007 年十七大报告中宣布:“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到了 2010 年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就成了“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我国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最后在习近平那里,不仅“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而且“积极有所作为”也跟着升级到了“奋发有为”,比积极还要积极。
这一章的另外一个主题则是我上一次报告中提到的“周边外交”。王毅在外交系统中的快速上升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标志,因为他之前的几任外交部长,例如钱其琛、李肇星、杨洁篪,都是驻美大使出来的,王毅不是,他是驻日本大使上来的。所谓周边外交,我上一次也提到了,在 90 年代和 00 年代早期,基本上是阻止中国的一圈邻国跟美国走太近的努力,但是在 2008 年之后,尤其是在习近平上台之后,周边外交成了所谓的“优先方向”,并且在 2013 年的“周边外交座谈会”上被提高到了“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这是习近平最早几次使用这个词,然后就开始没完没了,2014 年的外事工作座谈会上提了,2017 年十九大报告也提了,同一年的亚太安全合作白皮书也提了。作者杜如松在研究了这一系列讲话之后总结道,在这些讲话中,习近平都将基础设施投资、新金融工具和新安全机构作为促进这一概念的努力,显示出与以往对美国的关注截然不同的对地区的关注。
系列第一篇:
https://chinaspring.org/article/4ca69127-715e-4480-b7d2-fe90ceaabe13
系列第二篇:
https://chinaspring.org/article/3f0e4447-ed02-4054-89ec-9b6d554066e1
系列第三篇:
https://chinaspring.org/article/bfce86ff-ac4d-4502-84db-4a9c30271b46
系列第四篇:
https://chinaspring.org/article/7c5eee11-100f-4a98-b8f5-f65a9b2c3efb
系列第五篇:
https://chinaspring.org/article/7428df1a-8170-4bc9-a4e8-68508db41021